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衿飄揚 wrote:
感謝Vody大的回覆...(恕刪)
很多鞋款今年(2009)已出了更新版,另外各廠牌各系列的鞋款還有很多我沒有列出來,因為剛好沒提到,我懶得再一一整理出,因為為數不少,請您自行上各廠牌歐美版的官網查詢
我只修正您列出的錯誤,
(輕度、中度、重度)→指的是避震性或穩定性
(輕量)→指的是重量輕
Adistar Control→已改名為Adistar Salvation→重度穩定型鞋款
Nike Air Span 6+→輕度穩定型鞋款
Saucony Grid Tangent 3→輕量穩定型鞋款
Adidas
Resopnse Cushion 17→輕度避震型鞋款
Supernova Cushion 7→已改名為Supernova Glide→中度避震型鞋款
Adistar Ride→重度避震型鞋款(但避震性很軟)
Asics Gel-Cumulus 10→中度避震型鞋款
Brooks Defyance→已更新至Defyance 2→中度避震型鞋款
Brooks Glycerin 7→重度避震型鞋款
Mizuno Wave Rider 12→中度避震型鞋款
NB MR757→中度避震型鞋款(但避震性很硬)
NB MR826→已更新至MR827→輕量避震型鞋款
Nike Vomero 3+→重度避震型鞋款(但避震性超級軟)
Saucony Triumph 6→重度避震型鞋款(但避震性很軟)
jackyliaw wrote:
VODY大 您好...(恕刪)
如果您穿GT-2140發生右邊膝蓋外側有疼痛的問題,代表這款鞋對您來說穩定度太高了,也就是說對足弓的支撐太過Over了,過去我就是被這款GT-2XXX系列整的我雙腳膝蓋外側痛到爆幾乎快廢了,沒錯如果您百分之百確定疼痛處是在膝蓋外側的話,那這款真的不適合您,選擇一款較輕度穩定型的鞋款應該就可以解決此問題了,但先決條件是您已經清楚知道自己是屬於哪一系列的,不然單純由足弓高度來做判斷依據,準確度只有5成,不是全部的低足弓跑者都一定是內旋過度,還是有少數不按牌理出牌的低足弓跑者是正常內旋,又或是內旋不足 ,僅供參考
請不要再記中文內外八的描述了,這是非常容易搞混淆的說明,請參考我在這篇文章的解說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3&t=940357
殤醉月 wrote:
VODY大大那假如說...(恕刪)
Nike Air Max 360的避震性很硬,不可能像那位鞋店打工多年經驗網友的說法,避震性絕對沒有軟到像在沙灘上跑步的感覺,這絕對不是事實,另一位網友恆一閃兄所說的才是事實,要穿這款覺得舒服,先決條件是您的體重得夠份量,Nike有很多很棒的鞋款,但可惜不是 Air Max 360,如果您是女生,既想跳有氧舞蹈又可拿來慢跑,那請您不要錯過Zoom Air Vomero 3+這款鞋(新版Vomero 4+即將推出),這款才是目前Nike最頂級的專業慢跑避震型鞋款,Air Max 360不是專業慢跑鞋,如果您真想把錢花在刀口上,那就不要選擇Air Max 360,不仿親自到鞋店試穿看看這兩款的感覺,一腳穿Vomero另一腳穿Air Max 360,比較看看,看看是我說的準,還是別人說的準,僅供參考吧。
PS:我週遭有許多對慢跑鞋非常挑剔的女性友人,以往只穿慣Adidas與Asics的最頂級避震型鞋款,但經我推薦穿過Nike Zoom Air Vomero系列之後,都讚不絕口,舒適度遠勝以往所穿過的鞋款,雖然她們都嫌它的外型較難看,但奇怪的是她們還是都變心了選擇了Nike Zoom Air Vomero系列,僅供參考。
Vody wrote:
如果您穿GT-2140發生右邊膝蓋外側有疼痛的問題,代表這款鞋對您來說穩定度太高了,也就是說對足弓的支撐太過Over了,過去我就是被這款GT-2XXX系列整的我雙腳膝蓋外側痛到爆幾乎快廢了,沒錯如果您百分之百確定疼痛處是在膝蓋外側的話,那這款真的不適合您
之前買了Mizuno Rider 12跟GT-2140慢跑鞋來試看看支撐性跟避震鞋款那個較適合我。
感覺Rider 12比較適合我。我把GT-2140留在竹北當平常上班日練跑穿,Rider 12放在台北拿來週日長跑跟比賽時穿。
GT-2140之前練跑在2小時內腳都沒什麼問題,不過最近因為台北週末下雨所以在平常上班日穿GT-2140練長跑,發現超過2小時以上膝蓋外側可能會有疼痛出現,原本以為自己練習過量,看來有可能是因為GT-2140的支撐性對我來說太過了。
看來最近Vody大的回文另外有注意到以我的體重60Kg,可以買中級左右的鞋款就好,不用買頂級款,下次購入新鞋時會再多看看資訊,以買到便宜又適合的鞋款。
chintsai wrote:
之前買了Mizuno...(恕刪)
chintsai兄
您好,很欣賞您的專業訓練,看過您最近回的文章,哇,您的成績很不錯喔,我目前的速度跟您差不多,照您這麼有系統的訓練下去,您的成績一定會再大幅的提升,最近認識一位55歲的騎單車高手,太可怕了,發現他的體能狀況跟20多歲的年輕人差不多,長跑能力也超強的,全馬都在3小時15分左右完成,跟他跑,沒有一次跑贏他過,都是被輾的份,聽朋友說他是單車公路賽與登山賽的常勝軍,看來有騎單車底子的朋友,改練長跑也很強,但很能跑的跑友不見得騎單車就很強,尤其是跟他一起跑山路時,被這位55歲的長輩嚇到了,太強了,上坡路段對他來說就像是在跑平地一樣,一下子就被輾過去了,跑平坡路段也追他追得很辛苦,看來騎單車練上坡山路,對於長跑的肌耐力非常的有幫助,我的Rider 11跟您一樣,比較常用在週日長跑,或偶爾路跑活動時穿,GT-2XXX系列的穩定度極高,最好是中度以上程度的內旋過度跑者較適合,體重太輕者不適合穿,僅供參考。
Vody wrote:
最近認識一位55歲的騎單車高手,太可怕了,發現他的體能狀況跟20多歲的年輕人差不多,長跑能力也超強的,全馬都在3小時15分左右完成
讓我想到參加路跑比賽追不上阿伯以及騎車阿伯從旁邊輕鬆超過的回憶。我覺得有些人雖然年紀大了,但是一直有在鍛鍊,所以體力比年輕人還好。
目前4/12三重全馬目標訂在3:30,如果能順利達成,再來看下一階段要怎麼訂。不過我覺得如果要跑進3:15以內,可能跟天分也有關,我如果能在這兩年內跑進3:15就要偷笑了。
不過說真得,我好像去年開始騎自行車後,混合跑步、自行車練習速度才有提升。也許騎自行車對跑步也有幫助,不過我指得是騎上坡,平路不確定。
Anyway,這個馬拉松跑完後,跑步練習量就要降低改主攻自行車了,順便讓腳可以休息一下。
PS:原來跑步被輾過去應該是相當於被海放或是看不到車尾燈。小弟練跑才3年半,之前大都是一個人或是跟同事跑,對這些說法都不清楚。
Vody wrote:
chintsai兄您......看來有騎單車底子的朋友,改練長跑也很強,但很能跑的跑友不見得騎單車就很強,尤其是跟他一起跑山路時,被這位55歲的長輩嚇到了,太強了,上坡路段對他來說就像是在跑平地一樣,一下子就被輾過去了,跑平坡路段也追他追得很辛苦,看來騎單車練上坡山路,對於長跑的肌耐力非常的有幫助,.(恕刪)
插花一下:
單車和慢跑是用到不同的腿部肌肉,
日本人的說法騎車動到的是黃金菱形肌。
騎單車練上坡山路對於長跑的肌耐力未必有幫助,
就我個人的體驗,騎車幾天後爬坡計時得成績 X ,
改練慢跑不騎車幾天之後,再改騎車爬坡計時的成績Y,
一定是 Y 較 X 差上幾分鐘。
雖然持續保持運動,長跑;
但動到的肌肉和單車不同,結果就是這樣。
因為跑步對膝蓋關節衝擊太大,
倒是聽說有很多長跑好手改練單車。
看到:
...............被這位55歲的長輩嚇到了,太強了,上坡路段對他來說就像是在跑平地一樣,
一下子就被輾過去了,跑平坡路段也追他追得很辛苦,...........。
該不會是說長跑前國手「何*平」吧?
何*平以前參加路跑賽分齡組一定是前幾名。
現在在公路車賽的M50成績也常看到他,一樣是前幾名。
秋水 wrote:
單車和慢跑是用到不同的腿部肌肉,
日本人的說法騎車動到的是黃金菱形肌。
騎單車練上坡山路對於長跑的肌耐力未必有幫助,
這個我大概瞭解,我慢跑成績進步的主因應該是因為原本跑步大概用10km/h再練,所以心跳大概在15x左右。但是後來因為騎車騎上坡,心跳很容易衝到17x以上,自然心肺能力變強,也可以跑比較快了。
還有一個可能原因是如果是平地騎車在輕鬆騎的狀況下,心跳一般不會超過150,加上時間比較長,所以身體能量的燃燒會更有效率,或許也間接改善跑步時熱量的燃燒效率。
我之前有跑步到鐵腿,但是仍然可以從土城騎車到巴拉卡順便上助航站,證明肌肉群確實使用不同。
以上是個人經驗並沒有科學佐證,如果有不對的地方請指正。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