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ryan95 wrote:前天參與賽事,心跳...(恕刪) 35歲的有氧區應該是在160以下,比較簡單的算法(225-35)*0.8=152,所以應該是維持在155左右或以下的輕鬆跑。不過很多人沒辨法習慣心率在80%以下,通常都會跑到90%左右,就日常10km左右的訓練來說,80-90%跑完其實並不會對體能造成太大的負擔,維持那個速度跑完並不困難,但如果是全馬或半馬一開始就拉到80-90,後半段暴的機會就很大。體力肌力下滑的同時,心臟必需做更多的工來維持。所以花點時間訓練自己在70-80%的有氧能力是必需的。習慣tempo速度訓練的人,放慢去跑那個速度一開始會很不習慣,但久了就會體會到好處了。
心跳數沒有絕對的標準!還是要看你自己覺得維持在這樣的心跳數舒不舒服?若今天10分是極度痛苦不能再跑了,5分是認為還有機會再多跑一倍距離,1分是剛熱身完的感覺,你覺得這次結束的感覺是幾分呢?若分數是 8分左右代表這樣的心跳強度對你來說也許還不是最強。既然你都維持了一個半小時,你的乳酸域值心跳(可維持一小時的心跳強度)也許會甚至比 180 稍高。不用太執著於絕對的心跳數字,自己心跳的強度就用自身感受判斷。當然長期來說若可以在一樣的速度/時間下,平均心跳下降了,代表你找到更經濟的跑步方法,因此你可以有兩個新選擇 1. 維持一樣強度跑更遠 2. 加強強度跑更快大家通常會用 220-年齡來估算最大心跳。但我長期觀察許多人的心跳數值,這個公式只是用同歲數的人平均下來的結果 (想像一下,同年齡的人身體素質可以差多少?) 標準差可能達到20幾跳,也就是說,以你35歲來看,你的最大心跳落於 (220-35) +- 20 = 165 ~ 205bpm 都可能是合理範圍。結論就是,不用硬套公式,自己身體感覺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