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肌耐力訓練建議

小弟不是跑步好手,因為今年報名一些賽事,展開跑跑人生,
真正練跑從去年11月至今,如下為個人相關練習狀況及基本資
料。
2018.11月之前賽事經驗值0,慢跑經驗每月跑量沒超過100K。

賽事規劃約2~3個月,報一場路跑賽事,使自己有目標進行操練。

目前想突破的狀況,為山路馬42K全馬邁進(報名費已經繳了就要上了)。
現在練跑最高里程約22K。
近3個月測過,不管跑快或跑慢,18K以後幾乎體力用盡,明顯肌耐力不足。
現在練長跑有個現象,前面維持心率可以達150以上,一旦體力耗盡掉速
後,心率會維持在約140以下,不太會喘,但就是腳提不起來,就是力不從
心,結果一趟半馬練習,平均心率落在13X,GOOGLE文章都說這是撞牆,只
要降速心率降低後,等恢復就可以持續跑下去,好像跟我想像不一樣。

我該做什麼調整或加入什麼練習,讓我跑更遠呢?或肌耐力訓練建議?及跑長距離策略?
請大家給我建議,謝謝。

我很少練間歇,主要是會造成腳踝舊傷復發,跑一次讓我休好多天,我都配速跑或
漸速跑比較多。(配速跑10K 5:10~4:50,漸速跑10K 5:20->4:30,皆平均心率
約150左右)
平常會練棒式及深蹲而已。
也嘗試過平日週二~週五練10K,再來個週六、日連2日半馬。

至於訓練強度,心率大概就在E、M區占多數,T區在賽事前2週會比較著重,爆心率
可能要等賽事時,或跑山訓,才會出現。

以上以下,請各位鞭小力一點,港恩~~~

年齡35
身高179
體重72-69(目前約70)

跑量
2018.11 : 102K 練習10K為主,只跑1次15K。
2018.12 : 166K 練習10K~13K為主,跑4次15K以上(最長18K)。
2019.01 : 64K 腳踝受傷,休跑約3~4週,傷後最遠1次15K。
2019.02 : 126K 傷後適應,練習12K為主,遇到賽事,休跑仍占多數將腳傷調到最佳狀況。
2019.03 : 163K 練習10K為主。
2019.04 : 170K 跑週二、四、六,平常日7K~10K,假日15K~20K,一週3~4次練習。
2019.05 : 272K 週一休跑日,平常日7K~10K,每週假日15K~20K,一週5~6次練習。
2019.06 : 310K 週一休跑日,平常日7K~13K,每週假日15K~20K,一週5~6次練習。
2019.07 : 154K(07/22) 賽後調整,天氣太熱,規劃是1週休跑2次。

賽事:(皆非山路馬賽事)
2019.02.17 10K 00:53:15 (5:20km)
2019.02.24 半馬 01:51:43 (5:18km)
2019.03.24 10K 00:48:57 (4:54km)
2019.05.18 14.4K 01:11:10 (4:57km)
2019.07.07 半馬 01:46:20 (5:02km)
2019-07-22 15:45 發佈
我也不是什麼好手,只是基於在我有限的跑步生涯中,得過他人的引導,在此多說幾句,有些是主觀的看法,一切供參考。(坊間可以買到的書,不是已買就是讀過)
1、長跑很吃體重這一塊,請自行控制
2、馬拉松很吃訓練時間,成績要好看,里程很難少,市民跑者很不易透過重訓得到進步,最好的訓練就是跑。
3、課表是死的,方式是活的,我曾經很相信某跑步聖經的理念,但現實我沒做好半次完整的課表,一切都空談,所以課表最簡單就好。
如果是我,10-24km,強度自己抓。

teldeanmac85 wrote:
小弟不是跑步好手,...(恕刪)


因為不知道你平常跑到21km是用什麼樣的心率以及配速在跑,只是目前看起來,你比較缺的是類似30km左右的LSD
LSD的好處網路上很多了,我就不多說,但是以我的經驗來說LSD的最大好處就是讓自己在平時的訓練就習慣體力不支以及精神上隨時想放棄的感覺。
我的跑量也不算高,平均是200~300km/月(似當月的下雨狀況),但是我在二月跑完京都馬之後,就把30km的LSD列為我每個月必跑1~2次的訓練計劃,常常是星期假日一天跑15或21km,另一天跑30km。
因為我在京都馬前雖然有跑過2次30km,但是在實跑的時候還是在32km開始撞牆,不止身體累到不行,心裡也一直在想我沒事跑這麼晚來虐待自己做什麼,好好的去觀光,在旁邊出聲加油不就好,真的很考驗精神力。.
我的平日跑量跟你差不多,基本上就是10k~15k左右(視下班時間),但是假日會加強自己跑長時間的課表,我在4月的時候整整一個月無論什麼距離都跑E配速課表,5月變成平日跑M配速,假日跑E配速的21~30K,後來在5月底的時候發現自己的肌力和心肺功能都有大幅度的成長,建議你可以增加E配速的長時間課表,可能會覺得跑這麼慢真的可以嗎,不過E配速真的就是有這種很神奇的效果。
以你目前的訓練狀況,會比較建議你逐漸增加25~30km的e配速訓練時間,因為你的目標是山路馬,可以的話直接在有坡道的區域或是山路練習會更有效果,跑斜坡是真的很吃肌力和心肺的。

witszu wrote:
witszu



1、長跑很吃體重這一塊,請自行控制
了解,體重再輕一點會更好跑,我從90KG減到70KG,停了好久,最近才下探到69KG,我會加油的。

2、馬拉松很吃訓練時間,成績要好看,里程很難少,市民跑者很不易透過重訓得到進步,最好的訓練就是跑。
重訓還沒想過,你提到的跑量撐上去就對了。(筆記)

3、課表是死的,方式是活的,我曾經很相信某跑步聖經的理念,但現實我沒做好半次完整的課表,一切都空談,所以課表最簡單就好。
目前規劃是平日晨跑10K,狀況好強度開高一點,心率拉到150~160。(以平常上班不要累累的練跑)
假日一天想辦法跑20K以上,降速跑且心率要壓下來,維持在不超過140。(還沒試過)


hua_dog wrote:
因為不知道你平常跑到21km...(恕刪)


因為不知道你平常跑到21km是用什麼樣的心率以及配速在跑,只是目前看起來,你比較缺的是類似30km左右的LSD。
練跑對我來說,我算初階者,都還在嘗試及調整。
平常20K以上基本上是對我而言算輕鬆跑,以體感好再喘一點練習,前15K大概心率會在145~155左右
速度約5:30~5:10,大概每每到18K左右,幾乎掉速就是軟腳,心率會降到130~140以下速度大概就會
落在5:30~6:00,大概21K約1hr55~2hr05。


LSD的好處網路上很多了,我就不多說,但是以我的經驗來說LSD的最大好處就是讓自己在平時的訓練就習慣體力不支以及精神上隨時想放棄的感覺。
我的跑量也不算高,平均是200~300km/月(似當月的下雨狀況),但是我在二月跑完京都馬之後,就把30km的LSD列為我每個月必跑1~2次的訓練計劃,常常是星期假日一天跑15或21km,另一天跑30km。
因為我在京都馬前雖然有跑過2次30km,但是在實跑的時候還是在32km開始撞牆,不止身體累到不行,心裡也一直在想我沒事跑這麼晚來虐待自己做什麼,好好的去觀光,在旁邊出聲加油不就好,真的很考驗精神力。.


我的平日跑量跟你差不多,基本上就是10k~15k左右(視下班時間),但是假日會加強自己跑長時間的課表,我在4月的時候整整一個月無論什麼距離都跑E配速課表,5月變成平日跑M配速,假日跑E配速的21~30K,後來在5月底的時候發現自己的肌力和心肺功能都有大幅度的成長,建議你可以增加E配速的長時間課表,可能會覺得跑這麼慢真的可以嗎,不過E配速真的就是有這種很神奇的效果。
我參考RQ,E心率133~151,E配速5:48 ~ 5:09,感覺強度好像很高,一向我都參考心率跑不管配速。
所以你建議,我該E心率壓在150以內跑LSD嗎?


以你目前的訓練狀況,會比較建議你逐漸增加25~30km的e配速訓練時間,因為你的目標是山路馬,可以的話直接在有坡道的區域或是山路練習會更有效果,跑斜坡是真的很吃肌力和心肺的。
練跑過2次山路,力不從心,還要再調整。
teldeanmac85 wrote:
因為不知道你平常跑...(恕刪)


因為有提到心率配速的部份,表示你已經有可紀錄心率的裝置了,那就要先確認一件事,就是你的最大心率和安靜心率是用年齡推算的還是實際測出來的,以我自己而言,我的年紀是42歲,以推算的方式是220-42=178,但是我實測的最大心率是184,這其中6的差異在練習的時候還是會影響一些訓練課表的,尤其在中高強度的間歇和中距離的定速跑,當然跟比賽時的配速策略也有直接的關係,建議如果還沒實測先實測一下(不過這種天氣測心率很累人耶…)。

會建議你跑30km的E配速也是看到你有定期的在跑21km,所以理論上你不應該是18km時出現撞牆軟腳現像,因此有兩種可能,第一是你前10k的配速過快造成配速不穩定以及肌肉的過度消耗,第二是肌耐力以及身體長時間提供能量的方式並沒有建立,所以在肝醣耗盡的時候沒辦法繼續以脂肪當做能量的來源。
這兩種狀況就是得靠e配速來建立,而且是很難一兩個月就速成的能力。
肌耐力的部份可以搭配重訓,重訓除了可以強化跑步所需的核心肌肉外,還能延長燃脂的時間,強化基礎代謝,這樣瘦的速度會更快。

初期跑e配速的時候愈慢愈好,同時也能注意一下自己的跑姿,有沒有駝背、腳踏地的重心位置對不對、手輕握拳放的位置會不會太高,擺動有沒有超過身體中心、會不會不自覺聳肩、腳有沒有重踏、有沒有過度扭腰、屁股有沒有用力、自己是前腳掌落地還是中足,這些東西都可以在跑e配速的時候一一檢視,是很好修正自己跑姿的時候。
等到e配速跑順也習慣的時候,就可以用e配速接近m配速的心率跑30k,甚至在最後的2~3k小衝一下,加速排乳酸以及讓身體不要只習慣使用慢跑肌。
LSD有兩種,一種是E配速,一種是比賽配速,但是能用比賽配速跑LSD的人通常都是不會撞牆的那種,你可以先練E配速的LSD就好。
跑E配速時只看心率不要超過,心率能壓愈低愈好,因為跑慢時給肌肉的壓力和對心肺的成長會更有效,對我來說跑E配速累人的程度比跑M配速還累,常常跑過25K時都要提醒自己慢下來,這個時候很妙,跑快反而跑不酸也不喘。

也不一定要專跑山路,山路對新手而言比較難掌控,一不小心還很容易受傷,找個有斜坡的固定路線就可以,同時可以觀察自己在平地以及斜坡中以及上了斜坡的心率變化,對後來比賽節奏會很有幫助,因為跑久了,只要從呼吸的變化大概就知道目前自己的心率在什麼區間,比賽中就不用一直看錶,這也是要靠平常的訓練。
跑E配速基本上不能喘,而且建議全程都不用嘴呼吸,只用鼻子呼吸,同時讓身體習慣腹式呼吸法,會喘表示是有點負擔了,對我而言那就是在M配速快到乳酸值跑了。

我自己固定跑的路線是每K有7~9公尺左右的爬坡(在100M內爬昇),個人覺得對訓練很有幫助。
初期練E配速的25~30K LSD時可以帶一些鹽錠或是小羊羹之類的補及品,天氣熱的時候可以對1/3的運動飲料到水壺裡,有需要的時候就補充一下,練久了最後仍然建議以只補水不補充其他能量來源,以訓練身體有效使用能量。

我練LSD的心得大概就是這樣
樓主跑量已經是我的2倍以上,
我跑了10幾年,算很弱的,很少有超過100k的月跑量,
只跑過幾幾場全馬(4h30左右),合歡山馬44.5k也跑過4次(6h30~7h10之間),
所以我估計樓主是應該可以全馬完賽了。

自己跑跟活動當天眾人跑是會不一樣的,
自己跑容易倦態、失速、放棄,
眾人跑,有樂趣,容易激起強烈完賽的慾望。
壓力不用太大,沒必要一開始求速度,先求完賽再來求快,千萬不要受傷!
祝福樓主!

hua_dog wrote:
因為有提到心率配速的...(恕刪)


首先表達感謝撥空回文~

因為有提到心率配速的部份,表示你已經有可紀錄心率的裝置了,那就要先確認一件事,就是你的最大心率和安靜心率是用年齡推算的還是實際測出來的,以我自己而言,我的年紀是42歲,以推算的方式是220-42=178,但是我實測的最大心率是184,這其中6的差異在練習的時候還是會影響一些訓練課表的,尤其在中高強度的間歇和中距離的定速跑,當然跟比賽時的配速策略也有直接的關係,建議如果還沒實測先實測一下(不過這種天氣測心率很累人耶…)。
我沒刻意測過我最大心率到多少,原因是有舊腳傷,而且這半年間跑了幾次間歇,每跑一次腳踝就受不了,要連休好幾天進行熱敷,最大心率我只能從GARMIN錶上平常練跑紀錄來看,最高達183,但不知準不準,我就當成參考基準點了。

會建議你跑30km的E配速也是看到你有定期的在跑21km,所以理論上你不應該是18km時出現撞牆軟腳現像,因此有兩種可能,第一是你前10k的配速過快造成配速不穩定以及肌肉的過度消耗,第二是肌耐力以及身體長時間提供能量的方式並沒有建立,所以在肝醣耗盡的時候沒辦法繼續以脂肪當做能量的來源。
沒錯,我也認為前面配速太快,這2天看了TOMO的影片,說明乳酸堆積太快,身體無法代謝,所以要跑慢讓身體有效代謝乳酸,增加有氧。

這兩種狀況就是得靠e配速來建立,而且是很難一兩個月就速成的能力。
肌耐力的部份可以搭配重訓,重訓除了可以強化跑步所需的核心肌肉外,還能延長燃脂的時間,強化基礎代謝,這樣瘦的速度會更快。
初期跑e配速的時候愈慢愈好,同時也能注意一下自己的跑姿,有沒有駝背、腳踏地的重心位置對不對、手輕握拳放的位置會不會太高,擺動有沒有超過身體中心、會不會不自覺聳肩、腳有沒有重踏、有沒有過度扭腰、屁股有沒有用力、自己是前腳掌落地還是中足,這些東西都可以在跑e配速的時候一一檢視,是很好修正自己跑姿的時候。
等到e配速跑順也習慣的時候,就可以用e配速接近m配速的心率跑30k,甚至在最後的2~3k小衝一下,加速排乳酸以及讓身體不要只習慣使用慢跑肌。
LSD有兩種,一種是E配速,一種是比賽配速,但是能用比賽配速跑LSD的人通常都是不會撞牆的那種,你可以先練E配速的LSD就好。
跑E配速時只看心率不要超過,心率能壓愈低愈好,因為跑慢時給肌肉的壓力和對心肺的成長會更有效,對我來說跑E配速累人的程度比跑M配速還累,常常跑過25K時都要提醒自己慢下來,這個時候很妙,跑快反而跑不酸也不喘。
昨天週日,我嘗試一下用低一點心率及配速人生第一次跑完了27K,平均配速約6:00,平均心率135,因為膝蓋有點狀況,挑戰30K失敗,看起來沒有撞牆,感覺可以繼續跑。

也不一定要專跑山路,山路對新手而言比較難掌控,一不小心還很容易受傷,找個有斜坡的固定路線就可以,同時可以觀察自己在平地以及斜坡中以及上了斜坡的心率變化,對後來比賽節奏會很有幫助,因為跑久了,只要從呼吸的變化大概就知道目前自己的心率在什麼區間,比賽中就不用一直看錶,這也是要靠平常的訓練。
跑E配速基本上不能喘,而且建議全程都不用嘴呼吸,只用鼻子呼吸,同時讓身體習慣腹式呼吸法,會喘表示是有點負擔了,對我而言那就是在M配速快到乳酸值跑了。
我自己固定跑的路線是每K有7~9公尺左右的爬坡(在100M內爬昇),個人覺得對訓練很有幫助。
初期練E配速的25~30K LSD時可以帶一些鹽錠或是小羊羹之類的補及品,天氣熱的時候可以對1/3的運動飲料到水壺裡,有需要的時候就補充一下,練久了最後仍然建議以只補水不補充其他能量來源,以訓練身體有效使用能量。
了解。

mech wrote:
樓主跑量已經是我的2...(恕刪)


其實我很佩服可以跑完全馬或超馬的選手(包含你),我光練習就覺得摸不到了,我記住了求完賽,再來求快。

謝謝你的建議。

如果肌耐力的目標是跑完全馬或是穩穩跑完半馬
那樓主成績還有跑量跟我一年前差不多
我很少跑LSD,比較多訓練是上下坡
大多一次訓練就是10-15公里,月跑150-200的量而已

那時候10公里47分鐘,半馬差不多101分鐘(但可以不停,維持配速)。
同時期全馬的成績是3小時54分左右
後半段約35公里後明顯沒力氣,但沒抽筋
可以參考一下

LSD如果有排進課表建議可以多少跑一下,增加信心或是讓心裡有個底。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