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狂熱者或很躁進的新手而言是白費唇舌,其實運動也是致命的行為(狂熱者不要起肖),如何運動身體而不到危險境界那是自己要"動腦思考"如其他版友所言,別人的量你不見得吞得下去,小弟也在別棟樓呼籲新手不要盲從,老手也應適時提出意見,聽自己身體的聲音真的很重要,多"用腦"運動吧!
我的體重90多~身高183每星期3次-4次健身房跑步機每次30-40分鐘(快樂跑)2年後膝蓋痠痛蹲下~爬樓梯~下樓梯痛苦跑步雖然不是絕對會爆膝蓋但是量力而為與適度的暖身很重要因為~我就是一個爆膝蓋的例子
dick1015 wrote:不知道是不是遇到不專...(恕刪) 每個人的身體忍受度都不同當兵的時候每天跑三千,膝蓋沒感覺退伍後跑五千,感覺比三千喘但膝蓋也沒影響後來跑一萬,當天膝蓋就受傷了,持續痛了好幾天沒跑步後改騎腳踏車,一開始台北河堤騎一騎,沒事騎一趟北宜到宜蘭,膝蓋受傷了之後變成都無法騎遠自己的身體自己最了解
常在跑的人, 12 km不會覺得多.只是我覺得重點應該在'菜單'的內容調配只要是人, 每天的體能狀況就一定不會相同, 會有高低.正確的調法應該是搭配休息(30分鐘慢慢跑)、耐力(1-3小時長跑)和間歇(不超過1.5小時)的內容分配在一周內先從一周 3-5次的頻率開始每天跑一樣強度訓練, 沒有給身體足夠的恢復時間效果不見得比較好而且不跑步的休息那一天, 可以搭配其他運動像是核心肌群、游泳或騎腳踏車都養成運動習慣的話, 只練慢跑是還蠻奇怪的.
要看你跑步的方式以及肌肉的力量以膝關節來看肌肉是關節的主動式保護,韌帶及軟骨是關節的被動式保護肌肉夠力,持久度夠好跑步期間從頭到尾皆能提供力量讓膝蓋在正確的軌道上讓腳步正常的跑出去並抓住膝蓋避免角度過大舉個例子來說右腳膝蓋往前跨步出去時,大腿前側肌群收縮,膝關節當作軸承將力量傳遞到小腿,把小腿往前伸直,此時大腿後面肌群亦會收縮作為結抗,避免膝蓋伸值角度過大,導致拉扯關節囊、韌帶拉扯以及骨頭直接碰撞接著腳跟準備着地吸收地面的衝擊(身體體重壓在地面的反作用力)衝擊力藉由各骨頭、關節向上傳遞若肌肉力量夠,就能吸收力量保護關節若此時肌肉力量已減弱,就易導致關節(尤其是膝蓋)受外力而出現細微角度的滑動(很小,小到你不會注意)久而久之關節軟骨跟韌帶就累積損傷尤其軟骨一磨損就說再見了,不容易再長回來所以運動前要拉筋,將肌肉拉鬆,讓肌肉收縮的效率變好運動前要暖身,讓身體醒來,讓肌肉的反應速度提升運動要循序漸進的增加運動量讓肌肉訓練出對應運動量的力量跟耐久力才能確保關節不亦受傷害stevelu wrote:跟年紀有關20歲出頭...(恕刪)
我老爸退休後迷上爬山看他下坡梯道幾乎用跑的一直勸他慢慢走他說有比他更老的跑的還比他快堅持鐵齒下去果然2年後雙膝蓋全毀目前只裝一邊人工關節不過彎曲度大不如前,只能彎約90度,苦不堪言因造成不便,另一關節也不敢開了現在說到 爬山 這2字 他就苦笑
認真回答這個專業的問題一般專業慢跑選手對於跑步的準備不是一般人可比擬的除了心肺功能訓練及營養飲食還有跑步姿勢、配速等對於身體各部份大大小小的肌群上臂、肩膀、胸部軀幹、核心肌群、大腿、小腿、足部通通都要訓練因為除了心肺能力、肌耐力以外骨骼肌健等懸吊系統也是很重要的通常你長跑完隔天會發現會痛的地方不是肌肉也不是心臟反而是骨骼關節(膝、踝、足底、脛骨)等部位所以肌耐力可能不是主要問題反而可能是肌肉韌帶強度不足或是核心肌群不穩造成姿勢不良而無法保護膝踝關節一般人要訓練長跑通常只會一昧加長跑步距離這樣子關節通常會受不了久了自然會提早磨損有興趣可參考"跑步解剖書"裡面有詳細的長跑訓練辦法自己google這本書吧~dick1015 wrote:不知道是不是遇到不專...(恕刪)
嚴格來講是軟骨會磨損.每天12公里!太強了!傷害的發生往往一瞬間.我的腰在國中突然痠痛...也已經16年了...現在行動有些遲鈍.盡量適可而止吧-這種事誰也說不準...如同大家接觸致癌物...到了80歲..有每個人都得癌症嗎?也沒有啊-做能令自己開心的運動才是最棒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