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請問ASICS GEL真的厲害嗎??


lovebean wrote:
當年差不多那個時期附近, Nike正在瘋狂發展他們的氣墊科技, 
一樣, 要把極度不穩定的氣墊放進中底, 尤其是air max, 
Nike花了很大的功夫設計氣囊的形狀, 並且用大量發泡材質把它包起來以維持穩定性,
但卻伴隨著重量的急遽增加以及嚴重影響腳板的自然彎曲性,
一直到2006左右的air max 360, 在硬質結構跟軟質的氣囊皮一體成型的技術有突破了以後才克服,
同一時間亞瑟士則是持續耕耘多密度堆疊的發泡中底再嵌入矽膠態的亞瑟膠這種架構,
玩了20幾年的氣墊, 一直到11年前Nike才又開始回歸發泡材質的lunarlon,

以前耐吉不就是美國的亞瑟士代理商嗎??
是亞瑟士都把爛鞋給耐吉賣,一直被客訴,耐吉才出自己品牌的鞋子的,
所以耐吉才會少用泡棉,多用氣墊凸顯自己的品牌特色....
不然以前入門款的慢跑鞋,除了側邊的品牌不一樣,每一隻都長得很像....
bbctank wrote:


以前耐吉不就是美...(恕刪)

代理都多久以前的事了, 年代太久遠不是很了解當年做生意的狀況,
Nike會用氣墊主要不就是跟別人不一樣及其功能性, 而且氣墊的專利權人Frank Rudy,
一開始是先被當年如日中天的adidas跟converse拒絕後, 才找到Nike願意跟他合作,
這故事好像跟後來大家非常熟悉的Michael Jordan有幾分相似......

從當年的70年代到球鞋最黃金的90年代中期, 運動鞋的中底材質都是發泡PU的天下,
其實發泡材質也算是一種氣墊, 將大量空氣均勻包進塑膠材質中,
靠有微孔結構的輕量化塑膠材質的可壓縮與回復性吸震, 並可透過密度與成份來調整軟硬,
且會因作為支撐的塑膠材質結構隨著反覆壓縮受到疲勞破壞, 結構被壓實了使本身可壓縮性降低,
當年最早的air-sole將一片特殊設計的薄氣囊片嵌入中底取代該位置的發泡材質,
提供了更大的可壓縮性以及優秀的回復性、耐久性(只要不被刺破)與輕量化,
在當時一片靠密度與軟墊的鞋子裡真的有他與眾不同的特色, 且也有明顯的腳感,
當年代言Air Force 1的Moses Malone就備感驚艷, 內嵌3/4 air-sole真的有氣墊的壓縮回彈感,
當年穿膩發泡PU的一定都會想來一雙的~
因為亞瑟膠只有吸震沒有回彈的功能
所以設置在最先接觸到衝擊的點先吸收掉衝擊力,接地之後的體重壓力再由中間的泡綿繼續進行吸收跟反彈的功用
這不算是秘密,不需要解剖鞋子才知道
你看官網推出新鞋的時候都會有分解圖,都有交代得很清楚喔~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