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S 髂脛束摩擦症候群的防護

各位好

想請問一下有ITBS 的症狀應該是要帶髕骨帶還是髂脛束帶呢

因為一個是帶在膝蓋下面髕骨的位置

一個是帶在膝蓋上面綁住髂脛束

所以想請問一下

感激不盡!!
2013-10-19 10:21 發佈
嗯!我也是帶什麼都沒用。去買滾輪,跑完後滾一滾隔天就好很多。無法預防就靠事後治療吧!
運動前後,多多伸展,用滾桶按摩;平時多加強鍛鍊腿部;happyrunner大的文章可以多服用
真的都沒用,
跑前熱身跑後伸展拉筋比較有用
還有腿部肌肉也要鍛鍊,光是只有跑步的話會越跑越容易受傷

如果已經痛了..就先休息5-7天等不痛後再開始鍛鍊肌肉,先不要跑了
覺得鍛煉夠了之後再開始跑,肌肉鍛鍊還是不要中斷...
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簡稱ITBS)
常見於慢跑選手常見的傷害,一般的處理方法,很難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傳統在處理上只是針對單一組織而不是針對所有相關的問題作處理, 髂脛束症候群所顯現的症狀主要有兩種,膝蓋外邊有刺痛或灼熱痛,痛感有時會傳導致大腿或髖關節要了解髂脛束損傷的原因,我們要先了解其解剖構造及生物力學機制,髂脛束的解剖和生物力學,髂脛束是一個廣平的類似韌帶的結構,起源於腸骨脊t和附著於脛骨的外邊, 正好在膝蓋下面, 髂脛束可以視為連接股骨外上髁和邊脛骨Gerdys Tubercle之間的韌帶,當它通過在股骨和脛骨之間沒與骨頭相連,這允許髂脛束隨著膝蓋彎曲和伸直的運動做向前和向後移動, 在膝蓋伸直時髂脛束會向前移動至股骨的外上髁的前面,而當這個膝蓋彎曲大於30度時, 髂脛束會向後移動至股骨的外上髁的後面。
當髂脛束縮短或遭受張力時, 膝蓋反覆的運動會造成髂脛束的摩擦而發炎,所以髂脛束症候群是由髂脛束反覆的穿過股骨的外上髁所產生的過度使用受傷
淺談~髂脛束摩擦症候群(ITBFS):(轉載自mobil01)
原文連結: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8&t=1256570&last=15106523


首先說明髂脛束摩擦症候群的病因:

一. 髂脛束與膝蓋間有一層薄膜液,作為其與膝蓋間的潤滑。
1. 膝蓋過度使用。膝蓋伸直與彎曲會容易使得IT band與膝蓋的相對位置改變.
2. 退化性關節炎因為踩踏迴轉時,膝蓋不是直上直下,更容易出現IT band friction syndrome(髂脛束摩擦症候群)


髂脛束 (IT band)
一條很長很粗的韌帶,從脊椎骨一路貼著股骨 (大腿骨)連到脛骨 (小腿骨),
主要功能是讓大腿小腿能有效的link。
先天髕骨若過於突出,讓膝蓋端的韌帶需要更大的張力,也較容易造成摩擦。
發生IT band friction的前兆:
1. 此處會有酸酸的感覺。
2. 會感覺韌帶往上移位。
通常這時十分鐘內立刻疼痛,只能提前下課,免騎了....

髂脛束摩擦症候群(ITBFS),是大腿外側的髂脛束長時間與膝蓋骨摩擦引起的髂脛束筋膜發炎,患者在膝蓋有動作時膝蓋外側會感到劇痛;而髂脛束(iliotibial band)是一條從髖關節到膝蓋一條很厚的纖維性韌帶。
基本上,髂脛束摩擦症候群(ITBFS)是造成膝蓋外側疼痛的很常見的原因,特別是發生在跑步者、軍人、以及騎單車的人身上。
有多常見呢?在一篇針對海軍為期十二週的基本訓練所做的研究顯示,ITBFS是所有下肢受傷的最主要原因,佔了22.2%. 這是一種"過度使用"所引起的症候群,大部分的人用保守治療就能夠成功的治癒,少部份需要手術,並不是像這篇說的那樣無可救藥。
簡單的來說,這樣的病症是膝關節overuse的結果,所以現在膝蓋沒有病痛的朋友們,請繼續的好好愛護自己的膝蓋。
參考影片:
●增加下肢肌肉穩定度、力量、以及平衡,最好的方法是練習單腳蹲(Single Leg Squat)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7498093112230353037&hl=zh-TW#
●伸展髂脛束的方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Q7xSCJWa3I&feature=player_embedded


在急性疼痛發作時,還要是先休息以及立刻冰敷,好讓發炎的組織恢復,如果還是疼痛,建議還是要尋求醫師的診治,期許自己跟大家,能找到一個更適合自己的騎車姿勢。

髕骨帶:防止髂脛束與膝蓋摩擦,個人認為超級有效。要把帶子綁得緊緊的,休息時別忘了卸下以助血液流通。
學習是條無止境的道路

bdancer wrote:
各位好想請問一下有I...(恕刪)

我也發作過
戴甚麼都沒用
股四頭肌練強壯一點比較有用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