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NX300 老鏡轉接試拍 Part IV~ 木柵動物園隨拍~

今天參加公司在木柵動物園舉辦的活動,雖然下雨但想想還可以在蝴蝶館拍拍蝴蝶且不會被雨淋,所以只帶了NX 30mm這顆餅乾鏡頭與一顆微距鏡頭(Leica R 60mm/f2.8 Macro),所幸到場後雨停了約2-3小時,也讓我有機會稍微拍拍照~ ^_^

來說說今天拍照用的鏡頭吧~ Leica的鏡頭群最出名的接環有M與R兩種(當然還有L39、M4/3之類的),M接環的鏡頭是旁軸系統(也有人稱為雙眼),而R接環則是與P家相同的單反系統(也有人稱為單眼)~

基本上M、R鏡是無法直接轉給P家使用的(R鏡的法蘭距雖然夠,但應該沒有人願意大量製作轉接環吧~),所以小弟手上這顆鏡頭是R鏡改成M42接環來使用的,所以在P家機身上也可以使用,之所以會入手這顆來改鏡是因為機緣巧合找到一顆外觀糟糕但鏡片完好的鏡頭,所以才殺得下去啊(不過也不便宜就是了)~~~呵呵~~^_^

這顆鏡頭既然是Leica生產的,質素表現幾乎是不用懷疑囉~ 不過可惜的是這顆微距鏡頭只能提供1:2的放大率,比同期的Carl Zeiss S-Planar 60mm f/2.8 Macro(可達1:1放大率)感覺少了點什麼啊~ 不過Zeiss這顆是天價碰不起啊~ orz
此外,Leica R 60mm/f2.8 Macro查詢資料顯示有好幾個版本(不過鏡片設計結構應該都相同),而小弟手上這顆依據資料顯示應該是1982年出廠的(參考網址:http://www.l-camera-forum.com/leica-wiki.en/index.php/60mm_f/2.8_Macro-Elmarit-R),絕對是一顆老鏡啊~ 呵呵~

Leitz(Leica) Macro-Elmarit-R 60mm/f2.8
鏡頭照片
1. 早期Macro鏡頭的設計幾乎前鏡組都會"陷得很深"~~

2.

3. 這顆鏡頭僅能達到1:2放大率,在使用微距對焦時鏡筒會向外延伸~~



實拍照片
4.無尾熊~ 不理人~~ orz

5. 有人鼓掌就會開始表演的白手長臂猿~~

6. 一群很有戲的猴仔~~ 呵呵~

7.

8.

9.

10.

11.

12.

13.

14. 猜猜我在哪啊~~ 偽裝得很好的蟲仔~ 呵呵~

15.

16.誰說打鳥一定要長鏡頭呢~ 這麼大隻總打得到了吧~ XDD

17. 來動物園的好處,就是有些不怕人的鳥類,讓中焦段的鏡頭也有機會拍得到鳥啊~~~ ^_^

18.

19. 你在看我嗎~~

20. 試一下大光圈虛化的效果~~

21. 試一下大光圈虛化的效果 Part 2~~

22.最後來一張用NX30mm拍的照片當結尾囉~~^_^

2013-12-14 23:42 發佈
感謝前輩的認真分享
看的我都想買個老鏡來試試了

用戶名: wrote:
感謝前輩的認真分享看...(恕刪)


感謝賞圖~~ ^_^

NX系列接老鏡滿方便的,大部分的接環也滿容易購買,且價格並沒有比NEX系列的高~ ^_^

不過可惜的是無法轉接Leica M接環與電影鏡頭很多的C接環啊~~~
hi_ben wrote:
今天參加公司在木柵動...(恕刪)

SP 60/2.8作1:1其實是沒有太大效益,因為不只是整個體積重量會大幅上升,這個部份多出來的高倍率使用機會還是不多。

個人有另外一顆compact版是做到0.5X,內部鏡片與光學都是一樣,1:1是做到570g,1:2是作到270g。



拿ZF 100/2.0做比較,可以發現作1:1版本幾乎是和ZF MP100/2.0一樣大。

diffusionless wrote:
SP 60/2.8作...(恕刪)


以實用性來說60mm的焦段要用到1:1放大率大概只有在室內拍靜止物才有可能吧,在生態上幾乎不實用~
不過Contax那顆可以做到1:1放大率也算是技術上的宣示吧~ 因為那個時代能達1:1的微距鏡頭還真的不多,大多是達1:2放大率囉~ 可能是成本的考量吧~~ ^_^
hi_ben wrote:
以實用性來說60mm...(恕刪)

沒有什麼技術性!
因為光學是需要妥協,不可能任何位置都是很好,所以大部分是在於優化條件設定。
像LEICA通常單鏡頭只會做到0.5X也是如此,後面ZEISS推出 MP鏡頭也都是做0.5X。



另外對於微距鏡,因為它是實際上是整個鏡組靠著內部螺紋往前移動,其實就像直接拿接寫環一樣。

也就是例如60/2.8 C裝上30mm接寫環,就是0.5X,再裝上30mm就達到1:1。
像LEICA MACRO-ADAPTER-R就是專門給R 60/2.8使用達到1:1的接寫環,他得厚度就是30mm。



MP60/2.8
轉一圈就大概是1:2再大一點

要到1:1要再轉快一圈



也就是大部分重量與體積是來自對焦。


慢慢您就可以理解這樣實用上,可能買0.5X+接寫環會比較有利。
diffusionless wrote:
沒有什麼技術性!因為...(恕刪)


這樣說好了~ 為了要讓鏡頭從1:2拉到1:1放大率,雖然只要延伸鏡筒的長度就有可能辦到,但鏡頭本身會面臨失光(光圈值變小)、色散修正等等問題,所以小弟猜測有些鏡頭在成本考量下,放大率才只會做到1:2或1:4~ 不然每顆鏡頭都把鏡筒拉出去不就解決了嗎...呵呵~~

您提到的作法讓小弟想到,以碰過的"偽"微距鏡來說,比較有名的就是當年Sigma YS接環的幾顆帶有Macro的鏡頭,這些鏡頭多設計了一個功能,就是當想使用微距的時候,可以將鏡頭身長(後鏡組會往後移動)來達到微距的效果,但老實說這樣的做法卻沒有實際去修正色散的問題,導致微距的效果不佳(不過在當年應該是滿有意義的設計)~~

對了,接寫環對小弟而言真的不好用(哈克大的那種小弟沒用過),因為裝上後鏡頭只剩下微距功能,真的超不方便的啊~
當然也可以裝加倍鏡之類的讓放大率提高,不過因為這類加倍鏡多了鏡片組,除非是特別設計過的不然多少都會降低畫質囉~~

Ps.小弟手上沒您提到的這些鏡頭,所以也不是很了解這些鏡頭設計是否已經超越小弟的認知範圍囉~~ ^^

hi_ben wrote:
這樣說好了~ 為了要...(恕刪)

這樣變成倒因為果。

這顆本來就是全鏡組對焦,本身光學設計就是已經針對近距離像差設計,所以不管用怎樣方法達到,其實是不會改變什麼。
也就是失光部分不會因為它是使用對焦環而改變,因為這個問題是來自像距,不管哪個系統都會失光,只是有沒有顯示出來而已,像NIKON都會顯示近距光圈和遠距光圈的變化。


每一顆鏡頭要達到1:1,都是利用放大倍率=像/物=~像距/物距,都可以利用接寫環達到1:1。
但是並不能確保在1:1影像品質。








重點不是在於接寫環,而是鏡片光學設計有無考量微距像差,本身是不是全鏡組對焦。
對於有考量微距像差的全鏡組對焦鏡頭來說,使用接環和對焦環達到1:1,都不會影響原本光學設計。

對於本身無考量微距離的鏡頭來說,即使接寫環本身無光學鏡頭,但是也無法改變鏡組在這樣距離下嚴重像差問題。





至於加倍鏡是好還是壞,是要看鏡頭設計,可以參考LEICA 60/2.8 100/2.8+接寫環與增距鏡 在拍攝1:1差異

另外可以參考在1:1照片翻拍狀況。
微距鏡比較














diffusionless wrote:
這樣變成倒因為果。這...(恕刪)


所以您提到的部分,跟小弟提到的部分並不衝突啊...^_^

這顆鏡頭與您提到的鏡頭設計上是全鏡組對焦,但其他鏡頭並不盡然如此,尤其是1960-1980這些年代的鏡頭啊~~~ 小弟所提到的所謂"技術問題"都是指這些年代的鏡頭啊...呵呵~~

感謝您提供這麼多資訊給小弟與其他同好參考囉~~ ^_^
hi_ben wrote:
這顆鏡頭既然是Leica生產的,質素表現幾乎是不用懷疑囉~ 不過可惜的是這顆微距鏡頭只能提供1:2的放大率,比同期的Carl Zeiss S-Planar 60mm f/2.8 Macro(可達1:1放大率)感覺少了點什麼啊~


查看了最近剛入手的elmarit macro 60mm鏡胴上顯示的放大率可達1:1吔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