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對於已經邁開步伐跑步的跑者,最先面對的問題應該就是如何更上一層樓,繼續朝向更快、更遠的目標前進,請一個教練,是最好方法,不過,應該沒有多少的業餘跑者有這樣的機緣或是計劃,我個人的想法是,跑步是為了讓自己快樂,如果真的請了一個教練,想偷懶或是想跑慢一點時,多少會有壓力,這樣一來,就有點不快樂了。
參加跑步社團,則是很多人選擇的另一種方法,跑步社團中,有很多前輩可以請益,定期的約跑,則可以激勵自己進步,附帶的效益就是可以邊跑步邊交朋友,參加路跑的時候,有參加社團的跑者,通常可以得到較多的支援,去年跑完富邦城市馬拉松的時候,看到一個跑步社團,就在自己專屬的帳篷下,吃滷味喝啤酒,身為孤鳥跑者的我,只能裹著浴巾,在10度C的寒風中,找自己停在很遠的機車。
雖然參加跑步社團有種種的好處,不過,身為孤鳥跑者,其實還是有一些專屬的快樂,說穿了,就是一種自由:今天天氣熱,不跑,今天天氣冷,不跑,今天要跑20公里,管他的,我跑10公里就回家,每次出去跑,我都跑第一名,當然啦,最後一名也是我,生平無大志,只求身體健康,人生一馬。
即使身為孤鳥跑者,但是,想要跑更遠更長的心卻是不變的,因此,如何在自由的前提下,完成自己的目標,決心之外,利用一些科技用品,也是不錯的選項,市售多款計步計時的工具,大多可以提供即時與歷史的跑步紀錄,對於跑者來說,搭配正確的課表,持之以恆,應該可以完成自己設定的目標。

本文將由初學到中階段跑者的角度,先介紹幾種跑步的課表,再簡介最新上市的adidas micoach ,因為陸續有一些文章已經介紹了micoach 的使用與操作,加上micoach 涵蓋的面向實在太廣,所以本文的重點會放在micoach所產生的課表與其他經典課表的比較,希望可以讓已經入門的跑者,在設定自己的課表上,有一個資訊搜尋的方向。

另外,這次國內還有許多的長跑高手前輩參與addidas micoach測試,本文如有錯誤的地方,還請各方高手指正。
【經典課表一覽】
每天跑一萬,月入30萬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是世界有名的作家兼跑者,在他所寫『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一書中有提到他的跑步課表,有28年跑齡的村上春樹,一週跑6天,每天10公里大概跑一小時,一個月大約260公里左右,這樣的課表,讓他完成每年一次的全馬,甚至也可以跑完全長100公里的北海道超馬,這樣的課表,看似簡單,但我個人發現,有相當多的厲害跑者是這樣練習,以提升自己的體能到適應全馬的程度。
經典課表,天天有變化
如果你有上Runner’s World 網站,上面有一個線上教練的程式,輸入自己的成績,再輸入想要達成的目標以及希望訓練的強度,網站背後,號稱累積40年時地經驗與多位美國運動生理專家加持過的人工智慧系統,就會幫你一打造一個量身訂作的課表,課表大致有幾個方向
1. 主要有 Easy Run, Tempo Run, Speedwork, 與 Long Run 四種課表,參考下表:
種類 | 範例 | 說明 |
Easy Run 輕鬆跑 | Dist: 3km @8:00 | 以 8:00/ km 的速度跑3公里 |
Tempo Run 節奏跑 | Dist: 10 km, inc Warm; 6 km @ 5:43; Cool | 全長 10 km,先熱身2 km,再以每5:43 /km 的速度跑6km,最後緩衝跑 2 km |
Speedwork 速度練習 | Dist: 13 km, inc Warm; 4x1600 in 8:32 w/800 jogs; Cool | 熱身1.5 km 速度不限; 4X(在8:32內跑完1600 m /慢跑800m ); 最後 1.5km 緩衝跑,速度不限 |
Long Run 長距慢速跑 | Dist: 29 km @6:36 | 以 6:36 /km 的時間跑 29km |
2. 每週固定一次長跑(Long Run) ,節奏跑與速度跑大約是隔週交替,輕鬆跑則通常是每週第一次練習
3. 每周大約增加10%的量,每4週會有一個休息週,當週大概只會跑3次Easy Run
優點:1.每次練習的時候,都覺得很有變化,快慢交替的練習,比較不會無聊,循序增加的練習量,降低受傷的機會
缺點:1.課表比較複雜,通常需要搭配可以量測即時速度的計時設備;
2.Runner’s World 的課表為英文,對於國內的跑者,可能會有一些距離,本來課表只提供英哩課表,我最近發現,也有提供公里課表,不過現在要先註冊成網站會員就是了
Yasso's 800 亞索八百
亞索八百是一個美國的跑者/教練/Runner’s World 編輯Bart Yasso http://www.bartyasso.com/ 所發現的神奇馬拉松訓練方式,原理非常的簡單,跑800公尺,用相同的時間慢慢跑休息,休息完後,再跑另一個循環,總共10個循環。
就是這樣?有甚麼了不起呢? 神奇的是,你跑800公尺所花的時間,會與你跑完全馬相同?其實不是相同啦,舉例來說,如果你可以平均4:00 跑完800公尺的話,那你全馬的時間大概可以跑到4小時左右,如果,你全馬的目標是 3小時 20分,則你亞索800的目標時間應該要設為用3分20秒跑800公尺,休息慢跑 3分20秒,循環10趟。
真的800公尺跑到3分20秒,馬拉松就可以3小時20分完賽嗎? 如果上網搜尋一下,其實還滿多人證實這個訓練方式的正確性,Bart Yasso 自己主要是把亞索800當作是測量全馬成績的一個方法,對於跑者來說,可以了解自己的程度,方便檢視目前的體能狀態,而不用真的去跑42公里,跑全馬的時候,則可以正確的配速,當然,不是只要練亞索八百就好了,正常訓練、長距離慢速,上坡練習,都還是必要的練習。
【adidas micoach 簡介】
愛迪達最新推出的 micoach 是一個以心跳與時間為基礎的課表設定方式,跑者完全不用再煩惱什麼是Easy Run, Tempo Run, 或是 Long Run,只要簡單的選擇你要達成的目標,再選擇你目前的程度,這樣就可以完成課表的設定,micoah 的配速器(pacer),在跑的過程,不以傳統的速度為主,反而以心跳為監視的對象,如果你跑得太慢而導致心跳降低或是跑太快導致心跳過高,micoach pacer 都會利用耳機,用語音提醒你,感覺上,就像是一個場邊對選手提醒的教練,自己一下子有一種專業選手的感覺。
【裝備簡介】

micoach 的使用上相當的簡單,主要是分為3個元件(如上圖)1.micoach pacer 2. 步速感應器 3. 心率感應器 ,micoach pacer另外需要一個耳機,每次只要將這三個元件加上耳機,套在身上即可,透過無線的方式連結,我通常會帶一個臂帶,然後把micoach pacer 夾上去,這樣耳機線比較不會影響跑步姿勢,如下圖:

剛開始使用micoach 的跑者會覺得很奇怪,怎麼沒有螢幕,其實,micoach 已經不再使用傳統視覺當作觀察資訊的管道,而是改由聽覺,這樣的做法,對於習慣戴耳機跑步的跑者來說,其實只是多接了一台機器,跑者利用耳機接收相關的訊息。
【主要特色】
1. 根據每個人的生理狀況,區分不同強度的心跳,共分為藍色:容易;綠色:中等;黃色:困難;紅色:最難,如何根據每個人的生理狀況呢? micoach 的標準使用流程有一個『評估測試』的訓練項目,這個訓練課程,其實就是在語音的指導下,完成最大心跳的測試,戴上耳機與micoach 三元件,測試時間約為12分鐘,你會聽到語音指導,語音的指示大致會將你的最輕鬆到最盡力分為10級,逐漸由3到4級跑到8到9級,跑完後,專屬你個人的藍綠黃紅區就確定了。下圖是我個人完成評估測試後所得到的四個區域,可以這樣描述:紅色區為8~9分力,黃色為7~8分力,綠色為5~7分力,藍色為3~4分力。

下圖則是我在micoach 語音指導下完成的『評估測試』紀錄,粗線為心跳,細線為速度,可以發現,全程需要12分鐘,大抵是一個逐漸加速的過程:

2. 確定藍綠黃紅區後,接下來就是照表操課了,關於課表的部分,稍後會再介紹比較,於其他計時器不同的是,micoach 是透過『語音』提示你要加速到課表的『區間』,所以你會聽到類似這樣的指示『加速到藍色區,維持40分鐘』或是『減速到綠色區,維持5分鐘』,這與一般計時器比較,更簡化,也更有人性。以下是我在2/25練習的紀錄,這一天的課表類似前面提到的速度練習,如果觀察細區線(步速)的話,確實可以看到先暖身,然後忽快忽慢的速度變化,不過,我的第一次黃色區似乎相當偷懶,心跳速沒達到規定,第二次催下去,才符合標準,這樣的偷懶行為,其實在跑的過程中,micoach 會利用語音及時告訴你,是不是真的很像場邊有個教練呢?

3. 跑完後,透過USB 連結線,可以將micoach pacer 上的資料,透過電腦端的micoach 程式,上傳到micoach 網站, 所有的設定與紀錄,幾乎直接在micoach 網站上完成,跑者個人電腦上,沒有備份資料,這也算是雲端運算的一種應用。
【課表設計】
現在你了解micoach 如何利用語音的方式提示你前進了,這只是micoach 的一半功能,說穿了就是micoach 告訴你『跑得如何』,micoach 與其他計時設備最大的不同在於,micoach除了告訴你『跑得如何』外,也會告訴你『如何跑』,網站結合了完整課表設計功能,讓跑者可以不用煩惱Long Run, Tempo Run, Speedwork 等課表,只要指定你的目標,輸入你的程度後,就會有一個課表,接下來就是照著跑了,跑完後上傳資料,對於跑者來說,可以省去找尋課表的麻煩,此外,網站也結合一些有趣的功能,讓跑者可以在主要的目標達成前,有一些額外的樂趣,比如說:她會自動發信告訴你,你已經燒掉10000卡的熱量了,或是說,你已經跑過150公里了,相當的人性有趣。
下圖可以看到micoach 目標的設定選項,跑者只要選其中一項,然後再選擇自己目前的程度就好了,相當的簡單容易了解:

【課表比較】
以下是針對我目前的程度與目標,假設我四個月後要跑完一次全馬,分別上adidas micoach 網站與Runner’s World設定課表的比較結果,下兩張圖分別是這兩種課表的第十週當週的課表:
micocah 課表:
可以發現課表內容不是以『速度+距離』為量測對象,而是以『時間+心跳』作為量測的對象,以下圖的星期四課表為例,先在最輕鬆的藍色區跑5分鐘暖身,接著跑10 分鐘綠區再跑10 分鐘黃區,最後是10分鐘的緩衝跑,就我的程度來說,這週約可以跑 38公里左右。

Runner’s World 課表:
以下表馬拉松訓練第10週的內容來說,周四要跑一個速度練習,重點是四個循環的(8:31內跑1600m+慢跑800m),在加上前後跑1.7公里的暖身與緩衝慢速跑。這一週的分量約為48公里。
Wk | Dat | Mon | Tues | Weds | Thurs | Fri | Sat | Sun | Total |
10 | 6/7 6/13 | Rest / XT | Easy Run Dist: 3 km @6:35 | Rest / XT | Speedwork Dist: 13 km, inc Warm; 4x1600 in 8:31 w/800 jogs; Cool | Rest / XT | Rest / XT | Long Run Dist: 32 km @6:35 | 48 km |
兩者課表觀察,感覺上,micoach 的課表比較容易達成,Runner’s World 的課表雖然每週只有跑三次,可是每次都很硬,尤其假日,要跑到32公里,可別以為micoach 的課表輕鬆,所以沒有效果,根據官方的文件,安排micoach 的課表的人工智慧,是源自於美國Athletes Performance 這個專業的組織,(參考網址是:http://www.athletesperformance.com/)
我個人從今年2月開始,利用micoach 的課表準備 3/21的國道馬拉松半馬,最後的成績,破了個人的最佳紀錄,進步了18分鐘,實際的成績很難看,就不公佈了。
【個人觀察】
1. micoach 的課表平日與週末練習的強度差異頗大,以我設定的課表為例,週日要跑兩小時多,平日最多只需跑50分鐘,以我的速度來說,兩小時可以跑19公里,50分鐘只能跑 8 公里。Runner’s World 的課表有時週四要跑到13公里以上,接近課表的後期,則每週幾乎都要跑到45公里左右,而且,速度還不能太慢,感覺上,真的很操!
2. 維持心跳在固定區間這件事,我個人在間歇跑時,可以高達70%以上符合,但是在長距離跑步時,後段幾乎無法維持在課表定的心跳區間,每過5分鐘,micoach 就會提醒我,跑慢一點,這對我來說,有點疑問,難道真的要將速度降到讓心跳符合課表的規定嗎? 可是感覺上,又覺得可以維持目前的速度,所以我通常就不理會micoach 的提醒,跑我想要的速度,不過,這與我一開始選擇完賽為目標,而不是提升速度為目標有關。
下圖是我2/28 跑長距離慢速練習的紀錄,只有17%時間,心率是在範圍內:

3. micoach 課表基本上是一個簡化的課表設計工具,使用者不需具備任何的專業知識或是經驗,就可以輕鬆的完成課表的設計,然後照表操課,可別以為micoah 只適合初學者,國內的長跑好手,也參加了micoach 的測試 http://tw.sports.yahoo.com/article/aurl/d/a/100317/13/4pgh.html
4. 以我個人來說,micoach 的課表設定雖然相當的簡單,但是客製化課表的能力就不是很好,如果,我想插入一個亞索800的練習,基本上,是沒有辦法的。
5. 另外兩種課表內容多以經典的輕鬆跑、速度練習、節奏跑搭配每週一次的長距離練習為主,不會有上坡跑這樣的課表出現。
【距離誤差】
micoach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步速感應器的準確性,不像大多的步伐感應器以步數x步幅的方式計算距離,micoach 的步速感應器完全不用歸零校正,直接上路就可以測距,與以往步速感應器需要跑一次固定距離的測試跑,紀錄平均步幅後,就做為以後測距與測速的基準,這樣的作法當然有很大的誤差,舉例來說,如果我跑到一半,沒力用走的,步幅變小,傳統步速感應器是不會知道了,這樣下來,當然會有誤差。
另外,較為人孰知的就是利用GPS 感應器測速,別以為GPS 感應器較準,如果碰到地下道,山洞,等GPS 收訊不佳的地方,GPS 感應器都會產生程步不同的誤差。另外,如果你是繞一般的200公尺的操場跑,GPS的準確度也不太好,下圖是我用GPS測距器跑國中操場的紀錄,可以看到常有飛到校外或是切西瓜的情況,如下圖:

我以3/21跑的國道馬拉松為例,我身上除了micoach 外,另外背了兩個測距儀器,一個是Garmin405, 另外一個是我的GPS 手機HTC Hero如下圖:

測試結果:
標準半程馬拉松長度為 21.0975 公里
adidas micoach : 20.67km 誤差為 2.03%
Garmin 405 :21.09km誤差為 0.03%
HTC Hero: 21.49km誤差為 1.86%
以21.1公里的長度來說,只有2.03 % 的誤差,算是相當優秀的,不過,在接近直線來回的路徑上,又是開闊的國道,GPS 收信真的相當的好,Garmin 405 幾乎是沒有誤差,不過一樣是GPS,HTC Hero 的紀錄也有1.86% 的誤差
【結論】
micoach 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完整的個人慢跑專用訓練器,不僅有即時的資訊回報,還結合了線上教練的功能,操作的介面與用詞設定,可以讓完全沒有經驗的跑者輕鬆達到個人化課表設定,日常練習紀錄,進而達成訓練目標,對於一般的跑者來說,可以很快的時間上手,訓練,達成目標,對於進階的跑者來說,也可以設定更嚴格的課表,有效的提升個人成績,推薦給有心從事慢跑運動的朋友。
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下列廠商提供的資料:
3/17(三)起adidas京站廣場門市 搶先體驗miCoach虛擬跑步教練
全新miCoach虛擬跑步教練將於3/17(三)起率先於adidas京站廣場門市隆重登場,並自3/17至4月底同步設立miCoach體驗區,結合跑步機與Footscan足部動態測量,讓所有跑步愛好者率先試用adidas的嶄新科技與鞋款。其他指定門市將於4月份同步上市,而店內的miCoach產品專員更會向顧客詳細講解新產品的使用方法,讓他們可體驗虛擬跑步教練的優點,並定下2010年的健身目標。支援miCoach的全新adidas Supernova系列跑鞋亦於3月起於adidas門市開始販售,跑步愛好者及備戰馬拉松人士不容錯過!
adidas京站廣場門市洽詢電話:(02)2552-7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