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次我在日本逛凹類的時候,剛好逛到了nike,就被店裡的一雙鞋給吸引住目光——一雙長的超帥的跑鞋。

當時想著,自己跑慢跑也四個月左右了,途中除了將磨耗嚴重的nimbus 20換成kayano 24外,也都沒有嘗試過其他的跑鞋。
在網路上查了資料後,發現原來這雙鞋在跑鞋裡面是路跑鞋款,並不建議新手穿著。
但這就像是剛考到駕照一樣,難免會想要試試看開超跑嘛!(應該……會吧?
而我這個慢跑新手也想要試試看這種路跑鞋款,究竟會帶給我什麼樣的幫助。
於是……我就敗下去了(我的錢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將鞋盒拿出塑膠袋後,我那一直存在的疑問又再度浮現了上來,那就是——
為什麼鞋盒不能做的有設計感一點?或是像手機盒一樣把封膠撕開後舉起鞋盒,鞋盒會慢慢的降下來?
好吧,可能是我真的太菜了,所以才不知道為什麼吧……
有點偏題了,我們來打開鞋盒吧!

為什麼我會選這個白綠色呢?純粹是是因為另一個黑色比較貴啦……






這雙鞋會吸引到我,純粹就是外觀。
和他牌的跑鞋不同,nike的跑鞋就是有一種時尚感和潮流感。
尤其是厚實的中底後方向上、集中收束的造型設計,真的是——阿嘶~~~
鞋面外側的打大勾勾和內側的小勾勾也讓設計較為樸素的鞋面增加了些躍動感。
後方分別寫著「RACING」和「0:00:00」,以及薄到一個不行的不對稱鞋舌,都讓這雙鞋更有了戰鬥的氣氛。
鞋底的設計就讓我有些困惑了,但根據小弟不才的猜想,這會不會是用類似吸盤的原理來營造抓地力的?
這點還請各位大大指點。





在內側的部分,可以從鞋舌內側看到這雙鞋是越南製造,但不確定是否為台灣公司開的工廠。
鞋墊上方一樣是綠色的設計,RACING的字樣也算是畫龍點睛了一番,而厚度跟我過去的兩雙亞瑟士相比也薄了許多。
拿掉鞋墊後,可以看到鞋子內側有兩個我猜是透氣孔的設計,但如果是透氣孔的話,不是被鞋墊遮住了嗎?這點還有請各位大大指點。
在燈源下照射也可以發現腳尖的位置是蠻透光的,透氣性應該不錯。

這張圖其實是我在嘗試彎折鞋底,但很明顯的,因為在內側有尼龍混碳纖維板的關係,整雙鞋是凹不動的。
這就讓我想到亞瑟士sortiemagic的大底刻意做了凹槽以利彎折,看來加入硬板的設計和傳統的跑鞋應該是有邏輯上的差異。



雖然只有試跑四公里,但這雙鞋帶給我了非常特別的體驗。
一開始我用了比較快一點的速度去跑,如果是kayano的話,出來的配速應該是差不多4:50左右,但一公里後卻聽到了程式的語音提示「4:34」,而且我還一直不自覺的想加速!
和過去所穿的跑鞋不同的是,這雙鞋跑起來感覺像是用「滾」的。和kayano相較之下,zoom fly對於踩踏力道重的人來說,腳尖比較不會那麼痛。
最後跑出來的配速真的有嚇到我,上一次我跑到這麼快的時候是穿nimbus,那次除了溫度19°(這次跑20°)外,也沒像今天一樣下雨,而且那次是早上灌了兩瓶蠻牛後才用這個配速撐到3.21公里的,並且腳尖摩擦到痛的要死。
但相較於直線的速度,在過彎上的穩定性就沒有kayano來的好。除了重心真的偏高之外,也常常會有鞋子抓在地面上,但腳卻已經被離心力往外甩的感覺。
總之,這次可以說是我人生第一次體驗到「跑的像飛」一樣的感覺,不過基於網路上許多人評價這雙鞋的耐用性不佳,所以我還是把這雙鞋拿來參賽用,平時訓練穿kayano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