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地,要求畫面漂亮和用上了霧面磨砂保護貼,兩者其實是矛盾的,但我一開始並未發現這個事實;慢慢地從只是隱約覺得哪裡不對,直到終於開始懷疑這個好滑不拖、少反光和幾乎不沾指紋的高品質保護貼,難不成便是背後的問題根源?剛好這兩三天討論區中開始出現了類似的討論串,才讓我個人決心換掉。隨即聯絡了長久以來已經貼過家中多台機器(數支手機、NDS 等等)的一家個人工作室,換貼所謂的 AR 頂級鍍膜的保護貼。
個人並非此方面專家,不想妄加分析和評論,只帶了相機去把前後的照片照下來,並且不修圖只轉正。照得不好請多見諒,但也算是真實的紀錄。
霧面保護貼與原始螢幕表現的照片,是在工作室窗邊的沙發上照的,白平衡是自動;而 AR 頂級鍍膜的則是在家裡桌子上,白平衡是鎢絲燈。此外兩者的參數皆相同,色彩也都選擇「忠實」一項。
圖一、這是原來的霧面保護貼(原圖):

這裡要說明一下,個人工作室老闆以為我只要照這一張,所以他立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突然就把整張霧面保護貼完整地撕掉了....所以原本想拍攝其他 app 的比較圖就沒成功。
圖二、霧面保護貼撕掉之後的畫面(原圖):

順帶一提的是,這是我第一次看見我的三代 iPad 螢幕沒有在任何東西的保護之下的樣子,當初拿掉就隔著原來出廠的膠套使用,貼霧面保護貼時我才把蓋子打開,老闆就接手並說:「請您去那邊坐一下。」然後就轉身俐落地拆掉膠套開始動作,我連看一眼螢幕的機會都沒有 :p
圖三、「原始螢幕表現」- 首頁畫面、貼上試貼片的比較(原圖):

可以看到左方的 "YouTube" 與 "FaceTime" 圖示那塊貼上了一塊試貼片。以下的圖片說明中標為「原始螢幕表現」的,其實都是有這一塊試貼片的狀況下拍照的。
圖四、「AR 頂級鍍膜」- 首頁畫面(原圖):

圖五、「原始螢幕表現」- 爽報(原圖):

圖六、「AR 頂級鍍膜」- 爽報(原圖):

圖七、「原始螢幕表現」- Kindle for iPad(原圖):

圖八、「AR 頂級鍍膜」- Kindle for iPad(原圖):

圖九、「AR 頂級鍍膜」- Kindle for iPad(微距)(原圖):

請問中間上方部位出現一片小格子,就是所謂的觸控網柵嗎?當天拖著朋友兩台一起去貼,他一拿到後就靠得很近看,然後問老闆說:「那下面一格一格的是什麼?」老闆便回答說是這個東西,我朋友後來告訴我,當初不貼時他還看不到,貼完後才有看見。
圖十、「原始螢幕表現」- Flipboard(原圖):

圖十一、「AR 頂級鍍膜」- Flipboard(原圖):

圖十二、「AR 頂級鍍膜」- Flipboard(微距)(原圖):

圖十三、「原始螢幕表現」- GoodReader(原圖):

圖十四、「AR 頂級鍍膜」- GoodReader(原圖):

圖十五、「AR 頂級鍍膜」- GoodReader(微距(原圖)):

圖十六、「原始螢幕表現」- Infinity Blade II(原圖):

圖十七、「AR 頂級鍍膜」- Infinity Blade II(原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