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入手測試的是adizero F50 Runner3
照舊在發表試穿跑鞋前,說明一下本人的基本資料及跑步習慣,以讓選鞋者可以參考。本人身高173CM,體重63KG。月跑量120K左右,速度習慣大多配PACE5,跑步資歷約10幾年了,平時喜歡穿輕量型的跑鞋為主。


開始這次的新鞋介紹,首先在外觀部份,這次入手的adizero F50 Runner3是以黑色為底,配上側邊的adidas三條槓logo及鞋子後方銀色金屬感的亮面,整體感覺相當有現代感、非常時尚,極具速度與流行感。

而不管是側邊的三條槓logo材質或後方銀色金屬後跟,都有一層亮面的材質,反光係數很高,可以為跑者在夜晚路跑時增添了安全性,其餘的鞋面仍是輕量網眼布面、輕又透氣,提供極大化的舒適性。

可以透過燈光照射下即可明顯看出網布透氣的感覺,透氣網布有效的散出跑步時雙足的熱氣,使得這雙鞋的透氣性相當良好,大大減少了跑步時足部的悶熱感。

在鞋底的部份,可見到易磨的地方均使用了橡膠大底,可在高磨損區提供更良好的耐久性,雖然重量增加了一點,但是也強化了鞋子的防滑性及耐磨性,可以應付濕滑的跑道或路面,更添跑者的安全,也可以帶來較長的使用壽命,畢竟一雙新鞋也不算便宜,能有良好的C/P值絕對也是跑者考慮的關鍵之一。

在中足的部份,使用了TORSION SYSTEM中底穩定系統,這個足弓下的拱型TPU支撐片能夠有效之撐跑鞋後腳跟與前腳在運動時產生的巨大扭轉力,使雙腳更加穩定,運動更加安全。

前腳掌採用adiPRENE+,一種中底橡膠技術,擁有十分出色的緩震性能和彈性。在吸收衝擊力的同時,也能夠將其轉化為彈力釋放,並迅速恢復因受壓而產生形變的自身外形,給予使用者最穩定和及時的反饋,強化跑步時每一步的彈性推進。

在足跟的部份,使用了FORMOTION”技術,可以降低腳掌降落時的壓力,又可以提高離地時回饋到身體的力道,使跑鞋有更佳的回饋性。



做完了鞋子外觀及功能上的基本介紹,最重要的還是實際穿上跑鞋的跑感啦。
實際到田徑場內的PU跑道及外頭的柏油路面試跑一下。首先是感受到跑鞋的包覆感及穩定性,adizero F50 Runner3的楦頭應該是2E的楦頭,作了寬楦的設計,與東方人平均腳掌為寬扁型更相符,能適合大部份台灣人的腳掌楦頭,,穿起來腳掌的部份不會卡卡緊緊的,不會產生擠腳指、磨腳指、長水泡的不適。在長距離的馬拉松比賽中,最怕遇到包覆性差、會磨腳的鞋子,一場比賽跑下來起水泡還破掉,血淋淋的,那種痛真的是痛到骨頭阿。
避震性部份, adizero F50 Runner3使用了不少最新的減少受衝擊力的技術,也能增強保護性和穩定性,並使跑鞋有更佳的回饋性,簡單說、當你每落地一步,除了鞋底會壓縮吸震外,在你離地時能否將壓縮吸震的反作用力回饋到你腳上。一場42.195K的馬拉松跑下來,要跨出好幾萬步,若是沒有良好的回饋性,跑者將會跑的更加費力。而穿上adizero F50 Runner3實測路跑時,在穩定性、避震能力及回饋性上,跑動時抬腳覺得輕盈,腳跟落地時也無太明顯的衝擊,跑在較硬的柏油路面,就可以明顯感受到吸震效果相當不錯,可以有效的減低衝擊,腳踝及膝蓋跑後也不會有不適感。至於回饋性當然也是相當良好,在離地時能有效的給予助力,不至於讓腳步越跑越沉重。
綜合最近以來adidas所推出的鞋款,adizero Feather 2是以極輕量化的競賽型跑鞋為主,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5是以提供優良保護及避震性的訓練鞋為主,而這次推出的adizero F50 Runner3則是介於兩者之間,有不錯的穩定性及避震性、但又不至於太重。在跑馬拉松時,除了極少部份的菁英級程度前段班為了追求良好成績,減低對保護性的要求,而穿著輕量化的薄底跑鞋,對於絕大部份的健康跑者,希望能夠有不錯的成績、又不希望長距離跑步之下造成了損傷,矛盾的心理永遠使跑者心中天使與惡魔在交戰。一雙能在保護性、舒適度、重量上做到最適合的平衡點,有良好保護,但又不至於重到造成跑者負擔的鞋子,等於是最重要的裝備。adizero F50 Runner3它的各項性能表現都很不錯,擁有不輸給厚底訓練鞋款的避震及保護性,但卻沒有厚底的笨重,雖然重量要比起薄底路跑競賽鞋還要重,卻補強了薄底競賽鞋款最弱的避震保護性。想要擁有一雙輕薄透氣又可提供緩震保護、適合馬拉松長距離跑者的跑鞋,個人真的覺得adizero F50 Runner3真的做到了近乎完美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