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整理出來的慢跑鞋款,主要是各家運動品牌在市場上日後可能主打和每年固定會推出的鞋款,因個人
偏好輕量、簡約化設計,所以款式上都偏這方向,相信也是各家運動品牌的未來走向,以下鞋款台灣大部
分都會發售.
ADIDAS---Adidas Adipure系列

Adidas Adipure Adapt

Adidas Adipure Gazelle

Adidas Adipure Motion
分為三種不同厚度的鞋底,越薄越接近,也越能體驗赤足的感覺,帶有nike free系列的味道(3.0、5.0、7.0嗎?),美國目前已發售.(以上三款在美國官方網站歸類於Running系列)

Adidas Adizero Ace 4
在日本卻稱為Adizero CS 8,不知是否是因為發行的國家不同在名稱上有所改變,在國內是熱門的路跑及馬拉松訓練鞋款.

Adidas Adizero Aegis 3
和上一代比起來沒有太多變化,倒是越改越簡約,鞋面以熱融接合,後跟有Formotion(避震),是屬於輕量支撐避震鞋款.

Adidas Supernova Glide 5
定位:中度避震鞋款,試穿Snova Glide 4的時感覺腳踝部分設計得很低,鞋帶孔又改為5孔,穿起來不帶腳,包覆性也不足,沒想到還是延續上一代...昏倒,唯一優點是保有前一代輕量化的設計.
BROOKS---Brooks Pure系列

Brooks PureDrift

Brooks PureFlow 2

Brooks PureConnect 2
設計簡約、新穎的風格,加上近年赤足風氣興盛,因此Pure系列在市場上反應很好,運動場上曝光率蠻高
的,目前發展的也越來越多元,有慢跑和越野等款式.
ASICS

Asics Kayano 19
定位:支撐避震型鞋款,一直是歐美跑者喜愛的款式(體重較重,高大),但對於體重較輕的亞洲跑者來說
稍嫌過重,台灣賣並不好,從18代開始亞瑟士做了一些設計上的改變,減輕重量、同時鞋面設計的也更精
簡,新一代的避震膠(gel)前後腳掌顏色不同,在視覺上有新的感受.

Asics GT-2000
定位:支撐避震型鞋款,之前ASCIS所推出GT-2100系列以來在全球有非常多的支持者,目前已推出
到GT-2170,據國外網站指出即將在今年即將要發售的GT-2000會代替GT-2100系列,不管如何,延
續舒適和耐用性才是最重要的.

Asics G-T3D.1
定位:重度避震型鞋款,設計元素以三角形為主,全腳掌的亞瑟膠(gel)可媲美Nike Max 360,整體流行時尚感較重,適合休閒慢跑使用.
NIKE

Nike Lunareclipse 3 +
定位:支撐避震型鞋款,鞋面佈有外露Flywire(動態飛線)和EM(機能網布)所組成,看起來很有科技感,不過令人失望的是,一樣沿用前兩代的Lunarlon鞋底(該換新的了吧!).

Nike Lunar One +
鞋面由Flyknit新技術所構成(全編織的鞋面),將Flywire也混紡入鞋面中,鞋底則使用lunarlon,目前網路圖片配色相當多.
MIZUNO

Mizuno Wave Rider 16
定位:避震型鞋款,以往美津濃自家鞋面都很複雜,這次突破以往風格,沒有雜亂的設計,以大透氣孔網布搭配側面放射狀圖形,感覺十分清爽.

Mizuno Wave Evo Cursoris
各品牌都有設計所謂minimal(極簡化)的鞋型,而美津濃目前可說是最晚的推出,有趣的是,美津濃一向將wave波浪片擺在後腳掌做避震的技術,在這款上做了新設計,改置為前腳掌也變得更薄,不知道穿起來如何?讓我感到非常好奇(期待中).
PUMA

Puma Faas 900
定位:避震支撐型鞋款,去年Faas系列很受歡迎,輕量化的設計,加上BioRide技術中底,弧形鞋底有助於跑步時省力,外型易搭配可從事其他休閒活動,價格也很親民,那時候推250、300、500的時候,我就猜會不會出到1000,照這樣子看來很有可能(笑 ~).
NEW BALANCE

New Balance 890 V3
定位:避震型鞋款,第三代延續前兩代的風格,個人感覺變化不大,鞋面以熱融技術和分片做接合,採用REVlite輕量中底,在運動場NB的可見度算蠻高的,但890卻沒看過幾個人穿,也許是定價過高加上折
扣不多的原因..
以上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