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面這三張圖可以看出來,業餘選手和職業選手姿勢差別最大的地方(不管慢跑或快跑),
他們的步幅非常大,我們為何跟不上職業選手,除了他們的心肺和力量之外,就是因為我們不夠大步,
但不夠大步通常不是前腳的問題,因為前腳伸太前會有煞車效應,反而是後腳伸的不夠後面。
有跑步都知道,步頻*步幅=速度,但步頻達到180/分,不是難事,
原地小跑步要達到180步/分 很多人都做的到,
那為何我還是不夠快,我發現是前腳落地後,太早就蹬出下一步,
就像(下圖中間)的狀態時,我就開始蹬,我沒有經過前腳轉換成後腳
完全伸到身體後方的過程(下圖右邊)。
太早就蹬出下一步的後果,就是你的步頻會增加,但步幅減少,這樣的跑法跑不久,
跑20公里後就跑不動了。
而且腳還在身體正下方,就出力蹬時,身體其實是被蹬高,但並沒有被推太遠,等於浪費力氣。

下圖是跳遠的圖,跳遠的蹬和跑步蹬的方式類似,必需要往後下蹬,腳要在身體重心的後方,
而且不單是大腿,腳掌、腳趾也要出力,腳出力的大小和跳的角度,決定步幅的大小(跑步)或長度(跳遠)。


現在我跑步,會提醒自己,前腳落地後,儘量向後伸再蹬,用力蹬下去後立刻收腳,再拉回前面,
步幅就會大了。


腳尖最後一刻才離地,而且要非常用力蹬,
注意,腳掌在蹬離地面前,原本和跑道平行的,在蹬離地面後變成埀直,
力量越大,這個轉換的速度就越快,也跳的越遠。

你如果蹬的夠大力,後腳就會伸的很後面,如上圖最右邊

最近很紅的溜冰也是要向後下蹬,只是蹬的那隻腳要身體重心的斜後方而不是正後方
圖片網站
https://www.ath.com.tw/view-news.php?item=48
看不懂我說的,就看下面這個
http://www.tswongsir-runners.guide/articles/middle_distance_skill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