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將文章摘要放上來請大家看一下:
台灣學校簡介的文案或是網頁裡面,操場似乎都是美輪美奐,PU速維龍跑道更是學校象徵進步不可或缺的東西。偏偏號稱先進的PU速維龍跑道其實是非常傷腳的(人工跑道下方是一層堅硬的混凝土地)。PU速維龍跑道只是用來競賽使用的。如果長時期在上面實施慢跑反而到最後幾乎會造成膝蓋的嚴重運動傷害(每跑一步,速維龍跑道對膝蓋和腳踝的反彈作用力比起在泥土地和草地跑道上的力道,加上跑者自身體重的結果最少多上一百八十公斤以上,最多可達近三百公斤。一個人的膝蓋和腳踝一生能禁得起多久這樣的衝撞力量?),台灣看似先進,其實是在作慢性的運動自殺而不自知.........
請問這是真的嗎??
天啊!那到底還有那裡可以跑?
現在有泥土或紅磚沙跑道的學校應該很少了吧
也不可能去跑馬路啊
直接跑水泥路豈不是更糟糕
更何況台灣人運動量少,也許我們一生80年對膝蓋的衝擊量,有些國家50年就達到,
落後國家20年就達到了。
這文章我認為可以直接忽略。
http://tw.myblog.yahoo.com/jw%215m9qNW2RGBb.oOF_g57jP1qX/article?mid=880
文章的目的似乎是希望推廣基層棒球,所以反對PU 跑道的興建,如果是以這樣的出發點,主張以黑黏土或是其他較自然的材料作為操場的表面覆蓋材質,其實是有道理的。
文章中提到,日本操場幾乎沒有PU 跑道,模糊的印象中,日本節目中出現的校園,確實是比較少見PU跑道,利用Google Map 隨便看了幾間學校,確實也沒有PU 跑道的影子,個人認為,文章所言,有可信度。
至於文中提到,速維隆跑道的反彈力道比起草地或是灰泥第多出180公斤到300公斤的說法,如果以我粗淺的物理常識來理解:
1.F=ma 跑者不論跑哪一種表面,在步伐高度相同的前提下,作用力應該是一樣的
2.假設跑者的蹬起離地後最高點離地為30公分,相當於離地30公分的自由落體,落地瞬間的速度不論哪一種表面,應該都是一樣的,所以步伐越大越傷膝蓋,是這樣來的。
3.地面回饋於身體的反作用力,是為了讓身體由落地瞬間速度到靜止,然後,身體的肌肉再次用力,啟動下一步。
4.不同地面反作用力的差異是來自於與地面接觸的時間,也就是說,地面作用於身體的時間越長,所需要負的加速度越小,F=ma,作用力會越小,實際的現象就是,跑海綿墊或是沙灘時,身體負擔較輕,但是比較跑不動。
5.PU跑道與草地作用於身體的時間,應該差異不大,真的要多到180公斤到300公斤(力的單位應該不是公斤?),應該要有很大的作用時間差,也就是說,PU 跑道作用於身體的時間要遠遠的低於草地作用於身體的時間,以我個人跑草地與PU 跑道的經驗,應該沒有這樣的時間差,個人認為,多出180公斤到300公斤的反作用力,理論上不可能。
6.排除以上粗糙的分析,以個人的感官來說,如果多了180公斤到300公斤的作用力,人體絕對不會不知道,試想,如果人體承受了300公斤的力道還不自覺的話,那也太誇張了。
綜合以上,個人認為,文章的目的是要推廣基層棒球,PU 跑道確實是阻礙基層棒球的發展,至於扯到在PU 跑道上慢跑是慢性自殺,純粹是為了強化論述的正當性。
以上僅供參考。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