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面對消費者解釋產品定位卻很馬虎隨便
產品推出只說高科技卻沒有明確的定位跟方向
所以對於ADIDAS跑鞋我常常有很多疑問
在ADIDAS慢跑鞋中,Boost鞋底已經成為主力
但是在那麼多種的Boost鞋型
包含:Adistar、Adizreo(Tempo、Japan、Boston......)、Sonic、climachill、Energy、Snova Glide、Supernova Glide、Pure、Prime、Rocket到現在最新的Ultra
(太多種了,應該還有漏掉)
難道ADIDAS都不能針對各項產品做詳細的分類說明跟比較?
比方Boost含量及設計主要方向是訓練、短距離、長距離?
或是設計主要方向是針對怎樣的配速,適合的路跑地形等等
所以我是有點小失望!光看鞋底我個人認為它可能不適合跑山路
是科學的不是哪種憑感覺的人云亦云傳說...,
只要掌握正確的心態,就可以輕鬆駕馭,
模仿是困難的畢竟不是自身的東西。
至於高、矮、胖、瘦都不是重點,
但不代表就可以跑得跟選手一樣快,
而是對比自身條件使跑步變的更輕鬆有效率,
把身體變成一部高效率的內燃機...
只要不躁進、燃燒更完全後,當然就跑得更健康囉!
chihmingchiang wrote:
「跑姿」這東西真的不容易標準化,我也曾為了想跑快一點(神經病)而調整早已習慣的步幅步頻與著地方式,結果卻是傷了肌腱。畢竟是連續幾個小時不間斷的激烈動態,還是依照自己的身體反應與習慣比較適當。
如果基於某種原因決定要調整早已習慣的步幅步頻與著地方式,
那麼強烈建議要 "從0開始", "循序漸進".
要一個平常在跑超馬的人完全放棄, 重新從 0.5K 開始再慢慢調整早已習慣的步幅步頻與著地方式,
而且還沒人掛保證不知道改了之後會不會真的比較好,
那得有很強大的動機才可能~
"我個人" 的經驗是, 我有很強的動機 (全身傷痛, 還有經過仔細的找資料研究思考, "盲目" 相信這技術才是對的, 而聽任 "依照自己的身體反應與習慣" 是錯的), 花半年多到一年時間改過來, 值得~
(OS: 為什麼不當初一開始跑步就先學正確的技術, 還要亂跑了幾十年再花這麼大功夫改?)
改了跑步技術之後這幾年, 把新學到的技術應用在從事其他我從事幾十年很痛苦的運動 (平常走路, 登山等) 也壑然覺得輕鬆很多.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