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想請教各位跑友們
大家平日在做自我跑步訓練時
會很注重在步頻的技術提升嗎?
如果是,會非常要求自己盡可能達到步頻每分鐘至少180以上嗎?
那麼換成跑馬(半馬、全馬)的時候
也會很注重步頻的轉換表現嗎?
還是說
如果是志在參加
而不是為了要上凸台的話(以完賽為目的,而非追求自我PB者)
是否步頻就沒那麼重要了?
最後
如果太過追求或是要求步頻的表現的話
是否也同時提升了容易受傷的風險呢?
想特此請教各位跑友們的寶貴意見或是經驗分享了!
感謝黑~~
或是技術類的詢問:如伸展拉筋,重訓核心,間歇跑姿……
步頻相對於以上,除了能避免受傷,也是素人跑者平時最簡單省時的訓練
關於步頻的討論文章其實版上已經很多了,我這邊就舉個小例子
剛開始跑時,右腳膝蓋上方很容易痛,一直懷疑是否跑鞋選錯沒配合到足弓,或是看鏡子自己是否為長短腳要加鞋墊,與上網爬一些什麼ITB啦的受傷文章,時常將時間糾結在這些有的沒的問題上面……
以下是我昨天跑的路線,基本上就是在有斜度的人行道與柏油路面上

這是我兩腳左右平衡的數據,基本上雙腳施力平均,也就沒有那隻跑完會痛的問題,但我並沒有刻意去重訓或加強我的右腳
或是可早起,去跟在那些沒帶GPS錶的晨跑者後面觀察,看看跑速穩定與跑態輕鬆的跑者,步頻是否大多超過180?!
步頻好,很多數據就會好
想要完賽,更是基本。
我已經訓練到不管輕鬆跑或是M配速都會在190,跑T就會195
,跑I時會200, R時就210,
我想這道理在於人們對於高步頻下心臟輸出擔負大的印象揮之不去,
而為何會如此?力量收放自如的問題,210高步頻要出很多力嗎?
其實不用的,端看怎麼訓練,若是一路都最大輸出,那再強的人能撐多久,
同樣的道理,若是你的輸出力量用得不對,一下也是會沒力或腿痠手痠的,
這些事情是要體會才懂的,有的人是作中學,有的人是教練指導,
有的人是無師自通,總之,不要把180視為門檻,那只是基本的,
像我就練到190,因為人天生腿短,轉動的就比人快,一分鐘比人家多跑10步就是比人家快一點,
不過還是會輸那種腳長的選手倒是真的,190X1.09=200.7 180X1.2=201.6 這還是輸那一點點,
只是這也沒辦法,天生腳長短是無法重練的,



其實這就像有些人有五分速恐懼症一樣,一跑進5分速內就覺得好快,
這跟以前我要跑進4分20秒T配速是一樣的,其實練習到某一個點後再回頭看都會覺得很輕鬆的,
只是要往前越困難而已。
而是以流暢輕快不出力無衝擊的跑姿自然達成的. 它不是個訓練的目標, 而是當你達成 "正確" 跑步姿勢後自動會發生的結果.
簡單的國中物理表明, 在重力場中, 當跑步兩腳都離地時, 人體成為自由落體,
和你跑得有多快或多慢完全無關的,
**人飛出的高度的唯一相關係數就是腳離地的時間**,
也就是說, 腳要離地比較久 (也就是步頻慢), 人必然有額外刻意出力往上跳飛出較高的高度才有可能達成;
反過來說你如果流暢不出力輕鬆的去跑, 例如腳輕快的提起來, 自然的放下去, 腿腳都不刻意出力, 步頻依簡單物理定律自然就會快.
另外一般人步頻快不上去的另一很大原因是他們在長期的練習下, 呼吸已經鎖定腳步了,
調快腳步會使他們呼吸頻率也增加, 造成換氣效率不彰 (所以明明機械上是比較省力的, 但反而覺得更累).
人類跑步和其他4足動物有個很基本的不同處就是人跑步的腳步可以和呼吸完全脫鉤,
其他4足動物被限制在一步一呼吸, 人沒有這個限制, 你可以隨意改變1吸1呼, 2吸2呼, 3吸4呼,... 各種組合
(不過還是照一般建議呼吸的起點壓在腳步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