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一款內旋過度跑者不能錯過的穩定型慢跑鞋---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2

阿pentax wrote:
您說的真對以我的AD...(恕刪)

阿pentax兄

不知您所穿的是哪一個系列的ForMotion鞋款,是哪一款鞋能否告知嗎?

可以跟您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就我目前所知,曾經被反應過有發生拖泥帶水問題的都是adiStar系列的鞋款,也就是採3D進階型的ForMotion元件,因為後腳跟是達1/2的直向橫切式分離式鞋跟。

Supernova系列的3D版、與Response系列的2D版的ForMotion元件,在我閱讀國外論壇的經驗裡面,並沒有發現有跑者有反應有這方面的問題,因為這兩系列的後腳跟分離式鞋跟僅佔不到1/3區塊,並且分離回縮的反應時間要明顯快於adiStar系列3D進階型的1/2大區塊分離式ForMotion元件,雖然避震性沒有那麼好,但起腳反射動作明顯要優於adiStar系列,而就我所穿過的adiStar Cushion 4與Supernova Cushion 7比較起來真的是如此,這是我個人的使用經驗與看法,僅供參考。
garcia25 wrote:
哇,VODY大又出手...(恕刪)

感謝garcia25的支持,有時間我會很樂於分享鞋款的經驗談,只怕工作太忙沒時間,謝謝您

Sportsfanatic wrote:
真的是無可挑剔的好文...(恕刪)

上來01版記得幫我加加油打打氣,謝謝您的支持。

秋水 wrote:
VODY大這樣開版...(恕刪)

秋水兄,其實寫這篇鞋測文寫得很辛苦,準備了兩週,但實際上總共花了我整整9天的時間來整理撰寫,測跑容易,撰寫困難,這篇原文其實有2倍長的篇幅,但被我拿掉了一半,這一半是批判當前台灣消費者的錯誤買鞋心態,但怕轉移這款鞋測文的焦點,對於各廠牌的行銷也有所批判,感覺不太適合在這篇鞋測文裡一起發,會再找時間分享,謝謝您的支持。

golugolu0421 wrote:
.小弟我也是adidas supernova的愛用者..(恕刪)

Supernova Glide 2的更新會更輕,據說避震性也提高了,我也很期待,但壞消息,台灣adidas還是沒有引進寬楦版的尺寸,我實在感到很無奈。


土城烏龜阿財 wrote:
我的足弓感覺好像中間偏低,之前都是買避震款,目前穿來感覺還OK。
穩定型不知道適不適合?不太想花錢試看看。...(恕刪)

阿財兄,如果目前您所使用的避震型鞋款都沒有任何的不適,那我不建議您改穿穩定型的鞋款,足弓的高低並非是選擇系列的第一考量,而是應以個人內外旋的幅度為第一優先考量,以您目前的程度,我認為不需要穿太過支撐的鞋款反而會比較容易加強您雙腳的強度,GEL-Hyperspeed 3是一款很輕的路跑鞋(184.2公克),評價不差,但要使用這款跑全馬,您得更加勤練來加強您的腿部強度了,這款在歐美是建議給全馬成績在3小時左右的選手在穿地,目前美國的馬拉松新起之秀Ryan Hall就是這款的愛好者,他在2007年的一月就是穿這款的二代GEL-Hyperspeed 2刷新了全美的半馬新紀錄,在此提供給您做參考。

iceman35 wrote:
好文一篇,Vody大幫助喜歡慢跑的人...(恕刪)

感謝iceman35的支持,有時間我會很樂於分享鞋款的經驗談,只怕工作太忙沒時間,謝謝您


寒正雨 wrote:
來加個滿分先...(恕刪)

寒兄,特別感謝您的支持,您總是很認同我的看法,真的很感謝您,Asics Gel-Cumulus系列也不錯喔,我感覺 Gel-Cumulus 11的避震性比Supernova Glide還要軟,這兩款我都還沒買,僅是去店裡試穿的感覺,但這兩款的性質真的很相近,另外您也可考慮Saucony ProGrid Ride 2這款,這款的避震性也很不錯喔,僅供參考。





Vody wrote:
阿pentax兄不知...(恕刪)



VODY兄 您的看法非常綜合 且非常detail




adidas的torsion bar開始 及a3(cube) 及 bounce
我都購入過

torsion bar最特別的是整合前腳掌及後跟讓整個腳底有很堅定的支持

a3: 後腳掌a3慢跑鞋 與nike彈簧鞋最大的差別是 其"穩定"的設計: 在鞋a3內側設較硬的塑膠片

bounce: a3實在是太多工序(配件) 直接射出的bounce中底節省了工序 但彈性不持久




當然formotion我也不會想錯過 所有在專櫃及移到outlet的formotion鞋款幾乎都試過

異樣感都是在後跟 除了拖之外 也又些許不穩定的感覺




若從汽車懸吊 應可理解formotion
但汽車是4個輪子 且是引擎在帶動
而鞋子單邊的formotion實在是 拖 及 些許不穩定的感覺


VODY兄 您詮釋慢跑鞋FORMOTION及內旋的關係 我試著想理解 但還是連不上
而且藍球鞋的FORMOTION是在內側 是與 慢跑鞋FORMOTION在外側 是完全相反
您不會CONFUSE嗎?



雖有些許意見不同
不過 我很喜歡 VODY兄的文章







阿pentax wrote:
VODY兄 您的看法...(恕刪)

阿pentax兄

我個人的見解是,不要太過於沉思於各廠牌所謂的科技,有時間建議您可以多看看歐美的論壇,您會不難發現老外們根本不鳥各大廠牌所謂地新科技,深信廠商所號稱新科技的都是我們兩岸地區的華人,在鞋子這領域,科技是要符合雙腳最根本的需求,它不像其它如電子產品,我們可以學習去適應合乎人性便利的科技,鞋子最根本的原始需求就是提供雙腳感覺舒適兩字,雙腳永遠只會認識舒適感與否,而不會去認識科技與文宣,所謂的科技與文宣是廠商們在行銷時所用宣傳方式,而我們跑者呢(我不知您,阿pentax 是否為跑者,還是跟普羅大眾一樣僅是一位僅專注跟隨研究廠商所號稱之新科技之消費者),就是應當先認識自己雙腳的屬性,順著自己雙腳的感覺去做選擇,一昧地只跟著廠商所號稱的科技走的話,那您可能永遠都是被牽著鼻子走的消費者,切記勿跟隨大部分無知消費者的買鞋心態,將個人的適合、與舒適感,都跟隨著廠商所號稱的科技在走,並將之畫上等號,科技並不等同於適合與舒適,這是台灣消費者普遍患有的鞋科技迷思,這真的是很扯,這也就是我不看華文鞋論壇的主因,如勘履者等等之類的鞋科技中毒論壇,

我不穿籃球鞋,也沒有研究籃球鞋,僅對於慢跑鞋有興趣,但可以很肯定地告訴您,在我眼裡,adidas的慢跑鞋科技裡a3與Bounce都是CRAP,是的我說的是真的CRAP,ForMotion也沒有多神奇,但至少它還不是CRAP,僅供參考。

Torsion Bar不是什麼科技,是90年代起製鞋業慣用於鞋款的足弓穩定支撐橋結構(抗扭轉用,90年代以前的鞋款都是全平面式大底居多),每一家廠牌都有,只是名稱都不同,僅供參考。

ForMotion分離式後鞋跟設計,光試穿根本與一般鞋款毫無差異可言,就算用力蹦蹦跳跳也與一般無分離式的後鞋跟鞋款毫無差異,就連在跑步時您也很難感覺到有任何的差異,因為實際上ForMotion根本是很堅固不太鬆動的小範圍向外延伸動作,僅在全身重力下壓時才會稍微有反應,實在不解您真的有實際穿過它來跑過嗎?還是僅在字面上研究各大廠商所謂號稱的種種科技。
Vody wrote:
阿pentax兄我個...(恕刪)


Vody大大說的我滿贊同的,其實只有適不適合自己的鞋子,
當然各家製鞋廠可以宣稱它所採用的製鞋或設計方法,但這些
只是參考,如果你是一位比較進階的跑者,你會去思考這些
鞋子所宣稱的科技設計可能會造成什麼影響,而不是它是什麼科技,
畢竟真正的跑者當看到鞋子時,會先去思考的是它對腳的運動會產生何種作用,
哪裡可能會產生問題,再來就是實測了,實測後便可以驗證自己的想法,
這些經驗我想只有在慢跑領域長時間耕耘的人才能獲得的,而不是
看著廣告文宣來選擇鞋子,這就好像你可以挑戰任何一家的鞋款,
但必須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囉
Vody wrote:
阿pentax兄我個...(恕刪)






因為停下了長跑 就長了肚子 當然也沒必要再說以前怎樣跑
現在是fun runner



不過也因為有長跑的經驗 所以對鞋子有一定的敏感及挑剔 試穿時 來回跑幾遍 就知道


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2
1. 前腳掌過硬
2. 前腳掌不平順
3. 鞋後跟有突兀 點點拖 些許不穩定的感覺
以上我感覺到的"缺點"
而所謂的缺點是比較而來 我的基準是ADIDAS CUBATO(旋律)
當然也一直試各家的鞋款
購買的鞋子 已經在家藏不住 塞到公司辦公桌下




而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2的緊實包覆是不錯的






有時間建議您可以多試穿adidas formotion籃球鞋(內側分離式鞋跟) 再思考您以下的想法是否有BUG

ForMotion分離式鞋跟→對穩定型而言,足弓內側有加硬,鞋後跟外側有分離式鞋跟,因為設計結構內硬外軟,而大多數跑者都是後腳跟外側先觸地再開始→內旋機制的發生,而這個Formotion分離式鞋跟會明顯使得腳掌觸地後的重心偏外側,這樣一來不就大幅減少內旋幅度了嗎?

ForMotion分離式鞋跟→對於避震型而言,因為鞋中底內外側都是相同的單一密度,而內旋不足的跑者其腳掌外側的觸地面積通常大於內側,Formotion分離式鞋跟此時則會增加腳掌觸地後的面積,因為內側無加硬設計,這反而使得內旋不足的跑者其觸地後的重心趨於水平,落地重心趨於水平幫助了內旋不足的腳掌較趨於正常角度的內旋幅度→這不就達到了內旋不足跑者最為需求的避震緩衝要求嗎?

ForMotion避震系統是一魚雙吃地

























阿pentax wrote:
VODY兄 您的看法........若從汽車懸吊 應可理解formotion
但汽車是4個輪子 且是引擎在帶動
(恕刪)


你真的非常厲害
鞋子功能上也可以扯到汽車懸吊
真是"殷敬" "殷敬"..
順便請問阿PEN嗓
我這雙鞋子是搭配"麥花臣"還是"雙A臂"或是"5連桿"


阿pentax wrote:
因為停下了長跑 就長...(恕刪)

adidas Cubato Plus→是一款輕量避震型路跑鞋款

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2→是一款厚底穩定型訓練鞋款

兩款的系列屬性都不同,不能放在一起比,重量就差很多,鞋中底厚度也差一截,鞋大底厚度也差一截,這種比較一點意義也沒有,如果照您這種標準,那所有各大廠牌的鞋款都無須在分門別類了,有些觀點我在這論壇上不知解釋過多少遍了,

籃球鞋與慢跑鞋的中底結構完全不同,連鞋外底也都不同,您要拿香蕉跟蘋果來比,怎麼比,太扯了,
(您不都已經說了籃球鞋的ForMotion是設計在內側鞋跟,那與慢跑鞋剛好在相反的方向,兩個條件不相同與不等同的設計,您居然要拿來比,答案當然很明顯一定不同,那您想您認為我的實際穿著感受可能會同於您嗎?有沒有BUG,也得兩個比較物的條件相同比才能成立吧!比較就是要有個共同的標準與基準,不然怎麼比都沒太大的意義)

看來您中了各大品牌的鞋科技與文宣之毒害佊深,要深思一個問題,您所要購買的是一雙能穿舒服的鞋,還是只是買一個廠商文宣所說的科技,廠商文宣所說的科技通常只能能拿來打打嘴炮,僅供參考。
Vody wrote:
adidas Cub...(恕刪)





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2
1. 前腳掌過硬
2. 前腳掌不平順
3. 鞋後跟有突兀 點點拖 些許不穩定的感覺

鞋的平順度很重要 就算是厚中底的鞋款也是有前腳掌平順的
從1980年代的鞋子到現在
最大的差別就是平順度
現在很多廠商都在做復刻 大家可以試下舊款與新款
而最近的新款平順度都較好

若要說厚底的鞋款 我的AIR MAX 270 前腳掌就較adidas Supernova Sequence 2平順
不過難道Vody又要說AIR MAX是CRAP嗎??
還是Vody要說AIR MAX 270前腳掌沒有搭載ADIPRENE+~?

提出CUBATO(旋律)(是旋律不是PLUS) 是我認為最平順的腳感
就算是較薄的中底 也是有鞋底不平順的
厚中底 也是要克服平順這個問題
NIKE舊款有搭載前氣墊的鞋款幾乎都會前腳掌不平順 但新款漸漸地彌平

FORMOTION這個設計能不能減少內翻 您以FORMOTION外側來解釋
藍球鞋也是會往前跑的 但藍球鞋是FORMOTION內側
若是合理的設計 應該是通用的
當穿上FORMOTION籃球鞋與FORMOTION慢跑鞋 A B TEST 您還會堅持您的想法嗎

所有的想法都是我試穿的感受
NIKE, ASICS, MIZUNO, ADIDAS等我都購入
開始是厚底
長跑後踏入較薄的中底

至於Vody稱勘履者等等之類的鞋科技中毒論壇,或是指我中了各大品牌的鞋科技與文宣之毒害佊深
Vody只是顯示了Vody的個性












中國人2131 wrote:
你真的非常厲害鞋子功...(恕刪)



您的鞋子 內側加硬 若您沒有內旋過度的問題 那就會覺得腳內側反應過硬 甚至感覺後跟的RESPONSE是硬的
以上的感覺 是 您若再穿平常的鞋款 比較後 才會發覺

GEL的搭載 已經是外漏式 吸震性好
不過跑步時 有"塌陷"的感覺 力量被GEL吸收
我覺得GEL太多或太大會有這樣的問題





至於汽車懸吊是廠商比喻的 並不是我獨創的
我的重點是要表達FORMOTION的位移會有拖的感覺
而鞋子後跟FORMOTION位移 就會讓腳步受後跟位移的影響所拖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