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g4 wrote:
...我想就是後抬腿的高度及收腿的速度,
抬得越高,收得就越快,...(恕刪)
我覺得 "後抬腿" 這個詞我會比較容易搞混.
基本上, 支撐腿在達到前傾最大角度 (失重) 之後, 不必再往後加大角度 (失重後, 腿硬要往後再抬沒有任何推進意義, 反而讓腿復位的行程增加, 增長腿擺動的時間, 使步頻減慢), 而是該開始往前(單)擺了.
我比較喜歡用 "提腳", 腿往前擺的同時 "輕快把腳朝屁股方向提起" (腳不要用力踏蹬推踢地面) 這些詞.
跑快時, 腳更提的高些, 單擺擺長更短, (自動的, 人不必出力的) 擺動速度更快.
macg4 wrote:
步頻的循環效率提高,但跟步幅我是覺得沒什麼關係,
步幅跟個人的身體條件比較有關係...(恕刪)
葡萄可樂 wrote:
我天天跑十公里,步頻始終固定在 180
(我全程聽節拍器跑,也不感覺麻煩,純粹習慣了)
暖身跑七八分速也是 180
輕鬆跑六七分速也是 180
正常跑五六分速也是 180...(恕刪)
考慮一下5分速/K 和 3分速/K, 如果 5分速/K 用 180步/分,
那步幅不變的話, 3分速/K 須要用 300步/分,
Usain Bolt 跑百米也 "只有" 256步/分.
而如果 5分速/K 用 180步/分, 代表每步長 1.11米,
那步頻不變的話, 2分速/K 須要每步長 2.78米,
Usain Bolt 跑百米 (1:36分速/K) 也 "只有" 2.44米/步.
不論如何搭配..
不要刻意用力使步幅加長,
不要刻意用力使步頻加快.
這些都只是正確加速後的結果.
一般來說最後結果是步幅調整的比率會比較高些.
逆轉騎士 wrote:
個人覺得跑姿再怎麼調整到最合適的狀態
想要跑得快
還是要取決於心肺能力跟腿部肌耐力
心肺能力尤其重要
有些天生心肺能力較差的人
步頻加快或步幅跨大後心率馬上提高
這時就算你的跑姿再怎樣正確也是撐不久
這是當然啦~
這話反過來說也是一樣的, 心肺能力, 肌力, 耐力, 爆發力, 協調性,... 再好的人,
如果某項運動技術不佳, 從事那項運動的成績也不會好.
另外天生心肺能力較差的人 (像我) 也不必太沮喪,
根據丹尼爾博士研究,
- 心肺能力可靠 "正確" 訓練增進 (其中 "正確" 我私下認為, 根據個人經驗, 也包括跑步技術正確);
- 最大攝氧率較差的人, 跑步成績不見得比最大攝氧率較大的人成績差.
葡萄可樂 wrote:
我天天跑十公里,步...(恕刪)
這是我之前跑步一直沒有得到的答案。
步頻維持一致(如180,175 185不等),但為何跑一段時間會有快有慢,或是想藉著練習增快自己的分速時,顯然步幅的改變是必然的。但是要加大步幅又會導致整個身體跑姿的改變。那不改變步幅改變步頻,但是步頻記得180為原則(少點,多點適合自己就好)但這樣下來,可能步頻的改變幅度要增加一二成(應該也不好)。
樓上有提到身體前傾,這在姿勢跑法中是重要的概念,但是在加快速度上好像與步頻應是同樣的效果,但是前傾讓重心往前跑起來應會更省力。
在概念上要跑快(藉著練習後)到底是步幅要變快,還是步頻變快? 或一起變快皆有???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