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新聞] 蘋果公布 "訂閱服務" 相關辦法;反托拉斯疑慮再起?


ulyssesric wrote:
而這些數位內容吃的是 Apple 資料中心的硬碟空間、用的是 Apple 資料中心的對外頻寬,
我看不出有任何理由說 Apple 不該抽成。...(恕刪)


請問一下你是APPLE的工程師嗎? 你確定數位內容都是吃APPLE資料中心的硬碟空間跟平寬嗎?
有需要我抓PACKET給你看說你下載的數位報章雜誌是哪個IP哪個網域的嗎?
請不要隨便說說放話而已,如果這些數位內容"都是"用APPLE的資源,那APPLE要抽成就很有理由,
可是並不是這樣,那APPLE是否有失公道?

另外當通路商可以賺取合理的利潤的時候,使用者才有優惠
APPLE硬要抽三成,那等於什麼?
我是出版商,我在網路上的客戶訂閱10塊錢美金
到了你APPLE我要提供相同的價格,但是你APPLE要抽3成
那我只能收到7塊錢美金,
好,那我乾脆都長到12塊美金,反正9塊錢美金就是我能承受的底線,
結果所有的客戶都被漲價了,請問,這個對使用者來說有好處嗎?
最好的證明! WSJ ! 你可以訂閱印刷版,網路版或者IPAD版
印刷版 $363美金; WSJ.com 網路版 $155美金; IPAD版 $207.48 美金
以上為一年的訂閱價錢,
基本上三個版本看到的東西都差不多, IPAD板就是比較貴,為什麼?
等到WSJ套用APPLE新的規定,那他們是會把IPAD版降價到 $155美金
還是把ONLINE 版漲到 207.48美金呢?
發覺幸福於平淡生活中
ATB wrote:
請問一下你是APPLE的工程師嗎? 你確定數位內容都是吃APPLE資料中心的硬碟空間跟平寬嗎?
有需要我抓PACKET給你看說你下載的數位報章雜誌是哪個IP哪個網域的嗎?
請不要隨便說說放話而已,如果這些數位內容"都是"用APPLE的資源,那APPLE要抽成就很有理由,
可是並不是這樣,那APPLE是否有失公道?


你說的是現在廠商自行實作 In-App 下載的狀況,還是未來 App 使用 "Subscription" 服務之後的狀況?

Apple 那篇聲明稿裡面講的所有東西都是以使用 "Subscription" 這個「Apple 提供的服務」為前提,
而 "Subscription" 現在都還沒正式推出,引發托拉斯爭議的「售價限制」也不是立刻就生效,
而是要等到今年下半年才開始實行。現在就急著幫他把脈,會不會大家現在討論的根本都只是空氣?


ulyssesric wrote:
呃...我看不懂你的邏輯。

如果一個東西在 App Store 上的訂價比外面還低,那對消費者為什麼會不利?

而且當你在義憤填膺之餘,有沒有想過「訂閱服務」到底是什麼?
「訂閱服務」是指一次付費、在一段期間之內持續獲得內容更新,
而不是像電子書那樣不定期的隨機購買。

報紙/雜誌類型出版品的售價包含了內容、編輯、印刷、通路的成本,
以一份 US$1 元的報紙來說,光是後面兩項成本加起來就不只 US$1 元。
現在他改用 Apple 的訂閱服務,出版商提供的是數位內容,
而這些數位內容吃的是 Apple 資料中心的硬碟空間、用的是 Apple 資料中心的對外頻寬,
我看不出有任何理由說 Apple 不該抽成。


我看過你其他的文,我覺得以你應該想一下就能明白我的意思才對

其實抽成我認為 ok, 畢竟客戶是透過 App store 訂閱,只要帶客人來就有資格抽成

我認為不應該的部份是, Apple 要求雜誌商在其他通路的價格不能比在 App Store 的訂閱價格便宜!

如果把 App Store 某雜誌的訂閱價格看成 A,而在該雜誌自家網站同樣的內容訂閱價格看成 B.
Apple 現在要求 A = B!

ok. 那麼從 App Store 來的客人,雜誌商可以拿到 0.7A. 0.3A 讓 Apple 分走。
(這價格如果是賠本賣,這裡不管,那是一種行銷方式。)
如果 0.7A 是有利可圖的價格,那就表示在雜誌商自家網站的訂閱價格其實可以改成 0.8A 來賣還是賺,right?
這個 0.8A 的價格,是客人直接到雜誌商網站買的,沒透過 App Store,結果會對雜誌商、客人都有好處!
為什麼?因為雜誌商可以比在 App Store 賣多拿 0.1A 的利潤,而客人也可以少付 0.2A 給 Apple。

但是 Apple 說這不行!
因為他要求 B 不能訂成 0.8A!

這樣哪裡合理!?
todau wrote:
我看過你其他的文,我...(恕刪)


我覺得你應該把句子反過來看:

「Apple 要求雜誌商在 App Store 通路的價格不能比在其他通路的訂閱價格貴。」

先不去討論這個是否觸犯反托拉斯法會是公平交易法,單純「只」從商業與銷售的角度來理解。我個人的解讀是:30% 這個數字是否「太多」還是「太少」有待討論,但整體來說,我不覺得 Apple 要「抽成」的要求不合理,而在計算出版商利潤的時候,也不能只單純的用「原本售價」這個數字加成來計算。

對雜誌商來說,Apple 要求是否有利可圖,從最單純的「銷售刊物獲利」這件事來看,就是看其他通路的成本是否低於 30%。我上面已經說過了,報紙、雜誌此類出版品,通路的成本之高,遠超出一般消費者的想像,刊物本身的原始售價都不一定能打平通路與印刷的成本。其他國家我不清楚,但至少以台灣報業的狀況,通路的成本是高於售價本身的。

換句話說,出版社賣一本雜誌 A 元,用它現有的通路販售,出版社拿到的很可能還不到 0.7A。假設通路成本是刊物售價的一半好了(實際上應該還要更高),出版社實際上拿到的是 0.5A。此時出版社在 App Store 上的售價就算打八折,賣 0.8A,被 Apple 抽成後出版社拿 0.56A,反而賺更多。

上面講的只是「銷售刊物」這個最基本的獲利來源。實際上出版商的獲利機制遠比這要複雜。對於會發生「訂閱」這件事的報紙、雜誌來說,出版商真正的利潤不是來自「銷售刊物」,而是廣告。亦即訂閱的人數(或者用「收視率」這個詞大家比較容易理解)就是主宰這個刊物是賠錢還是賺錢的關鍵。而採用 Apple Subscription 服務之後能提昇多少收視率?這個答案還有待時間觀察。

綜合來講,出版商使用 Apple "Subscription" 服務,就算在 App Store 上維持原本的訂價、讓 Apple 抽三成,對出版商來說這筆交易是否划算,這是需要時間驗證的事情,不能只單純的用三七分來算。

ulyssesric wrote:
綜合來講,出版商使用 Apple "Subscription" 服務,就算在 App Store 上維持原本的訂價、讓 Apple 抽三成,對出版商來說這筆交易是否划算,這是需要時間驗證的事情,不能只單純的用三七分來算。...(恕刪)


昨天看到國外的評論,我很同意

這件事反正最後就是錢來說話,只要 App Store 帶來的量能餵得大家爽爽的,雜誌商就會接受

不過,2010 年那些新聞、雜誌 App 的相關追蹤報導看來,其實付費的情形都不是很好...

我還是認為站在消費者跟使用者的立場,對於 Apple 這種管太多的行為我們不應該助長它
ulyssesric wrote:
對於會發生「訂閱」這件事的報紙、雜誌來說,出版商真正的利潤不是來自「銷售刊物」,而是廣告。...(恕刪)

的確是這樣,起碼課堂上是這麼說的。

對於雜誌社、報業來說,或許方便的 IAP/In-App Subscriptions 可以提高訂閱戶數量,進而增加廣告業主下單量?而這的確也還需要時間驗證,之前有文章討論像 Wired 這類雜誌,iPad 版本上市後單期購買數一時之間是有衝高,但旋即開高走低,陷入衰退;現在 Subscriptions 辦法出爐,幾個開路先鋒像 The Day、Elle、Popular Science 等報紙期刊,到底會看到穩定成長的訂閱戶數量?還是也一樣開高走低呢?我想各出版商都很期待初期研究結果的出爐吧?!

賺廣告費的出版商或許可以從 "訂閱服務" 中牟利,線上音樂串流服務那些經營者感覺上似乎是會被多扒一層皮?像之前提到的 Rhapsody,或台灣的 KKBOX 這類服務,經營者已經要付給唱片公司一定的費用,在不提高末端消費者需付的費用的前提下,給蘋果的三成就是直接侵蝕自己的獲利了吧!?(還是說,KKBOX 有穿插廣告嗎?個人沒使用過。)

或許等 Android Market 的付費機制更成熟、Android 平板市占能與 iPad 抗衡時,Google 可以衝著蘋果而選擇不抽成,吸引出版商棄 iOS 投靠小綠人?

todau wrote:
我還是認為站在消費者跟使用者的立場,對於 Apple 這種管太多的行為我們不應該助長它


我覺得美國政府很可能會用反托拉斯調查來制衡,不管最後會不會成立。
就算美國政府不管,歐洲政府應該也不會放過他。

個人認為這個條文到最後「虛晃一招」的可能性很大,
用意在宣示 Apple 對於現在數位訂閱市場服務方式/訂價策略混亂的不滿。

說真的,Apple 是該管管 In-App purchase 了。
有很多東西根本一開始就不該讓他上架,例如藍色小精靈。
ATB wrote:
我看WINDOWS也來搞這招好了,你們所有軟體商開發的軟體要安裝在WINDOWS上面要抽三成,
然後所有的ITUNE購買的東西透過WINDOWS平台的也都抽三成,誰讓你用我們WINDOWS OS來當作基本平台
有本事你APPLE就讓所有的使用者都用MAC,或者都直接在IOS的機器上直接購買!

你這什麼邏輯?
在Windows上跑iTiunes購買音樂影片是會用到微軟什麼資源?它憑什麼抽成?
那Kindle Windows版買書,用IE訂閱紐約時報,要不要也讓微軟抽成?說得過去嗎?

又搬出微軟硬塞IE被重罰的例子。
你有沒有搞清楚,那是因為微軟耍賤招,逼迫PC廠不得在出貨時安裝Netscape。
所謂反托拉斯,到底要去反誰?

那些大聲嚷嚷的,不就是大型的發行商,它們本來就是iTunes Store的競爭對手。
像Rhapsody,有本事就把原本的web平台搞大,不然就自己去搞一個更厲害的手持平台,把iTunes打扁。
沒這本事,想靠app和iTunes的訂閱機制來擴大市場。
對不起,Apple不是Google,不是靠廣告費養家,沒這個閒錢給大家這個便利。

以單純的雜誌社或出版商來說,付給寡佔的大發行商也是30%,我付給iTues也是30%,有差嗎?

該嚷嚷的是那些書店啦,前途暗淡。

todau wrote:
遇加之罪,何患無詞還...(恕刪)


干我啥事? 那是賣家跟Apple 之間的事

有本事就做出個讓人信任的品牌,只會哀哀叫的,想必也沒啥本事

這就跟一堆人哀哀叫Yahoo上賣東西開始要收費是一樣的道理

隨便找個人架個站就可以搞個電子商務了,為啥一般人會去買東西的網路商店,也就是那幾家

只有"相關利益者",才會跳腳...一般人 ? 誰管你啊 ? 你以為你一呼"邪惡",大家就該贊同你的想法?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