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節錄他口頭分享紀錄的內容---
嘗試過不少鞋款,從市價兩千元的初階跑鞋,到六千至七千多元不等的 PUMA FAST-R,有的具碳板,有的沒有,共同的特色是輕量化,連強調穩定性的鞋款也能壓在單隻鞋重量三百克以下(而且購買時口袋重量也會減輕XD),我想這就是科技的力量吧!

那麼辦公室生活朝九晚六休閒又高度仰賴3C,平常偶爾跑,比賽前一季又臨時抱佛腳的朋友們究竟如何了解自己需求,並挑選適合自己的神兵利器呢?
| 先問自己對腳掌長相了解多少?
其實很多跑者都比不太了解的自己的雙腳,跑鞋選購第一步驟要先了解「足相」,會受鞋子影響的部位,簡單來說,有腳趾、腳背,腳板及足弓等等。
腳趾類型大致就「埃及腳」、「羅馬腳」及「希臘腳」(五趾中拇指最長或食指最長等等情況)。
腳背則有高低之差,腳板有厚薄之分。
最後是腳底,有可能為扁平足 正常足 高足弓。

一些穿著跑鞋跑步造成的細微影響在上述「足相」的不同組合之下,就可能會產生穿日常工作鞋、休閒鞋上不會有的疲勞及傷害。
而了解自己的足相分布之後,就能避開與鞋款相性不合的配對,大大減少與跑步這項活動日久生情後因傷要暫別或永別的機率(笑) ,所以實際試穿非常重要。

| 競速鞋行不行?
顧名思義,它們經常是海內外賽事上明星選手的 比賽 愛用款,即便每周動輒上百公里訓練里程的職業選手,也不會總是穿著它。,排除掉「足相」不合的情況,若靠著觀賞賽事後的悸動與衝動買下它,用來讓咱們一雙鞋從熱身跑穿到主課表,再穿到收操還有緩和跑肯定仍不建議的,像是常見的幾款厚底碳板鞋(N牌、A牌等等)。如果真的很喜歡,建議等到每周會跑三次、每次能超過五公里後再慢慢按喜好嘗試不同的競速鞋。

| 穩定型鞋款適合嗎?
通常都是低、高足弓型的跑友的愛用款,這類跑友們可能因為足弓情況,已經在過往其他運動中吃過一些苦頭,在跑步上知道要依靠它來順利的完成各類跑步內容(長距離跑、間歇等),但如果原先就存在的下肢動態上的代償(有時走路就看的出來)沒有改進的話,長期跑步之下還可能會衍生其他部位的不適,像是從腳痛到膝,又從膝痛到腰QQ。

| 萬用的選項是「增強核心」及「下肢肌力」
除了挑選到一雙匹配雙腳的跑鞋之外,回到源頭,鍛鍊出強健的體魄也是一個適合所有人的解方,可以讓跑步過程的潛在風險降低。因為市民跑者的跑步情況,很多時候,傷害發生都是積勞成疾,尤其習慣將撥出的零碎時間直接進行跑步,沒有在跑前、跑後操作完善的熱身跟緩和行動。如果從事的運動種類又很單一,就很容易在跑步中因為活動度、姿勢不夠優,漸漸對一些部位產生傷害。

| 以 FAST-R 作為選鞋範例
延伸來看,像我最近拿到的競速跑鞋 PUMA FAST-R NITRO Elit 為例,就是一雙不折不扣的競速鞋,選擇上就是要拚速度再來做考量,如前述穩定的鞋款多數都低於三百克,比賽或練速度就需要在兩百克上下,這款就是很符合這個定位。
對我而言一雙比賽鞋款稍硬或稍軟都無妨,但滾動性一定要好!其次就是穩定和緩衝, FAST-R 先看見的就是外嵌式的碳板,整體足弓偏窄,從外觀看和手扭轉的情況,發現鞋款的型變很小,非常常強韌,實際穿上跑動時也完全體現這個印象,堅韌扎實,而且回饋感很明確。
因為之前已穿過同品牌的 DEVIATE NITRO ELITE Racer,對於該中底也有一定認識,就沒有太多猶疑也很快適應,順道做個兩款比較,我認為差別全掌與分離式的差別,是截然不同的下腳感受,以定位上而言,而 FAST-R 這雙跑鞋雖然是高階進速鞋款,但卻完全符合 NITRO 系列跑鞋的容錯度。
像 FAST-R 雖然外型很炫,但實際穿著發現不一定要菁英跑者才能穿著,只要有想追求速度的野心,都可以入手試試,帥度作為一雙日常的潮鞋也絕對 OK ,但就像我這次主題所說,當你「核心與下肢肌力越強,才能發揮這雙跑鞋 120% 的實力,特別是高階的碳板競速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