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認真的跑步始於2008年11月,最根源的原因應該就是一個不敢面對的真相---我太胖了,176公分86公斤,可能有些人覺得還好,但是每年增加的健檢紅字與逐漸下降的體能,讓我不敢面對也得面對,有嘗試過騎單車,但總覺得單車要花費相對多的時間才能達到瘦身的目的,如果跟車隊出去,通常要耗費一整天,一天幾餐下來,甚至賺了好幾百卡熱量回家。
對於體重超重的怨念與想要以跑步減肥的動力,一直到我看完村上春樹的『關於跑步我想說的其實是』這本書後爆炸,跑過北海道100公里超馬的村上春樹,其實不是跑步狂,有時出門前也會掙扎,覺得今天身體很硬,腳很痠,不想出去。
『大家都一樣嘛』,正常的人很難喜歡跑步的造成的氣喘、心跳加速、肌肉痠痛,加上過程枯燥、單調,唯一變化的是,大小腿的痠痛程度。

【緣起】
這次參加愛迪達Supernova Sequence 2 慢跑鞋試跑活動,很幸運的被選到成為三位試跑者之一,我的慢跑資歷只有短短的一年,目前穿的是美津濃Wave Rider 12,以下我想盡量以一般沒有慢跑習慣的人為對象,介紹這次Supernova Sequence 2 的試跑心得
【外觀】
首先介紹這次的主角,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2

Supernova Sequence 2 的外觀特色是內外側用色不同,側面看有一種奇特左右穿腳不同鞋的錯覺。


很詭異吧,內外側看起來像是兩雙鞋。
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2是一雙專門的慢跑鞋,特別適合以慢跑健身的跑者,所有機制,都是針對慢跑這項運動所設計,以下介紹這雙鞋搭載的一些特殊設計:
【Adidas ForMotion 科技】
人的腳沒有馬蹄,也沒有熊掌,當我們還是猴子的時候,專長是爬樹不是跑步,所以在慢跑的過程中,人類是必須以『腳掌內旋』的方式來緩衝身體接觸地面的衝擊力,
腳掌內旋?有沒有那麼玄阿?
『腳掌內旋』是一種腳掌內側下壓的動作,回想一下你自己的跑步姿勢,腳掌離地時,會自然的將內側腳趾抬起,落地時通常會以後跟外側著地,整個腳掌降落的過程,以後腳跟外側著地開始,一路到腳掌前內側完全著地,這樣的動作,英文叫做pronation 中文就是『腳掌內旋』可以參考下圖:

各大鞋廠無不以降低腳掌降落時回饋到身體的力道做為慢跑鞋設計的首要考量,一般的慢跑鞋是以鞋跟壓縮變形的方式吸收腳跟降落地面的力道,著名的亞瑟膠就是典型的代表。

現在你知道亞瑟膠為何要將掉下來的蛋吸住了嗎? 如果鞋跟在壓縮的階段馬上回彈的話,會立刻將身體重力造成的作用力回饋,長久下來膝蓋一定會受不了。
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2 所運用的 ForMotion 科技,基本的概念是將鞋底一分為二,參考下圖

將後腳跟外側最先接觸地面的部分獨立的用意,是在腳跟落地的過程中,除了原先的鞋底壓縮吸收衝擊外,另外創造一個作用力水平分量,讓回饋到腳踝與膝蓋的反作用力再降低30%(官方數據),用下面的圖形來解釋:

腳跟著地的瞬間,重力造成的向下作用力,除了壓縮鞋底外,還要將鞋身往前推,相對起來,回饋到腳踝與膝蓋的反作用力,就小了許多。 而 ForMotion 鞋跟因作用力水平分量位移後,在腳跟抬起的瞬間水平回彈,不會對人體造成負擔。

影片參考:http://www.youtube.com/watch?v=kQFpAndBxNc
以上僅顯示兩種鞋款不同的運作方式,孰優孰劣,我沒有答案,不過在後面的實際路測中,我共跑了48 公里,原先超過12 公里就會產生感覺的左膝外側輕微疼痛,有效的獲得紓解。
必須強調,這不見得完全是ForMotion 的功勞,也許是我的姿勢與體重的改變,也許是我的膝蓋已經適應了長距離的跑步,不過,膝蓋外側不再輕微疼痛,確實是這次鞋測最顯著且真實的感受。
ForMotion 這麼神,有沒有缺點,個人認為,最大的疑慮有兩個1.前進動能的抵減2.落地穩定性,
前進動能抵減,也就是說,ForMotion 除了抵銷掉身體重量外,也抵消掉身體向前跑產生的動能,所以跑起來會覺得腳步拖拖的,關於這一點,我在兩次長距離河濱公園跑步時,在最後步伐很小時很沒力時,會有明顯的感覺,大步伐前進或是熱身完成進入高峰期,幾乎是沒有感覺。另外,在兩次較短PU跑道測跑,則是完全沒有拖的感覺,因為跑的距離也較短。
另外一個疑慮是落地穩定性,ForMotion 的水平位移量如果沒有控制好的話,就像是跑在一個撲滿香蕉皮的跑道上,每一步都滑一下,關於這一點,以我測試的四次試跑中所涵蓋的路面種類:乾濕柏油路面、乾濕磁磚路面、PU跑道、乾濕柏油路面上下坡,發現在落地穩定性方面,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2控制的相當的好,沒有任何不穩定的感覺,應該是我多慮了。

紅色箭頭處是鞋底控制最大位移量的機制。
【Pro-Moderator】
這麼棒的鞋,還不衝? 且慢,剛剛介紹了一下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2 對於降低跑步衝擊所作的設計,接下來要介紹的是,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2對於控制『腳掌內旋』的機制,腳掌內旋也需要控制? 剛剛那個在腦中跑步的你還在嗎?
一般來說的腳掌內側在離地時,約略會上揚15度,落地轉平後,由腳跟開始離地,但是人不是機器,每個人腳掌內旋的程度不同,有些人會轉過頭,有些人會轉不夠,轉過頭的叫作『內旋過度Overpronation』,轉不夠的叫作『內旋不足Under Pronation』,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2 是針對正常內旋與過度內旋的人所設計的,如果摸一下鞋底內側,可以發現與外側軟軟有彈性大異其趣,是一塊硬硬的塑膠,如下圖:

這一塊塑膠提供過度內旋的人,每次著地時內側額外的支撐力,讓你不至於轉過頭,所以這是一雙穩定型的鞋款,適合正常內旋或是內旋過度的人,如果你是內旋不足,則不推薦使用。
等一下,穩定型? 是有多穩定啊?還有我怎麼知道轉的夠不夠?
一般來說,低足弓的人,有較高機率是過度內旋,正常足弓的人,有較高的機率是正常內旋,高足弓的人有較高機率是內旋不足,詳情請洽: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3&t=940357&p=1
建議還是先了解一下自己的腳掌內旋情況,如果真的沒有已經穿過一段時間的跑鞋,建議正常足弓與低足弓的朋友試試。
Wait a moment!那我怎麼知道我是不是中低足弓?我…!我認輸了,請Google 一下『濕腳印測試』
【穿著感受】
穿得舒服絕對是選購慢跑鞋的第一條件,任何不合腳的設計,在長距離的慢跑後,一定會被放大,一直以來,我沒有買愛迪達鞋款的最大因素,就是在於找不到合適的楦頭,因為我的腳除了很寬以外,還很厚很有肉,以前我通常選擇New Balance 或是美津濃較寬楦的鞋款。
這次測試的鞋款,應該是正常楦頭的鞋款,可是在第一次試穿的時,意外發現完全沒有擠腳趾的感覺,共48公里的實際路測,也沒有發生磨腳趾情況 ,我的腳最寬處著地時約為10.4公分,刻意選擇US 10.5 號(與我其他的鞋子相同),看來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2 確實有在楦頭上下功夫,不過,由Adidas 官網上看,男生版的 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2 寬楦2E 應該也有引進,如果正式上市的話,我還真想試試2E的寬楦鞋款,因為除了腳趾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外,足弓與腳背有一種被緊緊包覆的感覺,不確定是不是設計的原意,雖不致於造成任何跑步時的不適感,如果要當作走路鞋的話,我會少綁一個鞋孔。

第四次路測的時候,突然有一種不那麼緊的感覺,是我習慣了嗎?還是這雙鞋已經以變形的方式,適應了我的腳型?還是你搞的鬼---Adidas GeoFit ?

以上僅列出我認為顯著影響跑步行為的機制,其實這雙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2 還搭載了更多的巧思,想完全了解愛迪達其他關於跑步的設計,可以參考這篇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3&t=1165256&last=13701541
【老外的看法】
Runner’s World 2009年6月的Shoes Guide,首度出現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2的報告,兩位回覆者都強調非常滿意Supernova Sequence 2的避震的效果,Runner’s World編輯提到, Supernova Sequence 2較第一代多了更多的彈性材料在鞋身上, 可以讓腳比較不會有被綁住的感覺,Runner’s World 也是推薦中低足弓找尋全方位(all-around)穩定鞋款的跑者。
【實際路測心得】
分享跑鞋最累的就是自己要去跑,不去跑的話,這篇分享就變成潮鞋分享文了,在拿到這雙鞋自今約一周半的時間,我一共跑了四次共48公里,盡量測試長短距離與各式路面氣候,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讀者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不過48公里相對於一雙鞋的壽命來說,還是太短,且跑步的感受相當的主觀,所以以下的觀察,僅供參考:
【路測參數】

我剛滿36歲,身高176公分 體重76公斤(不是86公斤嗎? 沒錯我減了10公斤) 算是正常足弓、正常內旋,跑齡一年,每周約跑3次總長約32公里,我跑很慢很慢,常常被穿休閒短褲的阿伯超越,剛開始跑的時候,有過2公里跑不完的紀錄。
【路測紀錄】
日期:11/1 早上
地點:河濱公園
天氣:涼爽、陰雨
里程數:14.5 km慢速長距離

觀察:第一次試跑就碰上下雨天,剛好測試一下雨天的抓地力,這次的重點放在10公里後的避震衰退觀察,緊盯者GPS手錶的里程累積,突破10公里後,將注意力放在後鞋跟與膝蓋,發現鞋跟仍然可以提供相當好的避震效果,與Mizno wave rider 12相比,內側支撐力道非常的明顯,雨天的柏油路面、大直橋的上下坡,人行道磁磚路面,持續提供穩定的抓地力,結束前,不小心踩進小窪水塘,右鞋楦頭沾濕,但是卻摸不出來有濕的感覺,所有的水,幾乎一滴不漏的被襪子吸收,可見這雙鞋的透氣與排濕功能,不過下雨天,可能就不適合穿了。14.5公里跑完,明顯的感受到左膝慣有的輕微疼痛感獲得緩解。這必須要加長里程,才能獲得證實。
日期:11/3 晚上
地點:公園PU跑道
天氣:涼爽乾燥
里程數:6.4 km輕鬆跑
觀察:開始時嘗試以少綁一個鞋孔的方式,讓腳放鬆,很快的發現,連帶會犧牲腳跟的包覆性與穩定性,800公尺後,調回正常的鞋孔綁法,發現雖然比較緊一些,但是卻穩定的多,雙腳掌外側明顯感覺到地面的觸感,有的像是光著腳,以腳掌外側著地站立在水泥地面的感覺,不致於疼痛,但是明顯的與腳掌內側與腳跟的感覺有很大的差異。整個過程,幾乎沒有感受到腳踝與膝蓋壓力,在PU跑道上跑,可以感受到一種額外的回饋力道,讓最後3公里是越跑越起勁,最後以輕快的步伐,完成後半的圈數。
日期:11/6 晚上
地點:台北小巨蛋田徑場
天氣:涼爽乾燥
里程:11.3公里間歇快跑
觀察:除了感覺到腳已經漸漸的適應腳緊的鞋身外,後跟的緩衝與膝蓋的保護可以更明確的感受到,最後一段的衝刺,有一種越來越有力的感覺
日期:11/9 下午
地點:河濱公園
天氣:涼爽乾燥
里程:16公里慢速長距離

觀察:『竟然覺得沒有那麼緊了』今天的第一個感覺,昨天剛結束兩天的南台灣之旅,多請了一天假,利用下午去河濱公園,完成第二次的長距離慢速跑,我還帶了相機腳架,想說拍一下跑的情況,今天大致上腳沒有不舒服的感覺,可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拍照造成的跑跑停停,還是前天晚上的小感冒,還是昨天開整天車的舟車勞頓,體力在最後有些不支,最後的3公里越跑越小步,腳步是越小越重,最後1公里乾脆走完全程。超累的,回去還被老婆笑。
【結論】
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2 是一雙針對一般跑者設計的慢跑鞋,推薦中低足弓,正常與過度內旋的跑者,縱合個人累積不算長的試跑里程,與國外試跑者的意見,我認為這是一雙適合一般體型,想要以慢跑健身的人使用,可以提供長距離夠用的鞋跟避震,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2 與其他Supernova 系列相比,在鞋型與楦頭上,確實有放寬,如果你的腳比我還寬的話,建議選擇淺藍色寬楦版的會更舒服。
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2 的反應性,我個人感覺是在PU跑道以及大步快跑時比較明顯,如果,小步伐前進的話,反而會有一種輕微的拖泥帶水。
我的左膝蓋外側輕微疼痛,其實並不嚴重,通常只要休息一下就會好,上網查一下,可能是『髂脛束併發症』(參考:http://www.sportsoho.com/forum/thread-21-1-1.html ) 這次的兩次慢速長距離跑都沒有發生,算是意外的驚喜。
那個一開始在你腦中跑步的你還在嗎? 不要再用想的,該換你去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