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port wrote:
...穿鞋地面反作用力文獻請參考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63/n7280/full/nature08723.html...(恕刪)
你引的這篇哈佛大學李柏曼教授人類演化研究可以說是赤腳跑和前足跑法最常引用的經典一篇.
主要是主張習慣赤腳跑的人通常會用前足著地,
而前足著地可以減輕撞擊作用力.
減輕撞擊作用力有可能可以降低受傷的機會.
但我看不出來哪裡有提到你說的: "...如果你是已經有固定的跑步時腳著地習慣,沒有必要改變腳著地瞬間的碰撞方式;選擇一雙合適的跑鞋,確實可以顯著降低跑步的地面垂直反作用力...".
當然這些科學研究都很保守的, 不會真的建議該或不該怎麼跑.
穿鞋可以降低 "vertical impact loading rate"
是指以 "垂直受力" 對 "時間" 作圖, 穿鞋的著地初始瞬間最大受力值不會變小, 有的研究反而會變大;
而是 "受力大小" 對 "時間" 的變化率 (斜率) 比較緩和.
其實不是這樣的
科學研究並不是很保守, 而是有多少證據才會說多少話!
討論的內容在於穿鞋的效應, 突然把前面一句由[;]分開的內容加進來, 然後說從文獻中找不到答案, 當然是找不到!
[選擇一雙合適的跑鞋,確實可以顯著降低跑步的地面垂直反作用力]大概是你最反對的內容, 可是在這篇論文:
赤足RFS、穿鞋RFS、赤足FFS的地面垂直反作用力,以FFS的方式著地時顯著低於赤足、穿鞋RFS著地方式 (下右上圖);穿鞋RFS、赤足FFS在著地時的垂直反作用上升率則顯著低於赤足RFS著地方式 (下右下圖)。依據著地瞬間的碰撞負荷來看,穿鞋可以顯著降低垂直反作用力的上升率,以FFS方式著地則不僅可以降低垂直反作用力的上升率,還可以降低垂直碰撞的反作用力最大值。

不知道這樣寫有沒有錯誤?
就是不知道你提到的穿鞋會讓地面垂直反作用力增加的文獻是哪一篇?
epsport wrote:
赤足RFS、穿鞋RFS、赤足FFS的地面垂直反作用力,以FFS的方式著地時顯著低於赤足、穿鞋RFS著地方式 (下右上圖);穿鞋RFS、赤足FFS在著地時的垂直反作用上升率則顯著低於赤足RFS著地方式 (下右下圖)。依據著地瞬間的碰撞負荷來看,穿鞋可以顯著降低垂直反作用力的上升率,以FFS方式著地則不僅可以降低垂直反作用力的上升率,還可以降低垂直碰撞的反作用力最大值。...(恕刪)
研究報告和你先前 "一雙合適的跑鞋,確實可以顯著降低跑步的地面垂直反作用力.." 的斷言不符.
這裡有兩個變因 "穿鞋 vs 赤足" 和 "FFS vs RFS".
要說 "一雙合適的跑鞋,確實可以顯著降低跑步的地面垂直反作用力.."
必須觀察到 垂直反作用力 "赤足 FFS > 穿鞋 FFS" 且 "赤足 RFS > 穿鞋 RFS" 等事實.
但從實驗結果發現, 和 赤足或穿鞋無關,
垂直反作用力 都是 "RFS > FFS".
而並沒有 "赤足 FFS > 穿鞋 FFS" 或 "赤足 RFS > 穿鞋 RFS" 的顯著事實被發現.
假設認為 "地面垂直反作用力" 和受傷有關 (事實上有這種研究),
那應該是建議 "要前足跑" 而不是建議 "要穿適當的鞋跑".
但你的建議剛好和這篇研究的暗示相反.
(其他讀者請注意,
建議不要看到這段,
就自己直接出門去改用前足跑了)
另外
"垂直反作用力" 和 "垂直反作用力的上升率" 不同,
也就是我前文說的 "impact loading rate".
實驗中穿鞋可降低 "垂直反作用力的上升率" "impact loading rate".
但如果用 FFS 跑, 實驗中本來就沒有多少 "垂直反作用力",
此場合降低 "上升率" 沒有意義.
有一篇 Hoka 跑鞋 (相對於 Nike 飛馬) 增加垂直撞擊力的研究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558&t=4408347&p=1#56189937
這段影片的著地方式:大約是從腳掌中間外緣沿著第五跖骨前端球部至第一跖骨前端球部著地(球弧線狀著地---via light pronation)並膝蓋微彎,讓落地後的反作用力由踝關節和肌肉彈性來吸收(via light pronation),這樣較不會傷膝關節。
P.S.和謝團長的凌波微步https://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LBVB有點相似處!---via light pronation
改變姿勢時,要循序漸進,別受傷喔!
http://www.epsport.net/epsport/week/show.asp?repno=292
跑步時,使用腳跟或腳尖先著地?由以往的相關研究成果來看,以腳尖先著地來跑步的跑者比例還是很少。如果你是已經有固定的跑步時腳著地習慣,沒有必要改變腳著地瞬間的碰撞方式;選擇一雙合適的跑鞋,確實可以顯著降低跑步的地面垂直反作用力與改善跑步經濟性。如果跑者覺得有必要調整跑步時腳與地面的接觸狀況時,選擇以增加跑步步頻的方式,或許是一個不錯的改變方向。不過,步頻增加是否會提高運動經濟性?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
主要在說明 [以腳尖先著地來跑步的跑者比例還是很少。如果你是已經有固定的跑步時腳著地習慣,沒有必要改變腳著地瞬間的碰撞方式;]穿鞋比改變腳著地方式可以更快速的顯著降低跑步的地面垂直反作用力與改善跑步經濟性 (文獻就在我寫的文章中)。東扯西扯一堆文獻中的內容, 就是在找文字的內容與文獻的疏漏之處. 其實, 這個結論的內容是整合多篇研究論文的結果, 當然是針對以腳跟著地的跑者的相關建議 (其實以腳跟著地的程度還是要看strike index的狀況), 我自己下的結論 (你覺得不對, 那我也沒有意見).
我的建議很清楚, [不需要改變跑步時腳著地方式, 就算是採用腳跟著地, 可以選擇適當的跑鞋, 來降低跑步的地面垂直反作用力 (反作用力增加率). 如果覺得有必要調整跑步時腳與地面的接觸狀況,可以考慮增加跑步步頻. 但是增加步頻的效應如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
穿鞋會增加地面垂直反作用力的文獻呢?
看起來, 一直在找文字疏漏的這位先生, 應該是建議要採用前足著地跑步, 可是這篇文獻建議不要過度強調以FFS的著地方式來跑步, 以免造成跑步經濟性的反效果. 我在結論中沒有特別強調採用FFS著地方式的原因, 也是因為後續的相關研究結果. 參考一下. 針對事實討論, 並且提出證據, 才是討論的基礎.
Gruber等 (2013) 則以37位跑者 (19位RFS跑者SI平均12.4±7.8 %、著地踝關節角度13.6±4.6 度、每週平均訓練42.9±29.0公里;18位FFS跑者SI平均57.0±12.1 %、著地踝關節角度-5.4±6.7 度、每週平均訓練49.8±25.9公里 ) 為對象,進行3.0 m/s (慢速度)、3.5 m/s (中等速度)、以及4.0 m/s (快速度) 三個不同速度的跑步測驗。研究結果顯示RFS跑者、FFS跑者在三種不同的跑步速度下,攝氧量並沒有顯著的不同 (下圖左),代表RFS、FFS跑者的跑步經濟性並沒有差別。當跑步時腳著地狀況調整之後,原本RFS著地的跑者改為FFS著地時,在慢速度、中等速度的攝氧量會顯著高於使用RFS著地的攝氧量,代表RFS跑者改為以FFS著地跑慢速度、中等速度時,跑步經濟性會變差。在快速度的跑速下,雖然著地動作的差異不會顯著改變跑步經濟性,但是RFS跑者的整體 (RFS著地模式與FFS著地模式) 跑步經濟性仍然優於FFS跑者。這個研究的結果證實了,在慢速度與中等速度跑步時,RFS跑者的腳與地面接觸方式改變為FFS,將反而會降低跑步經濟性;FFS跑者的腳與地面接觸方式改變為RFS時,則沒有跑步經濟性上的變化。或許,不要過度強調以FFS的著地方式來跑步,才不會造成跑步經濟性的反效果。
Gruber, A. H., Umberger, B. R., Braun, B., & Hamill, J. (2013). Economy and rate of carbohydrate oxidation during running with rearfoot and forefoot strike pattern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15, 194-201.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