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Nike2017年的初代Vaporfly 4%發表以來,大部分品牌在這五年期間也大多已進入碳板鞋款的領域,甚至也演化至第二、第三世代的鞋型。而隨著百家爭鳴的碳板鞋競爭越演越烈,各家除了傳統的頂規競賽競賽鞋(次世代中底+碳纖推進片+200美元左右的身價)配上次規格競賽/訓練兩用鞋款(略重一點的高彈性中底+尼龍推進片+150美元左右的身價)的套路外,也開始「無孔不入」地應用在其它定位的鞋款中……
過去通常是輕薄導向的10K左右競速鞋款,Adidas的Sen 8與New Balance的SuperComp Pacer皆有嵌入式推進片(爪)的配置;甚至連過去跟競賽比較沒直接關聯的「緩震慢跑鞋款」也搭上這股推進風潮,如Adidas與李寧皆有超出世界田聯40mm中底厚度限制的鞋款、主打極致的緩震體驗同時也能得到碳板的推進感。New Balance今年初也發表了後跟高度達47mm的SuperComp Trainer,旨在提供進階跑者一個足夠安定的長程跑訓練載台,同時也能讓肌力與技術比較不足的大眾跑者能做為陪伴安心完賽的鞋款。

不過,真的每位跑者都都需要在任何鞋款都擁有這樣的推進協助嗎?筆者此篇文章就概要地就個人長期練跑感受來分享一些主觀的心得!此次的比較鞋款是性質、重量、價格相近的New Balance 1080v12 (傳統中底&無碳板)與New Balance SuperComp Trainer,來介紹碳板科技的使用與否對日常跑步訓練的影響。
傳統中底設計 – Freshfoam X 1080 v12
隨著材料科技的進步,大部份新鞋款都是一代比一代輕量,但1080 v12卻是少數逆勢而行的鞋款。但是,口碑可是不輸前一代唷!主要的增重來自更厚的中底(後跟36mm、前足28mm)與重點部位加強的Hypoknit編織鞋面。同時,外底的橡膠覆蓋面積以及整個落地平台面積也有增加,增進容錯率以及穩定度。

就穿著的感受上,1080 v12雖然是定位在一般步態的中性使用鞋款,但筆者個人認為是比想像中的極簡(如早期的Nike Free Run)鞋款設計來的穩定、甚至不輸過去像Brooks GTS系列等專門穩定緩震鞋款。甚至1080 v12還有提供數種楦頭寬度的款式來滿足各是跑者,不過Hypokni的高延展性布面,應該讓大部份的寬楦跑者在鞋頭處都能享受到舒適的包覆感。像筆者這樣正常楦的跑者假如穿寬楦板的鞋型,基本上會感受到鞋頭會多出些許活動空間,但在鞋帶綁緊時,還是能穩定的跑動。如果不考慮供貨的話,筆者個人會推薦跑友直接選擇本身的楦頭寬度即可!

在中底緩震表現與路感上,筆者與跑友在自行車道與東海大學慢跑的心得來說,基本上應是能滿足大眾跑者的需求了!雖然說穿了FreshFoam就是一般的EVA中底,但是在FreshFoam X蜂巢式結構上的設計優化下是還是有比過去試過的FreshFoam Tempo來的有感;雖然在推進上還是與Fuelcell泡棉+碳板的支撐感有點差異,但筆者個人基本上是都能蠻輕鬆的維持4分尾的配速,同時靈活的前足設計也讓推蹬提腳顯得輕快、說實話主觀感受上不太相信1080 v12有接近300公克的鞋重。

新世代中底設計 – SuperComp Trainer
SC 系列是New Balance在今年初發表的下一世代碳板跑鞋系列, 共有較短距離競賽用的SC Pacer, 半全馬競賽的SC Elite, 以及偏訓練導向的SC Trainer 。其共通點有如 “雙船體的快艇設計” – EnergyArc的設計是將鞋底中間縱軸處的FuelCell中底挖空、露出內崁的碳纖維板。這樣的設計除了減輕重量外,似乎也能在結構上讓中底泡棉壓縮時有擴張的空間、達到結構上的減壓緩震效果。

雖然是號稱使用FuelCell氮氣中底,但筆者個人的主觀感受同國外鞋評一樣,推測FuelCell鞋款在內部上還是有等級或細微密度上的差異:過去在頂規競速的Elite v2及Rebel v2的中底明顯就略透明且壓縮度高,像Prism或這次SC Trainer的泡棉就明顯感受到略為紮實。所以可能如Puma的Nitro和Nitro Elite泡棉的差異,FuelCell泡綿也是會在不同價位帶的鞋款有斟酌使用。

不過,筆者在操場跑1200長間歇的課表中有同時使用Elite v2與SC Trainer來交叉比較,SC Trainer的使用泡棉理論上是比Elite的更次級一些些,但可能是在厚度與結構上的差異,所以馬上從SC Trainer轉換到Elite v2上的感受還是前者路感比較柔軟。但是,在換步的推進效率和輕盈感上,就能明顯感受到Elite v2在重量上的優勢顯現。

如果是與Freshfaom X1080 v12相比的話,以筆者個人在起伏頗大的東海大學校園慢跑來比較,兩者的緩震程度對筆者個人來說都屬足夠,穩定性和推進輔助來說當然是有嵌入碳板的SC Trainer勝出;不過,就筆者個人的主觀偏好來說,長距離慢跑是喜歡讓雙腳不會承受過度路面衝擊的情況、同時去追求盡量真實的路感體驗與自然步態。
總結
以這兩款New Balance同時在2022年上市的的頂尖緩震鞋款為例,同品牌且價位和重量相仿的情況下,在幾何設計與材料差異上讓兩雙鞋款帶給跑者相異的路感差異;而筆者個人認為跑友們能依據自身的偏好和使用需求來挑選。不過,以筆者個人的訓練安排來說,在更短距離的日常慢跑/恢復跑或是速度訓練上,還是適度的轉換到無碳板的鞋款來適度的刺激跟腱,再讓重點訓練或競賽時採用碳板科技的輔助來發揮出最好的訓練效果!
延伸閱讀
New Balance FuelCell SC Trainer: FORTY Seven Millimeters in the HeelNew Balance Fresh Foam X 1080v12 vs 1080v11 Comparison Shoe Review
New Balance FuelCell SuperComp Trainer Multi Tester Review: Carbon Plated, Super Max Cushion. 10 Compari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