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是adidas Titan慢跑鞋到了。
Titan在adidas的產品定位中是屬於都會休閒慢跑鞋,除了提供慢跑鞋的功能外,另外還希望提供兼顧一般都會休閒、日常生活皆試用的舒適及外觀。
先來一張鞋盒外標籤
小弟的腳不大,穿US8.5號就OK了。

打開盒蓋,揭開廬山真面目了。

紅黑配色的2010 Titan出現囉,第一眼看到她覺得真是漂亮,原來慢跑鞋也是可以做得非常時尚有型的。簡單的紅黑配色,卻能創造出吸引眾人目光的外觀。
型號:G12857,UK8,中國製的慢跑鞋。

adidas的logo,不同於一般上下走向,Titan是水平走向。雖然只是方向不同,但是卻是一番不同的感覺。Titan感覺更有流線感、速度感。

原來Titan是沿襲了在只有165g的 F50 AdizeroTRX 足球鞋的設計理念,
F50請參考下面連結:
F50
Titan的透氣網布鞋面,提供比一般運動鞋更佳的透氣性,讓雙腳在運動中不會感到悶熱不舒服。

透氣網布不只有前面有而已,還一路延伸到鞋子後面喔。下面透明的圓形物體就是Bounce單元。

當然adidas不會忘記鞋舌這種小地方,希望能提供使用者最佳的透氣舒適性,可見鞋廠在設計上的用心及理念。

鞋托跟葉片式前進避震系統能比一般跑鞋的EVA鞋墊儲存並回饋更多能量,新的葉片設計更能減低因跑步左右移動所消耗的能量,跑起來更加順暢。

這一點設計相當重要,Titan的顧客群應該是針對一般慢跑入門者到有慢跑習慣的跑友。大多數把慢跑拿來當健身活動的跑友常會有內八或外八的習慣,雙腳無法筆直的前進以把能量發揮到最大效率。這點Titan幫你想到了。
中底從鞋尖延伸到足跟的紅色是類似塑膠材質的中底鞋托,不同於葉片式避震跟Bounce避震單位,這部分是相當堅固的,提供雙腳最大最安穩的支撐。這個支撐中底讓我想到登山鞋的鞋底,為了因應立足點小的惡劣地形,登山鞋底會做得相對兼顧,以提供支撐力。Titan的中底支撐系統不知道是否也是一樣的設計理念?
前腳掌的鞋底跟葉片式避震近照:

後腳跟的鞋底跟葉片式避震近照,Bounce字體標示出本鞋款的所屬系列。

Bounce單元體的特寫。Bounce會因應鞋子尺寸調整大小。
我一開始對Bounce能提供避震能力也很懷疑,不過在我用力壓縮下,確實看到Bounce如彈簧般的變形壓縮,當我手放掉了,Bounce也隨之恢復原狀,並釋放出儲存的能量。
根據人體工學設計的EVA鞋墊

跟Adizero Boston的鞋墊比較。很明顯更厚也更舒適。

追求輕量化是一種趨勢,Titan系列從2004 460g到2010 285g越來越輕量化了。即使跟2009的335g相比也輕了15%。
我實測結果如下:
含EVA鞋墊跟鞋帶為331g。

不含EVA鞋墊跟鞋帶為297g。

不知道官方量測的尺寸跟條件,不過331g的重量對於慢跑休閒來看是不算重的。
圓形鞋帶也透露出這是一般非競賽型的慢跑鞋款。

在來一張後腳跟的照片。

由於Titan定位在都會休閒跑鞋,適合一般日常生活及慢跑活動穿,所以我特地把他拿來日常生活穿,也可以當想運動時,不用換鞋就可以小跑一陣。


這是我第一次穿Bounce避震系統,一開始我把注意力集中在腳上走路,確實有感覺到葉片式跟Bounce雙重避震系統提供的避震性。
日常都會生活試穿:
小弟一般是不會穿performance型跑鞋上街的,以Boston來說,雖然可以在跑步時提供優異的性能,但因為鞋底較硬,走起來會不舒服。但是Titan不會有這個問題,符合人體工學的EVA鞋墊能提供日常生活行走時的舒適性。
不過由於Titan鞋墊較厚,所以同樣US8.5的鞋子穿起來會感覺比較小一點,購買時一定要試穿看看比較好。
另外Titan的中底較高,穿起來感覺人會高一點,對我這種矮個子來說也算是一個優點吧!
跑步試穿:
那天用5km約 22.5~23分的速度做恢復跑,在PU跑道上試跑,可以感覺到雙避震系統提供良好的避震性,回饋的力道也還不錯。以休閒跑鞋來說算是不錯的。
不過中底較高,所以跑起來感覺跟一般performance跑鞋不同,對穿習慣薄底鞋款的專業跑者來說需要適應,對一般跑者來說應該還好。
抓地力方面,Titan的鞋底可能無法提供競賽或高速練跑時所需的蹬地後踢的抓地力。不過我想以他的都會休閒跑鞋定位,這點有點強人所難,不然Adizero要賣誰?
透氣性:
雖然比不上路跑鞋或馬拉松鞋的透氣性,但是以同級慢跑鞋來說算是不錯的。
這雙鞋在我試穿的這段時間內,看到的同事都稱讚鞋子很漂亮。這是我這幾年穿了許多廠牌的慢跑鞋的第一次。也更顯現出Titan的外觀設計的優異。
如果你是一個開始想要接觸慢跑的人或是想找一雙可以日常生活穿的慢跑鞋,adidas Bounce系列提供就是這樣一個兼顧日常生活與健康慢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