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假如你只為了那半馬完賽證明的話,那一次就夠了,
不用一直收集,那沒什麼意義,訓練的目的是讓身體越來越強壯,
你可以發現很多課表都是以時間為準距離為輔的,
如E配速1小時,或是M配速半小時,或是R 200 * 4, T 5間休1或1英里T間休1 min,
有沒有發現只有在Q day的有距離,那是因為配速高強度時,時間與距離才會相近,
然而在教練的眼中每中訓練都有其意義與目的,如T是增進乳酸門檻提高耐力,
這當然是要以時間為主,假如在高階選手跑1英里可能只有在後段三分之一才進入那心率門檻,
那訓練效果就不佳了,所以教練還是會以時間來衡量,再舉例如R配速是以訓練選手速度與跑姿敏捷性為主,
那重點就不是時間了,反倒在於訓練的質,
然而一般跑者大多以距離來衡量,殊不知身體是最誠實的,
這往往都會導致過度訓練導致受傷或是跑無謂的「垃圾里程」,
盡早擺脫距離迷思才對,每天身體狀況不盡然相同,
不見得每天都能跑完同樣的距離,但是隨著課表一天Q day訓練一天E day訓練,
要完成訓練時間是可以的,隨著身體變強跑力值增強下,那距離也會自然的增加,
時間X配速=距離,大部份跑者是距離/配速=時間,
很多人會問才跑那距離夠嗎?相信上述說的吧,科學化的訓練旨在先講求不受傷為前提,
身體是不斷加壓與休息再進化而變強的,至於有人會說我跑那麼慢有要訓練課表嗎?
很簡單的,每個人都可以有適合自己的課表,不用擔心無法達成,就連選手也不是百分百達成了,
有的達成率才70幾%,一樣都可以破PB了,重點在傾聽身體的聲音照表操課就對了,
每個人都能達成的。
Mr.Chiu wrote:
小弟我平常有在慢跑...(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