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物色新的練習鞋,這次我終於買到 Asics Cumulus-11。
之前不是沒看到Cumulus,只是沒有我的Size。
Cumulus-11在Asics鞋款中是定位高緩衝的慢跑鞋(練習鞋),定價是2980。
Cumulus-11
正面照:

大底照:

前腳掌照:
GEL表示前腳掌有GEL功能。CUMULUS 11使用的是T-GEL。
官網說明:T-GEL:最高水準的防衝擊高緩衝


後腳跟照:GEL表示後腳跟有GEL功能
中底的中足部透明部分應該是官網所指的Trusstic。

Trusstic:用樹脂的捆束來補強中底的中足部。加強在運動時容易發生扭曲的中足部的強韌性,提高足部的安定性。

鞋面透氣網路:看起來是還不錯,應該蠻透氣的,不過最近天氣較涼,無法測試。

內側照:
補充一點:最近發現Asics GT-2140跟Adizero tempo兩雙穩定鞋款在內側中底中間都有灰色區。
看來可以由內側中底顏色來判定Asics跟Adidas鞋款是否為穩定鞋款。
Miunzo目前不確定,有人可以幫忙確認嗎?

外側照:
Solyte字樣官方說明: 使用與分子間結合強度的EVA不同的材質。有同等機能且實現低密度,實現了大幅度輕量化的的輕量材質。

後方照:
官方說明
IGS: 符合人體工學的系統構造設計出的鞋子。要提供競速跑步所需的功能性研發出了競速I.G.S,能夠更舒適的踏出每一步書是I.G.S等等。
所謂的I.G.S就是最能夠符合所需目的,腳步移動方式的設計觀點,以符合人體工學為出發點闊展出對於材料力學,衝擊工學的廣域的綜合觀點。

上方照:可以看到大大的GEL-Cumulus-11字樣。

上方照-拿掉鞋墊:
style 45官方說明:
在中底部分使用Cushion材質。配合鞋子的特性,改變材質、柔軟杜、裝備部位。
而 style 45:使用低硬度具有柔軟的避震效果。

另外官網還有提到P.H.F功能:
P.H.F (Personalized Heel Fit):在腳踝部內裝置,配合個人的腳型慢慢變成合腳的低反彈(惰性)泡棉。除去腳與鞋間的空隙,增加合腳度。
感謝Vody兄指正,台灣官網錯誤。

鞋墊厚度比較:
由上而下是:Mizuno Idaten X, Asics Hyper-speed 3, Cumulus。
可以看出Cumulus比另兩雙路跑鞋的鞋墊厚多了。
所以當你腳肌肉還不強壯時,不要輕易嘗試路跑鞋比較好。

吊牌:

基本介紹完之後,就是跑步實測部分。目前只跑過一次PU賽道,由於最近腳起水泡發炎,這一兩週可能沒法在測試了。
所以只能簡單分享一下心得:
之前我的文章提過穿GT-2140的感覺鞋底避震性佳,但是回饋性就差了一些。而Rider-12則剛好相反。
但是這次穿Cumulus-11 跑了1小時13.8KM PU跑道的感覺令我非常訝異。
首先穿鞋後,腳踝包覆性極佳,甚至可以說很緊,一開始還以為自己去買鞋時不是穿跑步時穿的襪子,難道買小了?
但是已經有預留空間,應該不會買太小。
不過跑起來卻沒有什麼不適還蠻舒服的,這個包覆性應該是C-H-F功能的效果。
再來中底的緩衝似乎不像GT-2140那麼的偏軟。但是並不是說他的避震性不好。
而是我覺得在他的提供的避震效果之下,原來我說GT-2140回饋性較差的感覺沒有了

另外抓地力感覺也相當不錯,感覺每踏一步都能有力的往前跑,但是避震效果又不錯。
有那種我剛穿Rider12時,覺得跑起來很順,每一步都很有效率的的感覺

這不知道是因為Cumulus系列原本就是這樣還是新款的改進。
也有可能是我本身條件的改變,
1. 最近幾個月開始穿路跑鞋,對避震的要求已經沒那麼高,如果他避震性變差,搞不好我已經覺得無所謂了。
2. 現在跑步姿勢可能有點改變,原本都是後腳掌著地較多,所以鞋跟磨損較大。現在盡量改成全拳腳掌著地,可能對跑起來的感覺也不一樣。
最近還是有穿Rider-12跑PU,相較起來Cumulus的避震效果佳,跑起來彈力十足。穿著他跑13.8km的時間較Rider12快了一分鐘以上。
不過Rider-12的里程數應該超過幾百公里了,彈性大概已經不行了,這樣的比較或許不太公平。
下次找一雙Rider-13來比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