• 7

iPad是出版業的救星?還是惡夢?

的確,我也覺得資訊數位化有它帶來的各種優缺點,但是同時也是一件弔詭的事情

我個人不覺得只有 iPad 面臨這樣的問題,舉凡各式的媒體與軟硬體都有這方面的缺陷

消極的作法就是如微軟的線上認證機制、Sony、Adobe、Apple、Amazon 的DRM都是面臨這種情況下的產物

這些限制又產生消費者開始抱怨花錢買另一個金鎖(Golden Lock)的情形,著實兩難。
心若守正,何福不隨
知道Amazon的Kindle嗎?
知道Amazon跟出版商的拆帳是6.5:3.5嗎?
是的,Amazon拿6.5,出版商拿3.5
這情況一直到apple要出ipad的前幾天,amazon才趕緊把拆帳比倒過來,改成3:7

所以有競爭是好的
目前多數人所看到的電子書就是把原本書上的文字轉換到瑩幕上看
然後把一台電子書的價錢換算成多少本實體書,
若真的這樣算,除非是非常愛讀書的人,否則是不可能買電子書的
(記得有人說過台灣人平均一年買二本書?)

但其實電子書不應該只是如此
他應該是結合網路/多媒體/社群網站等
就像蘋果日報就很有電子報的潛力,
他可以讓電子報不只是文字,而是有著影片,照片,圖表,
每一篇新聞後面都有個討論版的連結,讀者可以隨時看到其它讀者的看法
這樣就會有他的吸引力。

收費方面我覺得是比較困難的地方,但也不是不可能。
app store裡為什麼能賣這麼多遊戲/軟體,是因為他的價錢非常的低,雖然上某些網站也是可以找到盜版,但有時$1的價錢會讓你不知不覺就買下去。

itunes store裡的音樂為什麼能大賣?因為他不用買整張專輯,可以只買愛聽的歌。

那ibooks會不會也這樣子做呢?
假如一份報紙1天15元,每月450元,就算電子報賣400元/mo,我想還是會很多人會選則實體。
但假如以新聞來賣呢?一則新聞專題1元,小新聞0.5元,加上電子報獨特的功能,也許就會有人肯按下購買鍵。

我也很看好blogger轉變為作家,有些blogger寫的美食評論,完全不輸給雜誌,而且還更公正。他們寫文章原本可能只能當作個嗜好,但因為電子書也許能變成一份工作。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收款平台,1元要怎麼收?若蘋果能夠以更小的單位計帳(ex, 1cents),到每月再結算,倒是不錯的方法。



看了討論之後真的是感觸良多。應該也有出版業界相關的人士在這裡吧。
趨勢就是這樣的殘酷,它不會等待任何人,就像科技演進一樣,人的生活型態也一直在變,以前的人不上MSN,不用E-mail,不會寫火星文,沒有部落客,只能到光華商場買電腦,但現在因為科技,在網路上這些都成了稀鬆平常事情。
彎彎為什麼有上億點擊率呢?為什麼Google廣告一直在成長呢?

有注意到電影已經變成3D了嗎?電影有因為網路興起和盜版而消失嗎?為什麼電影還存在呢?為什麼阿凡達還在破影史紀錄呢?
因為科技的進步,現代的人越來越傾向直接的感官體驗,有很多人沒有看暮光之城,而是直接進場看電影。

為什麼書不能變成3D呢?為什麼書不能提供聲光呢?為什麼書不能有作者旁白呢?為什麼書不能有隨時整理整齊的眉批呢?為什麼讀者不能交換眉批與心得呢?為什麼插圖不能動呢?為什麼汽車雜誌上的車子不能動給我看呢?


科技永遠是中立的,問題永遠是出在人自己。

唱片業也都投向網路下載,新的銷售渠道最終還是會被消費者選擇接受,不要用以往的架構思維去計算自己少賺了多少錢,這並非明智之舉。我贊同數年內原本的出版業生態一定會重整,但確實前面網友先進說的,角色依然存在只是以其他的面貌呈現,現有組織也會調整。但這些事不值得花時間討論的,因為一定會發生。

只有一件事情值得討論,那就是深度,有深度的東西就像錐子放進口袋一樣,無論環境如何一定會探出頭,這就是真金不怕火煉。使用者一直在成長,有深度的東西會被大家更快的發掘出來,因為網路的資訊交流也進步了,不再只是依靠幾分書店排行榜。
盜版猖獗3D電影大家依然進場看,網路時代哈利波特依然大賣。

問題就出在深度,深度不夠,因為科技淘汰的速度也加劇,只有深度夠的人事物可以出頭。

小弟是做軟體業,從以前寫close source到現在寫 open source。我寫的,研究的source code網路上都拿得到,絕大多數的資料都google得到,但我還是需要買書,我研究Linux Kernel,有一些大師的經典書籍會買,那是最頂尖且有條理的資訊,數千元也毫不軟手。但不同的是,我知道這些書是從網路上知道的,而不是出版社或書店,而且,如果有電子書版本,我也會考慮,因為帶起來方便。

問題還是出在深度。

請問美國實體書和電子書的價差大不大?
木主 wrote:
由ipod所帶領出來這個mp3大容量player的風潮,對於唱片業殺傷力不小...(恕刪)


別的不說,看到引言這段,真是暈了.

誰說對於唱片業的殺傷力在於 ipod 這個大容量mp3的?

又何資料可以證明 殺手 在於ipod.

若是這樣,唱片業還會將 itunes 當成救星?

您搞顛倒了吧.


覺得不管iPad有沒有出來, 書本盜版掃描並不會減少, 本來該有的人口一定會有, 網路上已經一堆軟體方便你閱讀電子書, 照片檔的漫畫, iPad只是提供一個媒體, 讓你拿片螢幕就可以坐著站著走著都可以看, 不用多了一塊多餘的鍵盤, 你跟iPad Touch沒什麼差異, 但就再於說他給予了一個舒適度的閱讀, 這也會變成趨勢, 漸漸會有很多廠商走入這塊, 誰是贏家就在於誰能給予最好最便利的整合雲端系統.

出版社多少會影響, 但也要看他的策略, 如何在這個潮流中找到生存目標, 我覺得出版社的"品牌"才是重點, 出版社等於代言廠商, 他過濾作者的作品以及行銷產品, 而讀著還是會頃向找有一定的名氣的出版社的作品或作家來做閱讀, 當然你可以什麼都讀, 但還是有一定的人口沒那麼多時間, 直接尋找出版社作這方面的選擇, 畢竟就等於品質保證, 如果出版社出的都是令人不想看的書本的話, 那家出版社相對也無法支撐下去.
科技不斷推陳出新所帶來消費型態與市場生態的轉變,
是任何一個產業都必須面臨的考驗,
如果無法跟上潮流/趨勢發展出對應之道或轉型,
一定不可避免的會被迫退出市場,

MP3 player的誕生讓聆聽/分享音樂變得更簡單,
iPod只是其中的代表性產品,
盜版問題在數位音樂出現前早已氾濫,
問題在於消費者,不是播放器,
要讓iPod和所有mp3 player扛下這個罪過未免太沈重,

電子書的問世對出版、書店與週邊產業勢必帶來革命性的影響,
相關業者如果不能加緊腳步趕上潮流,
最後被淘汰出局是必然的後果,
一味把責任怪罪在新產品的出現給產業帶來威脅,
是標準的鴕鳥心態...







joeyli631228 wrote:
看了討論之後真的是感...(恕刪)


寫的非常中肯,科技都是內容的載體,只是獲取利益的方向不同而已
旅行 攝影 出書 還有做出自己很滿意的設計 | mookio.blogspot.com |
techih wrote:
目前多數人所看到的電...(恕刪)


电子媒体的发展除了运作模式还有管理

之前人们在茫茫网海被巨量资讯淹没,搜寻引擎成了每个人左右手..在完全没有物质负担下,每个人尽量吸收
但是书籍有付费,谁来审定内容标准,哪个适合格哪个是不妥,如何维持ibook 素质
因为 apple store 被很多人诟病,要软件要看一堆推荐上论坛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