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把這個字眼用「」起來,已經不是狹義的定義,其實已經有偏頗,甚至有些嘲諷)。今天對於一個不擅訓練、不懂原理的民眾,什麼是他們的「專業人士」?比賽得獎的選手、出國比賽的選手、出運動書藉的藝人、甚至隔壁常去慢跑的大哥,都可能是他們眼中的「專業人士」。
我們理想上建構的「正確運動方式」模型,應該是
「一對一方式,教練看每個人對於訓練菜單的適應狀況,進而逐步調整,慢慢進步」。
那麼,今天我們想去作慢跑訓練,卻不是去找真正專業的教練,而是去看書看電視或上網找資料,對於開始要學習入門的民眾而言,也是這麼作,最後得到的資訊千千百百種,但是這些運動資訊是「針對自己個人狀況訂作打造的嗎?」←已經明白答案了吧。
再低的強度,也是會有受傷的狀況;再高的強度,也是有適應愉快的強者。
再舉個例子,
今天想學打棒球,去找棒球的學習方法,問打擊手、問投手、問體能教練、問投手教練、問戰術總教練,這些人都是人人眼中的專業人士,但是得到"打棒球訓練方法"的答案,一定都會不太一樣。
所以,當電視上的名人,網路上的紅人,提出他們建議的運動方式,宣導書藉、倡導某些看起來很潮的運動方式,這一定會有商業利益考量,這是必然的,說是騙術也不盡然。他們提出的運動方式,也許不適合每個人;或者是說,我們 本 來 就 明 白「這些運動一定不會適合每個人」,只是自己想去試試自己的能耐。
最後回到問題的本質,到底要作什麼強度的運動?
如果問什麼是正確的?那麼所有看的到的資訊幾乎都是無法通用的,我自己提出的隔空抓藥建議也是。"別人的建議",還是只能當作建議,套用在其它人身上是正確的方式,也許套用到某些人身上就是錯誤。所以,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什麼是適合自己的?這才是重點。絕對不是找到一個成功案例,自己就認為自己一定能按照這個強度去練習。
highanddryx wrote:
所以,當電視上的名人,網路上的紅人,提出他們建議的運動方式,宣導書藉、倡導某些看起來很潮的運動方式,這一定會有商業利益考量,這是必然的,說是騙術也不盡然。他們提出的運動方式,也許不適合每個人;或者是說,我們 本 來 就 明 白「這些運動一定不會適合每個人」,只是自己想去試試自己的能耐。
最後回到問題的本質,到底要作什麼強度的運動?
如果問什麼是正確的?那麼所有看的到的資訊幾乎都是無法通用的,我自己提出的隔空抓藥建議也是。"別人的建議",還是只能當作建議,套用在其它人身上是正確的方式,也許套用到某些人身上就是錯誤。所以,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什麼是適合自己的?這才是重點。絕對不是找到一個成功案例,自己就認為自己一定能按照這個強度去練習。
不用講這些亂七八糟不合邏輯的東西出來亂啦,
事實是 Tabata 跟 最近那個間歇跑就是專門給運動員作的,
稍微有點 "知識" 的人就會知道了,
絕對不是到底什麼強度的運用啦!
和尚付你多少錢你這樣幫他講話啊!
和尚的問題,
動作的基本都不對了,
誰來做都不適合,
根本連強度都還輪不到批,
當然強度也狗屎屁的亂來,
如果沒有本事基本應該的鍛鍊內容講清楚,
那就不要胡扯,
扯了就是騙術而已.
騙術就騙術,
沒什麼好多扯的.
根本就不是這些運動是不是適合每個人的問題,
而是內容根本就已經錯了,
誰都不適合.
1. 兩位是提到TABATA與間歇的強度太高,不適合一般入門民眾,需要有一定底子再進行。
2. 我是提到市面上的運動資訊太多,不一定適合自己,先要認識自己的能力,由基礎漸進。
兩個言論雖然說法不同,但大部份立場是相同的吧?
TABATA與間歇跑是我在看過那位某人的減肥故事前就知道的運動方式,所以我也曾作過TABATA或是間歇跑。但不代表我就是支持某人,這是兩件事。
作TABATA與間歇運動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太多了,國內國外都很盛行。如果真的喜歡,但是強度不適合自己,也有人改為「輕鬆入門版」「女生版」或「超進階版」之類的,沒有說只能有一種方式進行。我提到的言論是說,如果真的喜歡,請找到自己適合的強度,不要為了能快速得到令人稱羨的結果而過度訓練。
CP03 wrote:
tabata 沒有...(恕刪)
你好,謝謝你的理性討論。
您說的沒錯,TABATA是有它正確的定義,被修改成各式各樣的BANANA後,強度根本不對,動作也不正確。
看過有人示範「正確的TABATA」,不過多半是肌肉非常發達的健身教練,看到這樣的強健充滿肌肉的身軀真的會讓許多女生退避三舍,也讓一般民眾不敢嘗試。所以我們看到的BANANA,是從TABATA的原理改變為:平常一般人能負荷的、能輕鬆上手的、能喜歡上的方式,""強度當然不正確""。
但是很多健身有氧的課程就是打著這個"改良式TABATA"的名稱吸引民眾,這一點的確不應該,但消費者多半不關心名稱問題,只求酷潮炫...,像我們這種老生常談循序漸進訓練的,反而吃力不討好。
不論是
適合運動員的、正確的、高強度的TABATA;
還是根本跳爽的,四不像的、有氧運動的BANANA。
有些人就是喜歡這種組合式的運動套餐,跟朋友一起練、一起流汗。
喜歡無所謂,不要過份練習即可。
我在一開始2次的發言中,其實一直都刻意不提到TABATA,就是因為很多人的認知的TABATA不一樣,而且我只想單純說一個「挑選適合自己的運動」的觀念,不要一次就過強過高。原本不想太著墨在TABATA這一塊,但是現在不想解釋都難。
衍生到間歇跑也是差不多意思,也是需要一定的基礎,間歇跑是在「眾多跑步訓練菜單」中必定提到的項目,但比起LSD無氧區間較長,對身體的傷害其實比較大,而且間歇跑也不能當作平常的主要練習,這一點J大的說法也非常正確,所以才說不要看到訓練項目就照單全收或是強迫練習。但是沒有必要把間歇跑妖魔化,在經過一段時間的Tempo run、LSD練習後,較高強度的間歇跑的確是一個求進步的方法。
跑步的話,現在很多強化避震的跑鞋,可以很大程度減低衝擊。
個人很想知道所謂的「跑步底」是什麼?
「一休的tabata害很多人受傷」的証據在哪?水肥哥與他的開戰點有三,一是深蹲超過腳尖。二是一休團購賣太貴。三是一休賣花枝丸。
本人看來,一休的tabata很難讓人受傷,因為徒手訓練基本上很難受傷,如果受傷,也不會立即呈現,而是在長時間之後累積而來,而到時也很難正確判定受傷的導因。重點是,那根本不是tabata。
一休健身最大的問題我認為應該是他誇大了他那些「中低強度間歇運動」的效力,最終導致施作者無法取得預期的成果。不過現在的風向似乎是先朝他丟石頭就對了。
有位TMMA的教練也拍過很多自稱tabata的教學,也是徒手的,而且很有種,影片下面有標示,照著操作受傷可以找他。如果一休比照辨理應該更有公信力。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