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月跑量算是比較少的(也是因為時間因素)!
從2012年10月開始持續練跑,至初馬前(2013年3月櫻花馬)月跑量約100~150,,完賽時間4:37(第26K就開始抽筋了)
第2馬為2013年11月八里馬,只有跑前二個月跑量超過200K,再往前幾個月大概只有100K多一點
,這段時間練習周間以10K快跑為主(約以4:30~4:50/km配速),假日則以比5分速略快一點跑20~25K(跑前2個月,約2周一次,結果完賽時間3:51~(在38K爆掉了)

第3馬為今年2月的台北渣打馬
賽前半年的月跑量為200~250,週間練習仍是10K快跑.偶而加上15~20K山路訓練(1個月請2次半天假加碼練習),假日LSD距離為20~25K,只有賽前2周跑過1次30K,我的練習方法比較單調,就是以預計完賽的速度進行長距離定速跑!
另外賽前半年間除參加過前面的八里馬外,還有2次半馬,4次約10K的比賽,其中10K最佳成績41:30,半馬1:31:42

結果完賽時間為3:22

所以如果跑量不多,則練習的強度要提高,但容易有受傷的風險!
LSD練的不夠遠,則30K以後會跑的很辛苦!
以上提供樓主參考
johanshiue wrote:破四是個門檻。目前看來:1.月跑量還是太少,至少200K起跳。2.LSD太少。我個人覺得20K還稱不上LSD.至少跑25公里到32公里吧!而且最好每月跑一次。這是我自已破四的做法!去年冬山河破四,目前PB342。
看來還是要想辦法多榨...(恕刪)
johanshiue wrote:
先謝謝各位提供的意見...(恕刪)
第二馬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3:30完賽(太高估自己的能力了

38K時因水份及能量補充不足,突然出現熱衰竭現象,此時完全跑不動(連走路都很困難),在最後的水站休息10多分鐘,休息期間兩腿還同時抽筋,差一點就要棄賽了

在水站吃了1根香蕉,喝了幾杯運動飲料,才稍微恢復~
另外建議樓主買條心率帶來跑,因為穩定的配速對體力的維持很重要,跑馬的時候會因為地形、風速、風向及周圍跑者的速度等影響而打亂配速,心率才是真正反應身體的能量輸出,藉由心率監偵可以避免比賽前段暴衝,將體力適度的分配於前後半馬!
此外提昇跑步效率(如調整跑姿、步頻等),對成績的提昇也有不錯的效果!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