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魯閣峽谷馬拉松由路跑協會主辦,去年更創下報名秒殺紀錄,開放報名當天不到幾個小時,全馬4000人、半馬8000人全數額滿。根據中華民國路跑協會估計,創下平均每秒即報名1人的驚人紀錄。

為給于更多跑友公平參與的機會,2013太魯閣峽谷馬拉松於八月十二日起開始登記抽籤報名。跑友可以心平氣和地完成報名,不用守在電腦前擔心秒殺了。
個人非常幸運在數以萬計的跑者之中獲選,終於有機會一償在太魯閣慢跑的宿願。中籤後一定要先繳費才能保障權益,如果沒有按時完成轉帳,可有一堆跑友候補等著遞補…

這是台灣首度跟進國際級賽事如東京馬、紐約馬採取同樣的報名方式,未來台灣大型路跑或馬拉松賽事,將走向抽籤報名的趨勢。也代表台灣的跑步人口已經到達一定的數量,此舉,太魯閣有望成為第一個代表台灣的國際級馬拉松賽事。

期待來到好山好水的花蓮參加路跑,出發前一天花蓮發生芮氏規模6.3地震,相當1.4顆原子彈威力。震央花蓮未傳重大災情,台北市震度達3級。氣象局提醒,留意未來兩週後續,仍可能有規模5以上餘震。地震加柯羅莎颱風外圍氣流等天然因素,讓今年太魯閣路跑籠罩在許多危機之下…

完成繳費之後等待幾個月,終於來到花蓮…
花蓮火車站站前廣場佇立著由大理石建造的 國父雕像,這裡是北迴鐵路的終點,也是東部第一大站。

洄瀾,花蓮的舊稱,傳說約在清朝同治年間,由宜蘭至花蓮拓墾的漢人在花蓮溪口定居,形成聚落。
因見奔流的花蓮溪溪水注入太平洋時,兩相激盪,形成迴縈巨浪,遂以「洄瀾」相稱,這是同時包含形聲和象形、生動而美麗的名字,後以諧音命名為「花蓮」。

由於太魯閣峽谷路跑已辦出口碑,每年都有超過萬名選手與賽,前一天來自四面八方的跑友開始聚集花蓮,造成火車、飯店到處都是人潮景況。

更有多家旅行業者搭上運動旅遊的風氣,結合在地旅宿業設計精裝行程,吸引熱愛路跑及旅遊的跑友參加。

花蓮天氣真是好到不行,遠方山頭及藍天白雲看得超清楚的,整個心情跟著high了起來!

路跑協會為恐活動當日報到會影響出發時間,於賽程前一日假花蓮旅客中心受理跑友報到,並發送路跑背心紀念品、號碼牌等。

拿出郵寄回執聯就完成報到手續,很簡便的報到方式。路跑協會不啻是國內最大路跑協會,果真很用心在舉辦活動。

受理報到的志工總是笑容可掬的問候選手的辛勞,親切的服務態度就像花蓮早出的旭陽讓人溫暖。

若有需要衣物保管的路跑夥伴,別忘了買一個路跑協會專屬紅色衣物保管袋,並將隨號碼布印製的衣保專用卡置於衣保袋前口袋,憑衣保卡與號碼布寄物與領取。也能在路協會舉辦的活動中使用,不限次數…

不到五秒鐘就領完所有臨賽物件,仔細清點還真一樣不缺。

遊客中心門口廠商提供熱身及賽後運動軟膏試用,有需要者可以仔細查詢。

正當一切臨賽準備都為明天完成一場漂亮的全馬時,晚上路協官網公告因安全考量賽程全改為半馬!
熱情選手都已經齊聚花蓮了,大老遠跑來花蓮只跑半馬,真是傻眼!
大會為安全考量是正確的,如遇颱風或其他不可抗力之天災,大會以選手安全為考量,有權決定是否取消或擇期比賽或改用其他替代路線,參賽選手不得有異議。最後以跑友身心安全最重,畢竟「太魯閣」不會消失,保持最好狀況才能一馬接一馬!

既然要完成半馬,也要了解一下路線…
太魯閣馬拉松穿梭於優美的太魯閣風景區內,從東西橫貫公路牌樓開始,經台8線亞洲水泥鳳凰隧道,左轉入太魯閣大橋,經台9線後左轉錦文橋;接著轉往天祥方向、長春祠到溪畔發電廠後折返、經砂卡礑步道,最後抵達太魯閣遊客中心(終點)。
全馬的路線就越看越傷心了!

去程多為上坡較不好跑,回程則是一路下坡返回,高度約在二百五十公尺!

為了讓選手們有心理準備,大會發送路線試跑報導,讓選手先體驗賽道與克服地形的秘芨。

今年由台灣亞瑟士贊助的路跑紀念衫,外觀亮麗有型,選手穿上紀念衫掛上號碼牌就能滿心喜悅在峽谷裡慢跑!

出發前一定要將晶片用鞋帶牢牢綁在鞋面上。出發時晶片感應出發時間,回到終點時第一時間感應抵達時間。

準備工作都完成了,接下來就是把睡眠養足,準備充足的體能,記得前一晚盡早休息養精蓄銳。
第二天一早,四點起床準備,四點半出門,為了爭取多點時間我捨花蓮火車站的專列,騎著機車五點來到新城火車站坐接駁遊覽車。

台灣的跑友真是非常守規矩,該排隊就是要排隊…
大會準備了近四十幾部遊覽車,要把上萬名跑友送上大魯閣台地。這可不是一件小工程,如果沒有相當人力、財力是做不到的!

大會工作人員準確精算每輛車型及人數,讓人人都有座位確保安全。

天還沒亮跑友高興地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前照相留念,再前往太魯閣台地。

路跑協會累積豐富賽會成功經驗,每年吸引眾多愛好路跑同好熱烈報名各項活動,經過一年漫長的等待,來自四面八方的跑友來到太魯閣台地。

大會提供跑友寄物服務,今年規劃的很好,區分全程、半馬組來寄物,減少選手完賽後找寄物袋的時間。

有效率的各項準備工作讓選手寄物完就能開始熱身,一點都不浪費時間。

近萬人在太魯閣台地(國家公園管理處前)一起作熱身操真是盛況空前。


我們賣力熱身的同時總有幾位奇人異士現身,為大家帶來不小驚奇,這是參加馬拉松活動最驚奇的收獲。居然有古羅馬戰士,真是太有戲了。

雷神索爾也來了!

峽谷中慢跑最大的危險就是落石事件,結婚十一年的賢伉儷一起載著安全帽參加,二人感情就像熱戀中的小情侶一般。選手載安全帽凸顯太魯閣路跑的特色與危險性。

三年前我曾經跟屏東車友完成五天漫騎在公路之巔-武嶺(第一天)的單車挑戰活動,太魯閣峽谷讓我留下永生難忘的記憶。

三年後我力拼以挑戰路跑太魯閣活動,祈願能以不同方式,用最具體的行動來騎(跑)過台灣最美的山林。

晨光未亮,太魯閣的山色與藍天相互照映,二側山中間深凹地形是冰河時期推擠的遺跡。

主辦單位宣布有超過三十個國家的選手一共一萬二千多人參加這世界認可的馬拉松,深深向熱愛路跑的大家致歉,因為某些路段發生落石,故改成半馬路跑,希望跑友相互體諒。

我認為山林路跑的樂趣不在征服或是冒險,太魯閣的美不只42,195公里…

接下來前往出發會場,就在高處往下看見長長人龍。這條人龍還再隨著下坡的人群緩緩增長中。

太魯閣牌樓另一方就是仍沈睡中的太魯閣山林。馬上就有超過一萬人以上的跑者要請您起床…

錦文橋上巧遇來自屏東的黃檸檬,「檸檬」是一條黃白相間的大黃狗,隸屬於屏東大華慢跑協會,編號2266(零零落落)。據說有好幾次全馬紀錄,連馬來西亞的跑者都認識「衪」!

開始我們有些擔心過不了橋,得從橋的這端開始跑呢,距離太遠的話,晶片感應時間超過十分鐘會被判失格的。擠到牌樓下方,為了即將起跑的氣勢,一定要來張起跑照。

當大家都完成起跑準備時,陰霾的天空開始下雨。雨勢還真的不小,連雨傘都出現了…

帶智慧型手機來的跑友就頭痛了,大雨中沒有防水袋就怕手機會泡水?

雖然大雨不斷,該來的還是跑不掉,大家一起倒數後,七點整鳴槍起跑,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太魯閣馬拉松。

從台八線亞洲水泥鳳凰林段出發,整條四線道的馬路都是大家的跑道…

相信不啻是我,大多數人還是遇上第一次下雨的馬拉松。

大雨真的越下越大,雨水讓身體降溫不少,穿上雨衣跑衣服雖不會立刻濕掉,但汗水反而會流更多。

跑抵第一個村落,以盛產曼波魚聞名的花蓮縣新城鄉新城村。

雨中慢跑不只需要「勇氣」,更要有「志氣」!

半馬二十幾公里在屏東我沿著萬年溪跑二圈就是了,「雨中半馬」卻是我生命中彌足珍貴的回憶。

雨大到都快抓狂了,大家還是耐著性子跑下去,台灣人真是有夠愛「馬拉松」!

來到台八線太魯閣大橋。
太魯閣大橋於2002.4月竣工,橫跨立霧溪,斥資新台幣七億七千餘元,與太魯閣景觀相輝映,成為花蓮縣的一處雄偉新地標。

選手實在太多,橋面容不下那麼多選手只好從慢車道便橋上快跑通過。

經過太魯閣大橋後可轉往蘇花公路或太魯閣風景區。

不知不覺已經跑完五公里,怎麼沒流汗就跑了五公里?

來到大會第一個補給點…

人山人海的水站,想喝到水還得用些小技巧才行。

雖然抬頭張嘴就能喝「雨水」,大家都撐到水站再喝水,工作人員倒水的速度還比不上選手拿水的速度…

補給完再出發,台八線可以清楚遠眺剛剛經過的亞洲水泥廠區。

國際級實會講求公平,大會投置多個晶片感應點,每位選手不忘用力踏下感應墊,立刻與晶片感應記錄經過時間。

雨勢又加大了,這雨像倒的一樣公平灑在每位選手身上。

剛好有二條山路呈現高低,最後都會在匯集在錦安橋上,只是跑在高處的比較吃虧。

在太魯閣台地上剛好可以看到錦安橋上長長的人龍,那是領先的大集團。應該就是大會優待免抽籤保留參賽資格的跑者(男生全馬三小時、女生全馬四小時)。

大家都氣喘滿身濕透,大會還是設有超吸水的「海綿站」。

跑到上半不接下氣的拿到滿是雨水的海綿,紛紛擰乾海綿用來拭去雨水。海綿用來擦雨水,這是大會想都沒想到的事吧?

海綿都是雨水,倒好的紙杯裡的水?應該都是「雨水」吧…

台灣人是熱情的,也許素眛平生,沿線家屬及工作人員都熱烈為選手加油。


經過牌樓後正式進入太魯閣山區。這裡就是貨真價實的太魯閣,海拔六十公尺。

進入山區之後受地型影響雨勢顯然又更大了…

隧道是天然掩體,跑不下去的選手可以在裡頭歇歇腿。

隧道發現舊台八線路標,從上面字跡說明此隧道是編號80號。

隧道外是太魯閣開工紀念碑,紀念民國四十五年中橫公路開工的歷史。由時任行政院長俞鴻鈞及美國駐台大使藍欽共同主持,開工後至民國四十九年中橫正式通車,中橫公路是貫穿整個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主要道路,也是第一條貫穿台灣東西兩岸的道路。

此地離我原本要跑的「全馬」折返點-天祥,還有十八公里,今天只能跑「半套」,真是殘念呀!

雨下太大了,這位跑友乾脆打赤膊了!

雖然雨很大,還是要維持輕鬆跑,抱持輕鬆的心情,全程以穩健的步伐輕鬆跑。美景當前不要錯過拍張照片紀念。

雨中赤腳跑步不用擔心跑鞋會濕透,反而更能親近太魯閣山路。時而望著步划淺起的水花更有成就感。

山壁山傾洩而下的小瀑布,誰都沒有心情站在下方來個「醍醐灌頂」。

大家不約而同都往山壁內靠,因為會少淋點雨…

禪光寺為僻靜的山寺,四十九年東西橫貫公路通車,花蓮縣觀光協會為了發展太魯閣峽谷一帶的觀光事業,請託花蓮出生的釋心性法師,在聞名中外的太魯閣峽谷「長春」興建寺院,替太魯閣增添一處景觀。

下一個隧道是仙霞隧道。

隧道內打通心靈,期待那盡頭的光明乍現。

當年建造這隧道的退除役官兵已不復在,只有當年「純手工」開鑿的歲月痕跡。

出了隧道,跑過長春橋就是有名的長春祠。

長春祠位於立霧溪谷峭崖邊階,長春祠供奉著中橫公路興建工程殉職的212位榮民靈位,祠旁溪溝長年流水成散瀑,公路局取名為「長春瀑布」,成為中橫公路具特殊意義的地標。

長春祠山上還有一座不動明王廟。

拜今日大雨之賜,跑友更可一覽壯麗長春瀑布。

經過長春祠,對向是通過折返點的選手。比賽本質是現實的,跑不到一半還在喘,有實力的選手就回頭了,比賽就是這樣!

我回頭望過去,還是有長長落後我的「人龍」…
奇萊山北峰和合歡山之間由立霧溪歷經千萬年沖刷成峽谷,從天祥奔流至錦文橋是為太魯閣峽谷,這一段大峽谷景觀是世界奇景之一,我們何其有幸,可以在山谷裡隨意慢跑,在汗水淋漓的疲累中挑戰自我。

發現堅持全程載安全帽的選手,真是堅持到底呀。

在賣力跑步的同時總有幾位奇人異士現身,為大家帶來不小驚奇,這是參加馬拉松活動最驚奇的收獲。假面超人嗎?

兩岸崖壁更形陡峻逼近,寧安橋旁迎面而來是一片垂直陡立的大理石峭壁,寬約1200公尺,海拔高約1100公尺。

來到補給站,花蓮二信開設的水站,銀行員工排列的水杯完全比照銀行「數錢點鈔」的標準。

為快速補充熱量與鹽份,小餅乾是快速補給的必備品。

太魯閣馬不啻報名「秒殺」,連小餅乾都會「秒殺」!

新建的明隧道,更讓人感覺有安全感。

長春祠繼續前跑約兩公里,可看到跨越於青山綠水中的鋼構吊橋就是寧安舊橋。
寧安舊橋長達82公尺,在當時是台灣最長的單孔橋,朱紅的橋身,在一片綠意中顯得特別醒目。

沿路觀察好幾個救護站,還好目前為止都沒有選手「光臨」!

溪畔折返點前大斜坡,大批選手在此交會。

很多選手跑到折返點前約5公里處這超大的崩壁,真是令人毛骨聳然。仔細看怪手旁邊一整排小紅點就是選手的身影…

跑過超大落石區,選手都加快腳步狂跑,洛韶工務段的工務人員還在警戒,雖然有選手願意簽切結書,勇敢的跑到天祥去,但是沒人想承擔被落石砸到的後果,大會真的是考量選手安危才會取消後半段路線。

選手一定要隨時留意四週的落石警告,如遇落石或聽似落石聲,而無法快速離開時,應緊靠山壁雙手抱頭蹲下。

如果遇到這一堆土石凌空而落,就算你有「金剛護體」也是沒用的。這塊大落石可以讓小客車風擋盡破…

這塊小落石如果直接打在選手身上,如果沒有載安全帽,鐵定要後送就醫…

終於一路挺進來到溪畔(折返點)。

邊跑邊拍,不知不覺我已經跑了十五公里路程,

溪畔發電廠,水壩建設在上遊,將溪水供應給截流站。

台電公司在此設立截流站,把河道內立霧溪水調節性洩放,將電力供應給週邊單位使用。

水力發電佔台灣電力裝置容量的14%以上,在講求潔靜電力的時代,水力發電是台灣山林給于台灣的力量。

發電廠旁有一座「志清亭」,相傳是紀念蔣公的學名「志清」。

平常訓練強度不足的跑友會發生抽痛發生抽筯時需立即伸展、柔軟操、腿部拉筯,以減少不適。

大會出發前一直提醒選手按自己的體能狀況, 選一班列車(集團),但不要自行提早下車,就算真的下車了也要趕緊搭上下班列車, 否則就會搭上大會的收容車了。

防抽筯的香蕉總是跑友的最愛。

跑友普遍覺得工作人員很熱情,一路幫選手加油,更喜歡在太魯閣峽谷跑步的感覺。

不止工作人員很熱情,連與賽的選手都熱烈招呼大家享用香蕉與點心,如果要再搬回去,那可又是大工程。最好裝在大家的肚子裡帶回去!

從溪畔開始一路都是上坡,路程長達好幾公里,大會選定的折返點就在溪畔,跑友只能咬牙大步跑上去。

來到折返點,選手用力踩踏晶片感應器後,就能依路線返回太魯閣台地結束賽程。

時間是一分一秒走過,大會為防止有選手偷跑到天祥,特地留二位裁判在此守著,就怕有選手越雷池一步!

溪畔並不是我的折返點,我的「折返點」應該在群山之後的九曲洞、錐麓大峭壁、綠水、慈母橋、天祥…

終於加入折返點大軍的行列了…

溪畔原是半馬選手的折返點,更改路線後成為所有選手的折返點,形成最大的補給站。

回程反方向看到巨大崩壁,更顯大自然「走山」的天崩地裂的可怕。

人站在大自然面前好比風塵中的一粒沙、大河中的一滴水,人如此渺小又怎能輕昜誓言征服大自然。

依大會縮小路程跑下去,來到最後五公里處。

如果有同行選手撐不下去,互助與共的情誼一定要把握機會。

轉眼間來到四公里,不知不覺中驚覺我的太魯閣「半馬」已經接近尾聲…

此時細細的雨絲又加大了,選手快步通過山壁返回終點,完成賽程。

由於一路上坡,很容易早成肌肉堆積乳酸,以致後半程看著下坡卻沒有肌耐力跑,因此前半程寧可比平日的正常速度再慢一點,千萬不要自我感覺良好忍不住開始加速,一定要保留一半的體能與時間完成後半程直到終點。

如果真的體力不適,一定要向路旁救護人員尋求支援。

工作人員是真的很辛苦,一邊淋雨還一邊要幫忙照顧跑者,每次經過都看到工作人員站在那還要淋雨及擔心落石,就覺得很不忍。真的要給工作人員加油,你們辛苦了!

此時還在往折返點的選手大多屬散步賞景的跑友,只要在時限裡完成賽程大會都會頒發完賽獎牌給您,鼓勵勇於挑戰自我的勇氣。

返回長春隧道前幾乎沒有往折返點的選手了。

再看一眼美麗的太魯閣一眼。三年前我曾經騎單車完成單車遊記中最引以傲的騎上武嶺的壯舉,如今跑步我居然無法如願樧羽而歸的遺憾強烈浮上心頭。

當然有人會說,太魯閣永遠會在那裡,明年再來,還有機會。要是明年我抽不到籤,怎麼辦?

最後二公里,砂卡礑隧道路段。

砂卡礑隧道內有紅綠燈交管,確保安全。這是台灣唯一有紅綠燈的隧道。

最後一公里了!我的太魯閣馬進入「殺尾盤」的決戰時刻!

砂卡礑步道原名「神秘谷步道」,於民國90年改回泰雅族慣稱的「sgadan」,原是太魯閣族生活的田園。

最後五百公尺,若個人體能情況許可,可以維持加快步頻或加大步幅,直到終點。

終點在前,半馬跑完我只有略感腿酸以外,居然沒有感覺疲累、會喘甚至沒有流什麼汗時,怎麼就跑完了…

通過終點線之後工作人員領到完賽紀念牌。沒有如願完成「全馬」也對的起自己盡心盡力的「跑步人生」。

個人為了太魯閣馬下了不少準備時間,練跑、搶報名、半夜訂火車票,一切辛苦都在此就告一段落了。

經過終點線後我不是馬上去領便當或紀念品,我馬上到大會主舞台把在半路撿到的物品送交大會處理。這位住台北的選手,我不認識您,希望您下次一定要把隨身貴重物品帶好,像我一樣準備個小腰包就能萬無一失。我很用力跑回終點就是想早些把車票交還您手上,希望您有趕上下午二點多回台北的自強號。
(經大會廣播後,失主已經領回車票,信用卡及金錢均清點無誤)。

接下來我去領我的寄物袋,令人傻眼的事發生了…

路協的寄物袋居然沒有防水功能,物品保管的同學又沒有在下雨時立即應變處理,造成很多選手沒有保暖衣物可換的冏境。面對大家的指責,無言又不知所措的同學只能默默看著遠方,留下錯諤的我…

選手卸下完賽晶片交還大會,立即退還100元押金。

主辦單位贈送選手完賽補給品計有…
寶礦力運動飲料、便當、礦泉水、完賽紀念牌、雞精、天地合補等…

雖然完賽選手人數眾多,大會發放便當的動線很明確。不用等很久就能領完所有物品,就能順利踏上歸途。

刻意觀察發放物品的動線,原來跑馬拉松的跑友用素食的很有限,大多數跑友還是需要肉類補給。

大會邀請太魯閣族演唱團體表演好聽好看的太魯閣舞曲,台上勁歌熱舞吸睛效果十足…

表演到一半還會走下舞台與選手互動,真讓人驚奇。

照顧各位營養健康的食品大廠,於在會場設有專屬帳篷,提供補給品給選手做為賽後的營養補給!


太魯閣族演唱團體表演完畢,邀請選手上台合影留念。

比賽總有成績高下,大會很快舉行頒獎,看著國內外知名選手的成績真是令人汗顏。看著贏家依序上台領獎,心裡也為大家感到高興。

知名跑鞋大廠設攤提供跑友更多新鞋款與最新設計的選擇。

完成賽會所有行程後,排隊從錦文橋一直到主舞台,又是長長的人龍。

選手都很高興又完成「半馬」,人人臉上只見曲終人散的不捨。

排隊快一個鐘頭終於上了接駁車。上車時往太魯閣台地一望還有好長好長的「人龍」在排隊…
此時雨又下大了,明年大家如果幸運再參加太魯閣馬在中午前後容易下雨,在寄物袋中別忘了備好雨具,也要自行做好衣物保護措施。

看著遠遠的山,悠悠唱起剛聽到的:「山,永遠是山,太魯閣永遠是太魯閣」…
我想太魯閣永遠會在山的那一邊等著我們再次「跑訪」,只要我們能把握機會,相信「太魯閣」永遠不會拒人於千里之外。

吃完大會準備的排骨便當,補充一上午流失的體力。

仔細欣賞大會精心準備的全馬完賽獎牌居然是靳珩橋附近地標「印弟安酋長頭」,可惜今天全馬的跑者沒有一個是真正跑到靳珩橋。

就要離開花蓮返回國境之南,與賽的選手慢慢離開花蓮,市區火車站又呈現人聲鼎沸的場景。


來到寶地花蓮怎能空手而歸,我當然帶一些拌手禮回公司給家人、長官、同事,滿足大家挑剔的嘴。

最後在不捨中向花蓮說再見,下次再來太魯閣,就看我運氣及緣份夠不夠囉?

上車囉,因為我們要回家了!

自強號才一啟動,窗外開始下起滂沱大雨,這一天從起跑後遭受不少磨難,一路淋雨到底的「半馬」相信是很多跑友的「初體驗」。台灣人相信遇水則發,我更相信這一切都是太魯閣祖靈神跡加持的奇異恩典。

漫長太魯閣馬征途大雨不止,我跑的很盡興,也寫的很過癮,不論您當天是否參與,謝謝各位看到最後!
完.........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