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收到了Nike放肆跑鞋測產品Nike LunarGlide+2 及 Nike+ SportBand
一起擠在鞋盒中的Nike LunarGlide+2跟Nike+ sportband

Nike+ sportband的真面目,由手環跟USB裝置所組成。
有蘋果logo跟勾勾logo的是發射器,到時要裝在左鞋中。

先來秀個LunarGlide+2全身照

前腳掌大底,足弓處的勾勾+代表此產品支援 Nike+。

後腳跟大底,足弓黑色部分有加強支撐。

鞋子緩衝功能的Lunarlon,提供雙腳支撐度的Dymanic support功能

側面照,Logo部分塑膠感較重,也不像前方的透氣網般透氣

後方照,後方緩衝墊上方的黑色區域是堅硬材質構成,推測是為了提高穩定性,有高手可以告知其正確功能嗎?

前方鞋面透氣網布,小小的透氣孔,實測上有點悶熱。

鞋墊照


鞋舌部分是一體成型,減少縫線,但厚度略厚,透氣性不是很好


左腳內的黑色棉拿掉後可以安裝Nike+發射器


扁長形的鞋帶提供較佳的固定性,不易滑脫。一般較專門都是採取此種鞋帶。
紅色鞋帶看來相當顯眼,整體搭配感不錯。

重量是單腳295g。這個重量接近Rider13, Boston 28xg,算是performance shoe的階級了。

整體外型還算不錯,但是最大的敗筆是側面Logo處的質感太差,大大減分

第一次穿上Nike LunarGlide+2時覺得後腳跟比起前腳掌高多了,有點不習慣,但是如果常穿應該會習慣。
但是不知道Nike會什麼設計這樣的高度差,我在穿其他廠牌鞋款是沒有這種感覺。
拿到鞋子之後,我目前總共跑了145km,其中約有25km PU跑道,其餘為柏油路面,而柏油路面中約有20km是山路,其餘是平緩路線。
第一次是跑PU跑道,由於還在恢復跑階段,大約用1:50/400m的速度跑了22圈。
剛開始跑的時候,覺得踩下去軟軟的,感覺避震不錯,鞋子有下陷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Dymanic support的功能。
至於動力回饋部分由於雙腿無力中,無法做出正確判斷。
第二次週末在土城河濱自行車道用1km/5min內的速度跑了20km。
雙腿狀況恢復的差不多了,速度並不是太快,不過卻有感覺雙腳跑起來有黏在地上的感覺。
隔兩天,第三次在PU跑道試跑,這次的配速是大約2:02/460M。
這次很明確的感覺出雙腳確實跑起來拖泥帶水,雙腳後蹬力量有被吸收的感覺,必須花費更多力量才能達到同樣的速度。
第四次試跑,福和橋-大稻埕-福和橋-中正橋-福和橋約30km,配速前25km 1km/5min,後面碰到maverick兄,陪他慢跑了一段。
這次一樣有後蹬力量被吸收的感覺,看起來速度一快,需要較大推蹬力量時,LunarGlide+2就無法提供足夠的前進力道。
第五次是跑土城延吉街-桐花公園-龍泉路-桐花公園-延吉街 約30km,平均配速大約1km/6min。
很久沒有跑山路LSD,為了怕疲勞累積到影響下週二的練習,所以把速度放慢,以求順利跑完為主。
在這個速度下,雙腳跑起來就挺順的。應該是這時推蹬的力道較小,比較不會有被鞋子吸走力道的感覺。
看起來LunarGlide+2只適合用來LSD,並不適合做較快速的練習。
這一點比起adizero Boston, Mizuno rider12來說就差多了,即使是跑起來就軟調的asics Cumulus-11也不會給我這種感覺。
我個人是比較偏好跑起來有QQ的回饋感,而不是偏軟的路感。
而在下坡路段,可以感覺到LunarGlide+2有發揮吸收下坡衝擊的避震效果,跑起來感覺還算不錯。
在這次10/23練習中,雖然天氣有點悶,但是應該不算熱。沒想到我的鞋子竟然濕到把我貼在腳底的透氣腳待都脫落了,
即使在夏天,我也很少出現這種狀況,只能說LunarGlide+2並沒有改善一代中為人詬病的缺點,還是一樣悶熱,透氣性不佳。
這一次Nike LunarGlide+2試跑了5次共14xkm,平常的鞋測我不會測這麼久才po文的。
這是因為我由他的設計跟重量來看,雖然我沒有特別去查他的分類,但是應該是屬於進階的練習鞋 performance shoe,
由於在回饋性部分不如我所預期,為了避免個人因素造成,所以多測了幾次。
評價部分,總分10分。
外型:6分
紅黑配色簡單大分,但是鞋子外側部分塑膠感重,尤其是logo附近,這是一大敗筆。
跟同是紅黑配色的Bounce Titan比起來外型就差一點了。
透氣性:5分
以專業性慢跑鞋來看,透氣性不佳,透氣網布光用肉眼看,就較其他慢跑鞋差一點。即使最近天氣稍微變涼了,但還是容易跑到襪子、鞋子濕掉。
舒適性:7分
足弓內側靠近腳跟部分較高,一開始穿上會有不習慣的感覺。
多久幾次習慣了也就還好。
避震性與能量回饋性:5分
剛開始跑用熱身在PU上有感覺到避震感,分散力量,減低腳所承受的衝擊。
但是用較快的速度練跑,會感覺力道被吸走,回饋力道差。感覺腳粘在跑道上。
需要用較強的力道才能達到一樣的速度。
在鞋子的磨損部分,在經過14xkm的摧殘之後,我個人覺得磨損是還算不錯的。
鞋跟大底的橡膠很厚,還有很大的範圍可以慢慢磨。
由圖片可以看出小弟的左腳吃力比較重,所以左腳磨損較嚴重。
尤其左腳尖的磨損遠大於右腳尖,這是因為我左右腳出力不均。
而腳尖的磨損跟有無做後蹬也有關,因為最後施力點是腳尖。
Sport Band & Nike+
在分析完鞋款後,再加上sport band跟Nike+的使用心得後,我覺得在Nike產品定位上,這幾款產品是不是針對入門跑者而設計。
Sport band部分,在每次連結到感應器之後,在關閉之前,只能記錄一組記錄,即使你按start/pause鍵也一樣,通通都是同一組記錄。
不能記錄單圈距離、時間等記錄。
對入門跑者而言,只要能記錄這次跑步的總時間、總里程等記錄就足夠了。
但是對進階跑者而言,每次練習都有不同的課題,可能觀察記錄每圈的記錄來瞭解、調整練習的強度,這點是sport band所不能提供的。
實用性:
對入門跑者: 7分。
對進階跑者: 3分。
Nike +:
練跑記錄只能上Nike+網站觀看,如果到了無網路的地方會有些不便,建議可以提供PC用軟體。
網站可以提供每次練習的紀錄,並可觀看每公里消耗時間等,還算不錯。
網站提供的練習課表讓無法自訂課表的跑者有練習依據,但是如果能夠讓跑友輸入現在水準,並提供每次課程的練習配速會更好、更有效率。
實用性:
對入門跑者: 8分。
對進階跑者: 5分。
對Nike LunarGlide+2跟Nike+ sport band我的評價不高,但是希望Nike能聽到他的缺點並在未來產品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