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adidas Supernova Glide 2 M 開箱路測分享

adidas Supernova Glide 2 M 開箱路測分享

【開箱】
打開鞋盒,用力的吸一口氣,新鞋的橡膠味混雜著鞋盒印刷油墨味,這個味道,讓人充滿了期待,讓跑者更有動機,繼續在烈日下折磨自己,或是辛苦工作一天後,拋妻棄電視,出門跑步。
adidas Supernova Glide 2 M 開箱路測分享

【說明】
這次要介紹的是台灣愛迪達最近上市的新跑鞋Supernova Glide 2,一直以來,Supernova Glide 深受相當多的跑者青睞,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它帶給跑者的超強舒適性,個人是第一次嘗試 Supernova Glide 系列,之前有穿過Supernova Sequence 2 (厚底訓練穩定鞋款) 與adidas adios (薄底訓練避震鞋款),對於愛迪達厚底避震型的鞋款,還是第一次的嘗試,那傳說中的超強舒適性,到底是甚麼樣的感覺呢? 又對於像我一樣的大塊頭跑者(個人76公/176公分),這樣的舒適性,會不會打折呢?

以下將嘗試以鞋身構造與實際路跑兩個方向,來解讀與測試Supernova Glide 2 帶給跑者的舒適感受,路測的部分,特別跑上了北部單車聖地---風櫃嘴,希望利用比自己平常更嚴苛的路線,來感受Supernova Glide 2的實際效果。

註: 如果你是第一次知道本篇相關的穩定型、避震型、正常內旋、過度內旋...等名詞與觀念,可以先在mobile01 上搜尋到相關的文章與討論,本篇文章,不另闢篇幅說明,如果你真的找不到,請再PM給我。


【鞋身構造】
外觀:

adidas Supernova Glide 2 M 開箱路測分享

內側、外側與底部
adidas Supernova Glide 2 M 開箱路測分享

後面
adidas Supernova Glide 2 M 開箱路測分享

外觀上,Supernova Glide 2 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無敵厚的鞋底,鞋底後中線4.1公分,鞋跟最厚處達4.35公分,前鞋底最薄處還有2.07公分,每一個地方都比同樣是厚底訓練鞋的Supernova Sequence 2 厚0.2到0.3公分,這等於是Supernova Sequence 2 再加一層adiPRENE材質在底部(註:adiPRENE是愛迪達鞋底專用的橡膠材質,主要特性是吸震性強) 本來的Supernova Sequence 2 就已經很厚了,再加一層adiPRENE的目的其實很明顯,就是要提供跑者更舒適的跑步感受。實際穿著時,甚至不需要跑起來,光走路就可以感受到一種踩在軟墊前進的舒適感。
adidas Supernova Glide 2 M 開箱路測分享

這樣厚厚的鞋底,其實還有一個明顯的副作用,就是可以讓跑者長高,下圖的兩條線,一條是我光腳時頭頂對應到牆上的記號,另一條則是穿上Supernova Glide 2 後在牆上畫的線,一下子就長高快3公分了。
adidas Supernova Glide 2 M 開箱路測分享

愛迪達的設計師似乎想要在Supernova Glide 2 的滿點舒適性上,再加上更好的前進效率,在前腳掌的嵌入大面積的adiPRENE+材質,這樣的設計,可以提高跑者每一步的足蹬力,讓每一步更輕鬆,更有效率,實際在路測,我個人除了沉浸在Supernova Glide 2的舒適感外,對於前腳掌的回饋力道,不知道是不是與下層的adiPRENE 材質互抵,感覺上,推升足蹬的力道並不會非常的明顯。(註: adiPRENE+ 是愛迪達鞋底專用的材質,主要的特性是反彈力道強)
adidas Supernova Glide 2 M 開箱路測分享

當然啦,Supernova Glide 2 也同時配備愛迪達獨步全球的移動鞋底技術 Formotion,基本上Formotion 的設計原理是將鞋底分為一大一小,小鞋底放在鞋跟的外側,與主體間用充滿彈性的材質連結,在每次鞋跟落地時,產生些微的位移,分散因體重造成的回饋力道,達到降低膝蓋、腳踝負擔的作用,詳細的說明與圖解,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有關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2 的介紹: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558&t=1302697&p=1

adidas Supernova Glide 2 M 開箱路測分享

由底部觀察Formotion 的可移動小鞋跟。
adidas Supernova Glide 2 M 開箱路測分享

之前有前輩網友討論到Formotion 的科技最早是被應用在籃球鞋,而且是設計在中間內側的鞋底,與慢跑鞋在鞋跟外側大異其趣,個人籃球打得很爛,對於籃球鞋也沒有研究,不過,我猜測,設計在中間內側的Formotion 移動鞋底,與籃球大量橫向防守移動有關,而慢跑的動作,幾乎不會有其他的移動方向,跑者的目標,永遠是在前方,移動方向不同,自然也就造就了不同的Formotion 鞋底(僅供參考、還請高手指正)

【Runner’s World 專業意見】
知道嗎, adidas Supernova Glide 2 竟然出現在3月號Runner’s World的春季Shoes Guide中,美國上市日期約是在今年的1月,相距僅兩個月的上市時間差,真的是有很大的進步,一方面,肯定台灣愛迪達的積極市場策略,另一方面,是不是也暗示台灣的慢跑風氣,正在逐漸加溫?

言歸正傳,在Runner’s World 的鞋測意見說到,Supernova Glide 2 主要特色在於強化足弓的支撐,已達到提高穩定性的效果,另外,前鞋底避震也變硬,總之就是比較硬,Glide 2 應該會受到體重較高的跑者的歡迎,事實上,也有一位體重高達230磅(104公斤)的老美跑者回覆試穿的意見說,非常滿意 Supernova Glide 2 的避震與支撐的效果。



【實際穿著感覺】
Supernova Glide 2 的楦頭一樣是標準楦頭,對於寬腳一族的我來說,穿上前其實有不小的疑慮,在亞瑟士作的3D腳型分析的結果,我的左右腳分別是3E,2E,穿上後,完全感覺不到與Supernova Sequence 2 類似足弓緊緊包覆感,中後腳掌,有一種較寬鬆的合腳感覺,前腳掌的腳趾空間也很OK,可以這樣形容,這一雙鞋,對我個人來說,可以完全不用Run-in,直接可以穿上跑半馬(個人目前的最遠的距離),不需要額外的適應時間,超強的舒適度,不僅是反應在跑步的過程中,也可以在一穿上時強烈的感受到。


【實際路測】
這次的路測,包括了一次的PU跑道、一次水泥人行道加柏油路,以及一次上風櫃嘴的山路測試,以下是路測的詳細紀錄:

我的個人測試條件是 身高176公分,體重 76公斤,每週約跑30~40公里,正常內旋

2010/3/5 地點:小巨蛋田徑場 距離:6.44公里
觀察結果:今天是首次測試Supernova Glide 2 ,感覺上,厚底的避震與緩衝,加上稍放鬆的足弓包覆感,營造出一種相當舒適的跑步感受,在PU跑道上,可以感受到鞋跟與足弓的支撐,Glide 2是避震型的鞋款,所以足弓內側的支撐力道與穩地型鞋款硬梆梆的感覺當然是完全的不同,跑的過程中,Glide 2在內側足弓的部分,提供了一種微妙的力道,像是穿皮鞋時足弓的地方塞一坨襪子走路的感覺,很容易可以感受到這種力道,鞋跟的感受,則是綿綿的緩衝,整體來說,落地時柔軟,中底足弓有支撐,前鞋底小小彈,前中後的力道銜接不突兀,不會有鋸齒狀的差異,整體的設計,以舒適極大化為設計主要目的(個人意見)。

2010/3/7 地點:風櫃嘴山路 距離 : 19.68 公里,上下高度: 600公尺

由於高度距離適中,路況良好,加上汽車不多,風櫃嘴一直是北部單車騎士練腳力的好去處,其實我跑山路的經驗不多,平常多在河濱公園,練習假日的慢速長跑, 這次想利用強度較高的路線,來感受Supernova Glide 2的避震緩衝效果,預計由至善路起跑,以風櫃嘴當作折返點,來回約為20公里。

adidas Supernova Glide 2 M 開箱路測分享
不知道是不是運氣太好,今天剛好碰到今年春天的超強寒流,山上的氣溫在10度上下,接近風櫃嘴的3公里路程,幾乎是淋著小雨前進,在接近山頂的潮濕路面,Glide 2並沒有任何不穩定的跡象,給我很大的信心,尤其是在下坡的濕滑路面,想停想跑,隨心所欲。
adidas Supernova Glide 2 M 開箱路測分享

最後,我以兩個小時半左右,跑完全程19.68公里,距離與我平日在河濱的LSD練習幾乎相同,但是由於回程時幾乎全程的下坡,感覺上,不會累,膝蓋與腳底也沒有特別的不舒服或是異常疼痛,有一種比平常還輕鬆的感覺。

adidas Supernova Glide 2 M 開箱路測分享

2010/3/12 地點:社區公園外圍人行道 距離 8 公里
今天狀況不是很好,整個禮拜,有好幾份緊急需要處理的工作,已經因為加班,跳過兩次課表沒跑,今天好不容易完成了所有的工作,終於可以暫時抽離工作的壓力,出門跑步

adidas Supernova Glide 2 M 開箱路測分享

剛開始跑的時候,感覺上有點不順,一直到3公里後,似乎可以感受到一種熱身完畢的熱勁,不自覺得加快腳步,越跑越順的感覺。

【結論】
adidas Supernova Glide 2 M 開箱路測分享

對於體重偏高,正常內旋的我來說,避震型的Supernova Glide 2提供的緩衝與支撐力道,真的是恰到好處,極大化舒適性的設計,對於不求速度的我來說,真的是我眼中的千里馬,雖然路測距離不長,可是我已決定,以後平日的練習都將以Supernova Glide 2 為主力,參加路跑時,才會考慮以較輕量的鞋款上場。

你還在找動機 說服自己承受那臉紅心跳,肌肉痠痛的折磨;勉強自己,下班後像土撥鼠般機械式繞圈跑步?

如果你永遠缺少一個動機的話,就從買一雙適合自己,可以為自己帶來動力的跑鞋開始吧!

2010-03-15 3:08 發佈
文章關鍵字 2 M
沙發啦~先搶個位~ 終於等到glide2的鞋測了~
謝謝吶喊大~ 加分先!
內容還在消化,先請教吶喊大幾個問題,您說評測的這雙glide2一樣是D楦,
但您3E 2E的腳穿起來沒有壓迫感是嗎?
不知您以前有沒有試過glide一代呢? 二雙鞋子是否在楦頭上感覺差很大?
還是這雙glide2您有加大鞋號?
因為之前一代真的很窄,所以想請教同樣是adidas D楦的鞋,glide2是否好很多?
另外想請問您的實際腳長和這次glide2鞋子的鞋號是多少?
還有您知道台灣adidas這次有引進glide 2E(or 4E)的款式嗎?
如果腳板屬2E 3E,穿這雙腳板不會有緊繃感的話,
那腳板比較窄的人穿這雙鞋子,大姆指不就一直頂到鞋尖了?
板大體重偏高?

看了您的照片(背影照),感覺瘦瘦的耶...

是拍照角度的關係嗎?
iceman35 wrote:
不知您以前有沒有試過glide一代呢? 二雙鞋子是否在楦頭上感覺差很大?
還是這雙glide2您有加大鞋號?
因為之前一代真的很窄,所以想請教同樣是adidas D楦的鞋,glide2是否好很多?


很抱歉,我個人沒有穿過一代的Glide,不過,我穿鞋的習慣是會買大兩號的鞋子,我的足長是25.8公分,照理說應該買US 9 或是9.5號(27或是27.5),但是,我之前有試過亞瑟士2E 寬楦鞋款,本來以為,已經是寬楦了,所以應該穿27 或是 27.5應該就OK 了(相當於US 9),可是,我真的很不習慣,還是覺得太小,最後還是選擇了28號的鞋子(相當於US10),最根源的因素,應該是我厚厚肥肥的足弓。

有趣的是,我所有的跑鞋,不論楦頭,都是US10.5 左右,跑步時,都不會磨腳趾,產生不適,但是部分鞋款在搭配厚跑襪時,會容易磨到腳趾甲,造成黑指甲,所以左右空間雖然OK,有些鞋款的上下空間,有的還是很緊繃。

我想說的是,楦頭絕對是選鞋的重要指標之一,但是並非絕對指標,以我來說,是否因為足弓的部分肉太多,所以會自然的選擇大兩號的鞋,因為大兩號的關係,所以腳趾左右空間有放大,不會磨腳趾,另外,也因為足弓的部分肉太多,所以在跑的時候,可以緊緊綁住腳掌,不會讓腳趾衝去撞楦頭?

其實,每個人的腳型不一,我不敢說,所有寬腳的人都可以穿Supernova Glide 2 跑步,即使腳長、腳寬與我相同的跑者,都可能因為其他參數的差異,造成穿著時的不適,衷心的建議,如果有興趣的話,就去專櫃實際試穿看看,單憑一兩項規格,比不上實際試穿來的準確。


另外,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沒有人說過我很瘦,真的是感動到流眼淚,其實,會說自己體重偏高,並非是刻意做作,或是製造效果,而是以國內一般跑者的平均來看,如果,本週日的國道馬拉松不比速度改比體重的話,以我76公斤的體重,應該會名列前茅吧!

我也有去鞋店試穿Glied2
踩起來的感覺真好軟中帶Q,而且外形我很喜歡
不過我左腳是4E右腳超過4E
我足長28公分
穿大一號的尺寸還是覺得會擠壓到小指
所以就放棄入手,真希望有寬度4E的Glied2
我是老王~鐵腿王
吶喊大~我173~70~你名列前茅的話~小弟就當第二吧~哈!

我有去試過那雙~礙於我有兩雙一代所以我就沒買了~

二代卻實有比一代寬了一點點但是我還是希望有2E楦頭比較好~
跑風櫃嘴,真的太強了
我都只敢跑中社說
因為有公車可以搭下山

每次在這邊看到跑鞋的測試文
都很心動,不過,對我來說最大問題是
有沒有我的SIZE
我的腳只能穿25或25.5的鞋
偏偏這個尺寸介於男生最小、女生最大的中間
每次要找跑鞋,都要先問SIZE,再從裡面挑選
目前我穿的跑鞋就是MIZUNO的女鞋
沒辦法,男生鞋款沒有我的SIZE
L.Lee wrote:
跑風櫃嘴,真的太強了...(恕刪)


我也在想,跑這種冷門的地方,如果萬一有個差錯,會不會遺憾終生。
或者說,可以挑個交通還算便利的路線,自己感覺不對勁,還可以有退路。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