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最好的時光 - Samsung NX200(02.17最終更新!!)

文章總索引:

一、快問快答 部落格連結01連結
二、外觀介紹 部落格連結01連結
三、基本操作:選單、iFn、Fn 部落格連結01連結
四、Proloque:實際拍攝第一部分 部落格連結01連結
五、ISO觀感 部落格連結01連結
六、16mm的二三事 部落格連結01連結
七、16mm實拍:情人的眼光 部落格連結01連結
八、關於解像力:20MP的魅力 部落格連結01連結
九、與G3/GXR的ISO比較 部落格連結01連結
十、NX200的色彩與自動白平衡:精靈的畫筆 部落格連結01連結
十一、Maigic Moment:濾鏡&相框 部落格連結01連結
十二、NX200的二三事 部落格連結01連結
十三、Need for Speed:關於NX200的連拍與對焦速度 部落格連結01連結
十四、如戲:錄影模式 部落格連結01連結
十五、酒神,巴克斯:實際拍攝 部落格連結01連結
十六、Epiloque:實際拍攝第二部分 部落格連結01連結

一、快問快答





NX200有什麼改變呢?

大致上我覺得蠻明顯的特徵大概是20MP的像素,以ILDC的部分來講,目前高像素可以帶來的優點就是解像力可以衝比較高,縮圖過後還是可以感覺到那種細節多一些的感覺。不過這也是要鏡頭配合。

另外,錄影部分也有改變,不僅有了1080p full HD的格式,在P/S/A/M全模式下都可以錄影(以前錄影只能調整曝光補償而已)

速度上,包含連拍跟對焦速度都很讓人喜歡。




噢,這麼說來,NX200對焦速度很快囉?


官方給的數據是100ms(註:1ms等於1/1000秒,所以這數據等於0.1秒),用起來跟對焦速度也有標註的G3相去不遠,之後的文章會有對焦錄影的影片。

蠻讓我意外的是選單的流暢度也改變了,以前會稍微有頓頓的感覺,這次很不錯。




NX200的外型上,有人說跟NEX很像,又是韓國抄襲的作法,你怎麼看這件事情?


NEX開始,之後無反光鏡類型的相機利用削減接環附近的空間當做減少機身厚度的作法現在其實相當普遍,Panasonic GF3、Olympus E-PL3/E-PM1都是類似的設計。

說抄襲倒是稍微嚴重一點就是了。不過3C產業看來就是這樣,好設計大家都想用也都會用,怎麼調整出自己的風格那就各憑本事。




說到外型,操作的時候有什麼印象?


外型上我沒有太大的意見。基本上NEX5、NX200、E-PL3都是我喜歡的外型。

不過NX200外型的質感不錯,這種微涼的天氣,摸到機身前緣都是冰冰的金屬感覺,而且快門也很輕,這兩點徹底打中我對相機的要求。

我其實對於有些相機沒有反光鏡,可是快門簾做動的聲音還是超大聲,震盪很大蠻在意的。




最近Samsung也相繼推出了一些鏡頭,像是60mm微距、16mm、85mm大光圈人像鏡頭,你對這些鏡頭有什麼看法?


很完整的鏡頭群,而且出的夠快。應該說一個新興的鏡頭如果能夠儘快的把鏡頭出齊全,這樣一方面可以吸引新使用者、另一方面也能鞏固舊有使用者。

我這次有機會試到的大概就是16mm,跟18-55mm、50-200mm,對一般人跟我都是泛用性高而且尋常可得的鏡頭。




人家都說Samsung不是光學廠,那你對用過的幾顆鏡頭有什麼想法?


老實說,用過幾顆鏡頭都覺得還不錯,我蠻喜歡16mm的。

基本上畫素高,對於鏡頭上面也會相對要求高一點,不然一放大缺點也跟著放大(當然優點也是),所以鏡頭好壞也會更加明顯。

16mm相當ok,很銳利,顏色表現也不賴。廣角鏡頭令人關注的邊緣與變形表現也很好,是我會喜歡的鏡頭。




想到16mm,不禁想到另外一顆也同樣焦段的NEX 16mm,你會拿來比嗎?


基本上不會,NEX-5n缺貨一直等不到,阿不然我也想比一下。

不過我想法是這樣,這兩顆鏡頭價位上本來就不一樣,但我覺得兩顆鏡頭都很能符合它本身的身價。(NX 16mm:11900、NEX 16mm:7880)

兩顆要對打,除了焦段一樣以外,訴求定位上也不一樣,所以我沒特別想去比較。




NX200實際使用上有沒有什麼改變呢?


其實有,這次顏色有變淡。

但因為我現在口味比較清淡,所以我在機身內微調色彩幅度倒是挺大的。

平常口味清淡話大概會採用標準或者清涼這類比較淡的色彩模式,但需要顏色濃烈些就必須從Vivid在加強,我通常飽和還會加上一兩格。

另外,我看過韓國那邊的測試報告,有發現NX200的色準度蠻高的。

我覺得測光也偏亮(大概多了0.3-0.7ev),害我常常得注意,大致上都會按照想法稍微調低一點EV。




那麼,NX200有什麼你喜歡的特點?


我這輩子第一次用畫素這麼高的相機:) 所以我覺得高畫素帶來的解像力提昇很讓我驚訝。

i-Function也多了自定義的功能、操作上也更加流暢,甚至對焦速度也跟上、鏡頭系統也很完整。

AMOLED這次看起來好像也沒以前鮮豔,還原度有好些。

老實說,除了它是韓國廠牌外,其他我都覺得不下日系廠牌的ILDC,有些特點像是電子性能我覺得其實也是在很領先的地步。




有比較不能接受的特性嗎?


當然也是有。

從NX10開始用到NX200,其實我都有發現即使NX採用APSC的感光元件,在高ISO上面沒有特別明顯的突出。不是說NX差,只是覺得理應要更好。

我在NX200覺得低ISO的質感跟細節都非常好,高ISO到1600都還很不錯,但3200開始抹除的痕跡就很大,細節處理上稍嫌不盡人意。我是希望能有一個把高雜訊抑制幅度稍微低一點的選項。

NX200的寫入速度不快,20MP寫入的時候大概機器有一兩秒會停住(檔案不算太大跟E-P3差不多,6.5MB-8.5MB),拍完想快速改變調整參數有點困擾。

電力上,因為電池縮小,容量也小了1/3,所以拍攝張數大概也從四百張掉到三百張。




整體看來你是蠻喜歡NX200的囉?


不瞞你說,對NX200其實有越用越喜歡的傾向。

說起來慚愧,我開始用Samsung的相機想法有點反骨:「用看看嘛,大家都說很差,那來看看是能達到什麼境界?」雖然是關注,但動機是不良的;p

從EX1開始,來到NX10、NX100、NX11,然後現在是NX200,這幾台相機多少我都還是有點眾人在討論區攻擊的陰影。一路從最初的NX10用來,雖然不像GRD跟E-P系列投注無比的情感,但總是能感受到細微的變化。

也因為這些小小的變化,才能夠理解NX200到底哪裡不同,也因此在這幾週的想法由「不過是正常產品的更新」轉變為「疑,拍起來越用越喜歡哩」。

過往一些比較鮮豔的顏色如紅色跟黃色都有點塑膠感,這一代的NX200完全不會,這是我最喜歡的部分,色彩很中性,有些人說這種色澤不夠濃豔,但我喜歡這種色彩是因為可以讓我多看幾眼。

缺點不是沒有,像電力、寫入速度,但看在光學素質跟整體照片顏色的質感,可以稍微原諒這些小遺憾。




這類型的相機越來越多了,名詞也不同,至今你還是用ILDC來稱呼,你還是這麼堅持嗎?


我知道多數的人都喜歡用EVIL來稱呼這類相機,方便記憶也很俏皮,不過我拘謹一點,定義上的事情沒辦法那麼輕易轉換(裡面那個EV是就是Electronic Viewfinder,也沒有每台都有)

我最近發現NX200的照片exif藏一件事情,就是它們改用CSC來稱呼這類相機(Compact System Camera,CSC不是中鋼阿XD),Panasonic也這麼介紹它們的GX1,所以我或許會考慮改用這個名詞。

中文代稱的部份我還在想,「輕單眼」是很俏皮可愛的名詞,也很容易記,我也會考慮試試看。




重新看一次你以前對NX系統的評論,現在有什麼想法?


台灣在相機(應該說單眼)這個市場比起其他3C產品更異常的排韓。我加入了Facebook上面一個關於NX200的社團,我發現香港的朋友好像比我們更能接受不同的相機:)

老實說我跟ADI前輩的想法有點類似,其實我們都是無心之間接觸到NX系統,不過都有一些理由驅動我們繼續關注這個系統。像ADI前輩是因為NX拍的綠色很跳,很適合在山野拍微距。

我的話大概是很想看看這個系統會發展到什麼程度,當然也是有跟喜愛的M43或者用過的NEX系統比較的心態。

我自己是抱持著:如果用偏見的心態去看相機的話,我同時也看不到M43到底哪裡遲滯不前,所以我也有機會就盡量多用用看所有廠商的產品。

NX現在我給的評論還是差不多,電子性能的部分因為三星是電子大廠,不用擔心太多;建構起的鏡頭群也很實用,畫質也夠水準。

著實在考慮眾多廠牌之餘,也可以給稍微多一些目光關注。




文章的大標題取為「最好的時光」,有什麼特別的含意嗎?


一開始的發想只是覺得這台相機應該很能捕捉一些平時美好的浮光掠影,是很能展現生活最好的時光的相機。

後來漸漸使用後,也越來越覺得切題,很符合NX200是一個成熟的新作品,可說是目前NX系統中表現最好的機器。這樣一來,我開始期待NX20了。

不管如何,文章要開始連載了!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2012-01-11 11:45 發佈
二、intro

一般在用ILDC這類型的機器的時候,我大致上有兩種走向,一個是全部都用定焦的組合,另一個走向是盡量使用內附的KIT鏡頭系列。前者的原因是定焦的鏡頭一般說來都比變焦鏡頭輕薄短小,也能維持不錯的成像品質;後者的話主要是考慮到取得的難易度,這種用法會比較接近一般人的用法。

我這次用了兩顆Kit鏡頭:18-55跟50-200,另外加上一顆最近新出的16mm,倒不是沒有考慮過30mm這顆鏡頭,而是相對來說我比較喜歡用廣角端。


那來開始說說NX200吧!

各家的數位相機產品命名的方式多半有固定的規則,比方說比較高階的機種通常號碼位數會比較少,MX200是百位數的命名,相對NX11/NX10來講訴求的族群就比較生活化一些。

只是如果你以為百位數的機身就是閹割過的結果的話那就錯了,NX200比起上一個世代的NX10/NX11一樣擁有很多的進步。

外型上,跟NX100有些類似,但這回稍微陽剛了一些,多了些稜角。



機身右上角的NX200字樣。

撇開增進的速度,機身的材質也跟NX100不同了,外表是採用金屬材質(NX100是塑膠材質),最近的天氣都是微涼的天氣,摸上去的感覺冰冰涼涼的,組裝的感覺也還不賴。



我一直覺得Samsung系列相機用的蒙皮很特殊,可以感覺出來應該是合成皮革,厚薄度比起一般的相機都來的薄一點。廠牌的字樣乍看之下在這位置是很突兀,但實際上拿在手上,商標會剛好在手底下被遮住。我蠻喜歡這個位置,低調很多。



除了蒙皮外,握把的內側也多了一些顆粒,在曲線光滑的握把來說,指腹可以剛剛好碰到這些顆粒,不管是實際的止滑效果或者心理上的握持住的感覺都不錯。



NX200其中一個優點我覺得是比起一般ILDC稍微高一點的像素,有2000萬像素,感光元件也採用APS-C的規格。關於像素帶來的幾個特點,後續的文章會慢慢提到。



握把上面一點點的對焦輔助燈,是綠色的。室內的昏暗環境下,對焦的速度跟準確度我覺得都比先前NX100好一些,也同樣在後面的文章會錄影給大家參考。

這張圖你其實也可以看到,NX200機身的稜角非常明顯,倒不致於會到割傷人或者不舒服的地步,收邊的處理很不錯。相對用過的NX100來說,我喜歡這台機身的金屬質感,還有曲線跟直線交錯的設計。



NX200這回也採用跟NEX、GF3、E-PL3/E-PM1相同的設計,接環周邊削掉。

在視覺上機身的厚度會相當薄,但鏡頭的話會稍微感覺變大一些,大部分採用這個設計的機身,都有一個類似的特徵:就是切齊接環開口的部份,大多是握把最突出的地方。

這或許多少是為了維持握持的平衡性,剛好削除的部分可以放進手指,不只是單純的體積減少而已。



我剛剛有提到NX200雖然是百位數的機身,但不代表這就是妥協的結果。這個部分可以說明我的評語:NX200擁有兩個轉輪。

通常定位越稍微高階的機器,可自定義的部分像是滾輪數目、自定按鈕的部份都會比較多,不過NX系列剛好相反,NX100跟NX200都擁有兩個轉輪(一個在機身後方)如果搭配iFN功能的話,也可說擁有第三個滾輪。

我們或許可以把這件事情看成,NX100/NX200雖然以輕便攜帶的一般大眾為主,但仍盡可能保留後續體驗攝影操作樂趣的系列。



NX200並沒有獨立的電源鈕,而是藉由快門鈕的旁邊設置一個開關來開關機,這個設計還蠻方便的,食指放上去準備拍照的時候順手就可以打開相機。

功能轉盤的部份除了常見的PASM模式以外,也有場景模式,另外也獨立了Magic模式、SMART模式跟全景模式,說起來這些功能也的確是在Samsung DC出現過的東西,也可看出來這的確是一台跟大眾使用相機習慣靠攏的相機。



NX200這回也有了Full HD的錄影,影片格式是MP4,可以看到熱靴左右是影片的收音孔。熱靴的接點跟過去常見的不太一樣,除了是給閃光燈TTL訊號的接點外,也同時有供電的接點,這也是這個熱靴稍微跟其他不同的地方。

噢,對了,這熱靴會這樣設計的原因是因為NX200沒有內建閃燈,所以NX200有一個外接的小閃燈,小閃燈的部份在這篇文章的最後面說明。



NX200的背面一覽。



NX200按照慣例一樣使用了AMOLED,這個螢幕的特徵是在強光下顯示的狀況好一些,但當你在室內觀看照片的時候會覺得照片比較鮮豔一點點。

比較可惜的是NX200沒有把觸碰功能放進去,如果有的話也可以多增加一些操作的便利性。



背部的按鈕大概是這麼排列,剛剛說到的第二個轉輪就是方向鈕周邊那一圈。後面的機身外殼上都帶有些許的花紋,這也讓握持的感覺減少了滑手的感覺。

按鈕的配置我覺得很適當,等一下會有實際操作的示意圖。



不過有點讓我意外的是機身是中國制,後來看了一下鏡頭則是韓國制。



這次NX200的電池跟過去的不同,是BP1030,跟之前的BP1310少了約1/4的容量。這個改變也反應在實際續航力上,CIPA指數從400張左右降為300張。

我自己實際使用的結果,如果只是單純拍照的話,以我一般旅行一天拍攝張數落在250-400之間的情況,一顆電池由早拍到晚應當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只要加上錄影跟高速連拍的話,那麼電力就會下降的比較快。

所以如果有連拍跟錄影需求比較重的人,在使用這台相機的時候,或許也要考慮多購買一顆電池。



NX200搭配16mm定焦鏡的組合大概是這樣,我的手在男性裡面算中等,這個組合還比我的手掌略小一點。

說起來不管是哪個廠牌的相機,我都很喜歡這個大小的搭配,如果以我比較常用的相機來舉例的話,大概約略等於GXR+A12 28mm



這是一般你握持相機的樣子。



我喜歡NX200按鈕配置的原因大概在於我可以很輕易的進行單手操作(不然我也沒辦法用左手拍下我操作相機的樣子)

使用的時候,後面的按鈕很仰賴大拇指去操作,比方說按下FN、曝光補償鈕、MENU、OK、播放鈕、刪除鈕、錄影鈕,全部都在大拇指可以按到的範圍內。當然,後轉輪的操作也同樣是透過大拇指去操作。



當你開始使用相機的時候,手掌跟手指會很自然的順著去找按鈕,食指大概就會很順利的找到快門鈕,然後撥開電源開關進行拍攝。



然後需要利用上滾輪調整選項的時候,在稍微後退一點來操作。

不過NX200的握持感受也是有需要改進的地方,當你在握持的時候,無名指以下很容易懸空,我的作法是利用小指頭當做底座墊在下面,可以減少不適感。這件事情其實應該要歸因在小型化機身的設計,ILDC類型的相機多少都有類似的問題。

如果真的很在意這點的話,或許可以等待看看NX20。



剛剛有提到NX200沒有內建閃光燈,那麼當需要內閃的時候怎麼運作呢?就需要一個外接的小閃燈。



小閃燈底部的接點。你可以注意到有一個小卡筍,這個卡筍可以比較讓閃燈卡進去以後不容易掉下來,閃燈本身不需要裝電池,所以電源都是從機身供應的,所以這顆小閃燈是沒辦法在其他機身使用的。



其實這個閃燈只是要獨立接上去,不然使用上的缺陷跟用法跟內閃都一樣。



裝上的話,剛開始是往下壓的,這樣的裝法會沒辦法將燈打出去,所以要扳開一下。



大概像這樣,讓閃光燈直接面對前方。
不過老實講,因為我很少用內閃,所以我完全都沒有裝上去...

我們持平來看,外接小閃燈的作法是增添了一些麻煩,不過我相信是為了體積縮減的考量。

以APS-C感光元件在高iso的能力來說,也可以在比較昏暗的場合下得到相對DC比較好的畫質,對盡可能輕裝出門的人來說這個縮減是合理的,而對於沒有閃光燈就不放心的人來說,外加一個體積不大的閃光燈,也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香港的Photoblog有篇關於不該使用內閃的文章不錯,大家可以參考。



關於外觀跟簡單操作的部份就先到此一段落。

這回的NX200文章會分為兩個時期刊載。

第一個時期主要是快問快答、外觀跟選單的介紹,還有第一部分的實拍照片。
第二個時期會來探究一些NX200細部的部份,像是色彩、對焦速度、20MP的優勢、ISO,當然也不會少了這次新增的16mm鏡頭還有後續的實拍。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三、選單與操作


我們這一篇文章來繼續談談NX200的選單與操作。

一般的拍攝畫面就如下圖左上角一樣,包含基礎的拍攝資訊如光圈、快門、曝光補償數值、白平衡、畫質設定等等這些一般會用到的資訊。

另外一個畫面是Fn選單的畫面,基本上有點像Olympus的Super Menu跟Ricoh的Direct選單,都可以直接設定,操作的流暢度也比以前的機種更好一些。流暢度算是我使用NX200第一時間反應到的事情,基本的調整上不管是圖形化選單或者速度都是很不錯的進步。

文末會有Fn跟iFn的操作影片。



這是NX200調整ISO、JPEG畫質精細度跟像素大小的畫面了。
這邊有兩件事情要提。

一個是NX200擁有20MP的畫素,高畫素的話可以帶來一些優點,這點我們可以在後面的單篇文章單獨來探究。另外一個跟這篇的操作比較有關係一點,NX200因為像素比較高的關係,所以單張檔案會比較大一點,因此在寫入的時候,相機會有部分的時間必須等待寫入無法操作選單。

這樣的情況在大量高速連拍還有拍攝RAW的時候尤為明顯,使用的時候或許可以服用較為高速的記憶卡減少等待時不適的感受:)

不過,雖然無法調整選單,但還是可以釋放快門繼續拍攝,還不致於影響拍照的節奏。



這兩年用Samsung下來,這些相機的圖形化介面算是很迎合大眾的,下面這張關於白平衡跟色彩模式的選擇,都可以看出來都擁有很直覺的圖示輔助,這也同時對一般入門使用者來說可以有比較好的拍攝體驗。



而在選擇對焦區域的時候,也有多種模式可以選擇,也把在消費機上面的自拍對焦放進來了。

下面這兩張圖,是選擇對焦區域的選單,除了可以移動外,也可以選擇對焦區域的大小,越小的對焦區域,對焦速度會稍慢一點,因為對於精確度要求會高一些,自然反應也會力求準確而保守一點。



對焦模式的話自然可以選擇手動對焦跟自動對焦,畫面中手動對焦MF是反灰的部份並非不能手動對焦,而是因為鏡頭上面也有一個開關,以鏡頭上面的為主。

防手振模式也可以選擇開啟跟關閉,那麼開啟的模式一跟模式二有什麼差別呢?

模式一是半按快門對好焦以後才會啟動,而模式二是無時無刻都會啟動,無時無刻啟動的話當然會稍微耗電一點,一般使用上我是建議可以採用模式一,而模式二的話可以用在比較望遠的拍攝,在畫面構圖的時候就可以讓畫面穩一定一些。



NX200其中一個蠻不錯的特徵就是連拍了。

除了一般有的低速連拍約3張外,這次也新增了每秒7張的模式,之前高速連拍是Burst模式。而這兩種連拍模式最大的不同是Burst比較像是類似電子快門控制,不會聽到快門簾的聲音,而高速連拍會有相當快的快門反應聲音。



這張選單是關於拍攝得第三頁選單。

主要是關於測光跟智慧範圍的控制,還有關於相機色域的選擇。智慧範圍的控制也是之後用實際的照片來帶著大家看效果,一步一步來吧!



NX200的錄影我覺得有蠻大的亮點。

除了具備1080p的錄影外,錄影也有一些特殊效果,像是可用0.5倍跟0.25倍的方式錄下影像,也可以快轉影片,我這次也錄了很多有趣的東西,也是後面有一篇文章來介紹這件事情。



在自定義選項的方面,我覺得NX200作的也還算不錯,能調整的東西也還不少。

比方在ISO方面,諸如要以多少的級數調整,是1階還是1/3階呢?
一階一階跳就是100、200、400、800這樣跳,1/3階的話就會出現100、125、160、200、250這類比較不常見的ISO數值,前者的好處是比較容易記憶、後者的話比較容易微調,各有好處。

當然,像是自動ISO也可以調整範圍,我一般都設定在1600為上限。

ISO部分也有消除雜訊的設定,分成高ISO跟長時間曝光的部份。選單的說明是提到ISO6400以上才會開啟,但我實際測試的結果即使是低iso開啟也還是有效果的。



DMF這選項的用意是讓你可以在AF後直接轉動對焦環修正結果,不過當然是有備無患,我一般使用無反光鏡系統的時候,還蠻常開啟這個功能,主要是可以藉由LiveView的功能馬上修正。

也新增了數位修正的部份,這個功能可以修正一些變形跟色散,大部分的鏡頭都可以選擇要不要修正,但有些鏡頭預設是直接開啟的。



而自定義的其他部份,iFn這次改為2.0的原因有一個很大部分就是增加了可自定義選項。在設定這些選項的話,NX200本身的獨立按鈕還算完整,所以我只選擇沒有獨立按鈕的功能,還有比較特殊的功能(如izoom)勾選。

另外也有一顆按鈕可以自定義功能,原本只能設定光學預覽、手動白平衡、RAW檔切換跟拍攝選項的重設,在韌體更新過後,也增加了AEL曝光鎖定的功能(這個最實用!)



一些顯示的配置如「顯示是否出現」、還有「構圖格線的自定」,這些都是除了按鈕以外一樣可以自定義配置的選項。



下面這部分的選單比較偏向相機內的設定,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關於NX200的實際操作(一般時候的Fn操作),大家可以參考下面的影片。

基本上的調整跟選項的邏輯性我覺得都算不錯,也都有用到雙滾輪的效果,如果搭配iFn的功能,也可以將鏡頭的對焦環變成第三個滾輪,不僅很特別,也加強了操作性。



iFn的操作則可以看這段NX100的影片,兩者相當接近。



前幾篇文章,主要是希望探究一下NX200的基本特性,像是外觀跟選單,當然也有一貫的快問快答,一些針對使用時候的發現跟實際體驗,後續我都會用單篇文章來進行。

下一篇文章,先來放一些實拍照片,順道來討論一下Kit這些鏡頭。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四、Proloque


第一課,從平凡開始

不管是網路上還是現實生活中,很多朋友會問我:「我買這種相機,該買什麼鏡頭?」



這幾年寫下不少使用過的相機使用的相關心得,仔細看看文章,應該會發現一些我用相機的習慣。



大致上會有兩種組合:相機內附的KIT組,另外一個就是全定焦組合。



先來談談全定焦的組合,我知道很多人都會為了「畫質」這件事情而購入,而定焦鏡往往也擁有比較大的光圈,如果是初入門單眼或者是ILDC的使用者往往會因為可以營造跟一般小相機所沒有的「淺景深」而想購買。



我會使用全定焦組合,理由倒是稍微不同,其實只是為了輕便而已。

說起這件事也應該說是第一個投入購買的系統也很深的影響了我(講古模式ON!)



我第一個用的數位系統是PENTAX,這間公司在底片時期就很擅長製作一些小巧,但成像品質仍很優秀的鏡頭,而且這些鏡頭輕便之餘也仍能有自己的特色跟魅力,是很值得賞玩的鏡頭。



直到數位時代,PENTAX它們又更加推出了輕便的機身,這些鏡頭也更加精緻。老實講我很欣賞這種帶著一兩顆自己喜歡的鏡頭,沒有重量負擔出門的感覺。



後來,這個習慣也延續到我挑選相機的觀點,這也是我對ILDC類型的相機異常欣賞的緣故。



不過我最常用的組合,恐怕還是買相機內附的鏡頭了。



理由其實也很簡單,畫質不差,而且涵蓋使用的焦段很接近我們一般人常用的範圍。



更重要的,它們容易取得。



其實很多剛買入單眼相機或者ILDC的人,多少會覺得:「既然可以換鏡頭,那我應該要趕快多買鏡頭來替換!」



這樣的想法不是不好,我也曾經有過。(講古模式再度啟動!)



我那時候買入第一台數位單眼*ist Ds時,也常覺得手邊這隻鏡頭礙手礙腳的,感覺沒想像中的好用,一直急著想要往上買隻好一點的鏡頭,覺得那樣才對得起這台相機。



可我還不知道,其實並不是對不對的起這台相機的問題,而是我連第一課都還沒有翻開,就急著考期中考了。



說起來,Kit這種鏡頭沒有超廣角的魄力,亦沒有望遠鏡頭的壓縮感,畫面說起來不容易激起漣漪。



倒也是拍了幾年後,才發現簡單的事情才更困難。



因為尋常,更容易忽略很多生活中的角度,而心心念念更好的東西。轉身一看才發現這些鏡頭其實已經夠好了。



回到這篇文章開頭的問題,我通常會建議先以搭配機身出售的鏡頭為主,摸索過後終究會探究到自己喜歡什麼焦段,這時候就可以針對需求跟喜好來購買定焦鏡頭搭配。



我自己這次使用NX200是使用18-55mm,另外搭配50-200mm跟16mm。

前兩顆鏡頭都是相當入門的鏡頭,而我喜歡用廣角在天天帶出門,隨意拍攝的時候多一些,所以才採用16mm。

(相機內建的「寧靜」色彩模式)


或許常在在室內微光的環境拍攝,你也可能選擇30mm這顆鏡頭也說不一定。



雖然用的鏡頭買了相機就附上,但絕不含糊。

很一般,卻很實用。



所謂從平凡開始,並非只是焦段、角度而已。而是當你開始使用的時候,Kit這些比較尋常的焦段正可以引領你熟悉相機,讓你發掘出更喜歡使用的角度。



找到你熟悉的視野範圍,了解你的相機能帶你看到什麼,得先翻開課文,才能夠從這裡開始。



這是從平凡開始的第一課。



延伸閱讀:

轉化生活的美感 - Samsung NX10(三)平實中的不平凡:18-55 mm

轉化生活的美感 - Samsung NX10(四)延伸的視野:50-200 mm & Flash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五、ISO觀感

稍微了解了一下外觀跟操作,也看了第一部分的實拍,接下來,我們來談談ISO的觀感。

之後如果還有機會寫相機的話,關於ISO的測試會用比較固定的場景來做測試(當然也會提供原圖),這樣的話以後萬一突然想到也可以往前翻文章當做參考。

我挑出來裁切的部份是紅色的框線,代表三種材質:印刷品(向日葵)、聖誕熊(絨毛與髮絲質感)、摩艾石像(暗部細節)
至於藍色的框線則是建議參考的部分,我沒有裁切,但大家可以點原圖去看看:全黑(暗部偽色)、底片罐上面的字樣(印刷字體+暗部)、底片罐上面的鑰匙圈)金屬質感)

雖然不是太正式的場景,但已經是包含了幾種可以分辨影像質感的物體了。光圈都採用F8,焦段採用等效50mm的視角來測試



我們先來從低ISO看起: ISO100、200、400。

基本上,低ISO的部份三者都沒有相當大的差異,而當你使用RAW轉出來的檔案,也跟JPEG相去不遠。







仔細看的話,向日葵印刷品在低ISO的質感相當不錯,連印刷的網點都還能表現出來,有些NR預設程度很高的機種,在低ISO拍攝印刷品網點會完全不見變得很平滑。







老實說,我對NX200低ISO的暗部細節很讚賞,這算是很難得的均衡。(我之後還有一篇跟G3、Ricoh GXR的比較,屆時應該更能體會這點)







ISO800

從ISO800開始,可以看出RAW的部份開始有些許雜點,JPEG的部份倒是還沒有因為有處理過喪失很多的絨毛質感。



相同的向日葵還有摩艾石像的部份抹除的部份也還不明顯。




ISO1600

ISO1600仍舊還在一般可用的範圍內,JPEG的NR程度也控制在很良好的情況,不致於有誇張的抹除感。



跟聖誕熊不同的,在向日葵這個部分,會有感覺NR OFF的細節保留了稍多一點。

這倒是很有趣的現象,為什麼呢?因為根據說明書指出,NR是在ISO6400以上才會開啟,不過來拍攝的結果應該還是從ISO1600多少就有些做動了



摩艾臉的凹凸細節表現的還很理想。



ISO3200

ISO3200這部份,開始可以看出RAW檔能保留高ISO時更多的質感,也從這個ISO數值開始,會出現比較明顯的抹除雜訊的情況,畫面會稍微平板一點。



一樣的,ISO3200如果是NR OFF的部份,雜點感覺上還是有稍微多那麼一點點。



稍微可以理解到NX200在高ISO部分,對於消除雜點的部份很在意,所以多少會出現畫面還算乾淨,但有一些抹除痕跡的表現。



ISO6400

ISO6400的話,我通常不是當做一個常用的ISO數值,主要是因為這個數值的ISO在細節上已經比起1600跟3200稍嫌細節不足。



但根據這次嘗試拍攝得結果,要是我必須得應急用到ISO6400的話,我會選擇把NR(處理雜訊)關閉





ISO12800

最高的ISO12800,這個ISO我一般不會用到,如果會用到的情況多數是在一個使用光圈較小的鏡頭遇上超級微光的環境才會啟用。







實際應用

由於我使用相機的習慣相當仰賴相機的自動模式,比方自動白平衡、AUTO ISO、P mode等,所以這回的實際應用也是根據我平常使用的狀況找幾張圖來說明。

我對AUTO ISO設定的上限是在ISO 1600,有需要3200的部份才手動往上調,不過這陣子即使在室內,大致上都也是1600就ok的情況,所以也沒特別切換到3200來使用。

第一張是陰暗場景的義大利麵,ISO 800。

(Flickr有原圖)


我們可以來看看介於明暗之間的蛤蠣,裁切這部份的處理與上圖的原圖縮圖來看,大致上也都能維持一定的銳利度在。



第二張也是ISO800的場景,不過我是想藉由這個場景來探討NX200對於偽色的處理。



從裁切你可以看到,藍色純色的部份,有一些雜點處理的痕跡,也因為這樣有些偽色的處理狀況出來。

若是直接1:1來觀看是很明顯的,但經過縮圖以後,這個處理情況並不會完全反應在網路分享,當然,要沖洗4x6的照片也會是相當ok的處理。



接下來兩張是ISO1600,分別是稍亮跟相當陰暗的場景。



其實你應該也可以理解到,即便是稍微高一點的ISO,只要還能有一個比較集中的光源,不管是整體照片或者是裁切至細節上,都還能有不錯的表現。



我有時候其實還蠻在意縮圖以後,或者沖洗出來的感覺。有些相機NR程度較高的情況下,畫面很乾淨,不過確實會喪失一些質感。

以這張圖來說,低光源下的鐵絲金屬質感很讓人滿意。



就以NX200來說,我覺得在ISO3200以下都還是很可以使用的情況。




關於此次測試的原圖素材:

NX200 NR開啟
NX200 NR關閉
NX200 RAW直接轉檔

我們檢視這些ISO與雜訊處理的照片,以我的話,大概會採取幾種方式來調整使用方式。

一般情況下的使用下,如果是ISO100-1600來做為大部分時間應用下,我或許會考慮使用JPEG來進行拍攝,原因在於即便是使用RAW檔能帶來多一些細節,但在低ISO部分是沒有太大影響的,而NX200的RAW單張約要40-50MB,會大大增加寫入的時間,考慮到拍攝流程的關係,使用JPEG是比較理想的作法。

此外,在NR部分,我自己也會採取「NR:關閉」的選項。因為即使是關閉的狀況,機身內部還是會做處理,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而關閉雖然多了些雜色,但保存的細節跟影像質感也好一些。

看看上面的ISO測試跟實際拍攝,你也會發現1:1的檢視在某種層面可以幫助你了解相機的本質(所以我也做了這樣的裁切),但是反應到輸出端(不管是24"螢幕還是4x6的照片),NX200表現的都還不錯。

搭配我自己使用的心得來看,NX200具備了2000萬畫素,這對感光元件、鏡頭、後續的影像處理都是很嚴苛的考驗。

NX200在低ISO的處理很優秀,細節很令人滿意,對高ISO的處理上,NX200算是居於中間均衡的部份,這跟過去的NX有些不同,有很大的進步。

那麼,ISO的課題解決後,我們來看看關於新鏡頭16mm的二三事吧?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六、16mm的二三事

介紹完外觀、選單,也談了一下NX200各級的ISO,也趁此稍微說明一下我會怎麼看待NX200的ISO實際表現跟設定。

接下來兩篇穿插點稍微不一樣的東西,我們來看看這陣子新出的鏡頭NX 16mm F2.4吧!



這顆鏡頭是Samsung在餅乾鏡家族裡面最晚出現的一顆,16mm的兄長有30mm跟20mm這兩顆,我對於30mm的評價相當高,非常喜歡這顆鏡頭的光學表現。

20mm的話在全開光圈稍微軟一點,但是因為焦段合宜而且放大率也不錯,很適合一般日常使用。

那麼這顆16mm呢?



16mm以現在這個時間點相對起當初的鏡頭來說是比較晚一點的鏡頭,所以鏡頭上面也都有附加上iFn的功能按鈕。



這顆鏡頭一開始開出的規格是F2.8,但由於類似焦段的競爭者都有稍大一點的光圈,所以後來正式推出的時候又將光圈稍微放大一點點,來到F2.4。

用起來的話F2.4多了一些進光量讓快門快一些,確實在一般用途上增添一些便利性。



NX200搭配起餅乾鏡來說,大致上就是這個體積,是我蠻可以輕易放進去包包的大小。16mm其實算是蠻實用的鏡頭,這一個月是我比較常用來拍攝的組合。



這是NX200搭配18-55在我手上的體積,乍看之下是蠻大的,不過都還在輕鬆出門的地步。就我自己的使用來說,我蠻喜歡利用這樣的Kit鏡頭搭配一顆(或一組)餅乾鏡投來使用。

天數比較長的旅行全帶負擔也不大,那麼日常使用的時候即使只有帶一顆喜歡焦段的餅乾鏡,也不至於嫌不好用,畢竟是自己喜歡且常用的焦段,能在輕便出門上取得一個不錯的平衡。



在講解16mm的用法跟實際的拍攝照片之前,我這篇想來探究一下16mm的一些表現,像是大家或許會想了解的是:這顆16mm的畫質表現大概落在什麼位置?一些詳細的使用特性在哪裡?

先來看看這顆鏡頭的實際場景解像力表現好了,用一個很固定的場景,我使用的對照組是APS-C的GXR A12 28mm模組。光圈都是F8

<這張是NX200+16mm的原圖版本>


<這張是GXR+A12 28mm的原圖版本>


首先是中間的部份。

除了印刷招牌的字體外,在黃色鴿舍的外觀材質、後面建築物的磁磚磚瓦的細緻度,你都可以看出來NX200這個組合一點都不輸給GXR,甚至可以說佔了高畫素的優勢,解像力還稍微勝出一點。

(NX200 16mm)


(GXR A12 28mm)


下面這張場景,是中心開始往旁邊的部分。這棟建築物的紅磁磚牆壁,如果是解像力不夠好的鏡頭,或者是機身的影像處理不夠細膩的話,很容易完全糊成一片。

一樣,我自己還是認為NX200佔了像素優勢,解像力略微勝出。

(NX200 16mm)


(GXR A12 28mm)


最後是畫面的最邊緣,我的重點會放在「這個角落有沒有因為在畫面最邊緣造成畫面的畫質衰減」

下面的比較圖看來,兩者的細節都還很不錯。

(NX200 16mm)


(GXR A12 28mm)


我之所以會拿GXR來比較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同為APSC以外,GXR的28mm模組其實也算是鏡頭素質相當優異的模組,GXR用到現在,它的成像品質我還是給了很高的評價。

我在做的這件事情(一一裁切出來比對),其實釋懷著一種探究的心態,想看看這個16mm大概到哪一種程度,簡單的比對後,在解像力上面我覺得是很值得信賴的鏡頭。

其實也不只是解像力,我覺得鏡頭的銳利度表現也很不錯。

<這張是NX200 16mm的原圖版本>


以兔子的眼睛看來,倒影跟毛髮也歷歷可見,這張雖是原圖裁切,不仔細說明的話,或許也有機會認為是微距鏡頭靠近拍攝的照片。




不過16mm也一樣有廣角鏡都有的特性,在開放光圈的時候稍微有邊角失光,但還好不甚明顯。下面兩張圖分別是F2.4跟F8的比對。

這基本算是一種光學特性,一般我自己使用的話,只要不要過分的嚴重都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而且稍微縮一下光圈後這樣的情況也幾乎不出現(說起來F2.4的表現也很不錯了)只是仍是在使用上我們可以注意的地方。

<16mm @ F2.4>


<16mm @ F8>


另外,這顆16mm受限於體積,數位修正預設就是開啟的。剛開始的NX系統並沒有數位修正這一項選項,不過在納入了這個功能後,所有鏡頭都可以支援,但也可以選擇關閉。

16mm因為是體積加上是廣角鏡的部份,我推測預設就開啟是為了抑制變形程度。



實際在剝皮寮拍攝磚牆的照片,你也可以看到不管是筒狀還是枕狀的變形抑制的都還不錯。



數位修正雖然可以讓鏡頭的體積縮小(因為不用光學鏡片來修正,利用光學鏡片修正也會造成鏡片面積變大,也可能需要更多複雜的組合才能修正)

不過帶來的一個小小的缺點是邊緣的畫質會稍稍的下降。德國的Photozone詳細的數據也證實了這點。

我們順便藉著這個公正的第三方測試,也可以順道來看看16mm的光學表現。基本上開放光圈F2.4-3.2的話,在邊緣的表現稍微比不上F4-F11,或者我們應該說,如果要提昇整個畫面的質感,大致上光圈收到F4就會得到很滿意的表現。

那麼也延伸一個問題出來:當我在室內光線不足的時候,要不要為了解像力而收光圈到F4呢?

孩子,其實用F2.4也沒關係的,雖然開放光圈大家知道不比最佳光圈的表現,但大一點的光圈可以讓快門快一點,增添拍攝的成功率,所以倒也不一定要那麼按本宣科堅持鏡頭的特質。成功率也是留下記憶的一種方式。



16mm這顆在面對強烈光源會有些許的耀光,但是並不會特別明顯,大概要像我這樣拍攝紙雕的時候,上面有一盞聚光燈的光線的時候,才會出現像這樣紫色的耀光。



另外,在高光邊緣的色散表現,16mm表現的也相當可圈可點。



或許是拜數位修正之賜,樹葉與高光接縫的位置也沒什麼色散出現。



最後,我想談談16mm這顆鏡頭的顏色特性。

這顆16mm其實是比過去的鏡頭(比對我使用的18-55mm跟50-200mm)來的濃郁,對比也稍微高一點,在固定所有要件的情況下,可以看出對比度也稍微高一點。

<NX200+16mm>


50-200mm的照片對比16mm來說,顏色走向比較溫暖,我認為16mm的顏色走向稍微中性一點,略帶點冷色調的冷靜感覺。

我一開始會發現到這點的時候,其實是發現使用18-55在室內使用Vivid模式的時候,畫面有一點點偏黃,但是後來接16mm以後
發現不會這樣,開始思考是不是鏡頭的顏色屬性不太一樣。實際嘗試以後還真的有這樣的差異。

基於這樣的特性,我會建議一般在室內使用18-55mm的鏡頭時,使用Std標準色彩模式,不然畫面會比較容易偏黃,尤其是拍攝人的時候。至於在室外的話那就還好,沒有太大的影響。

<NX200+50-200mm>


一步一步探究下來,或許也可以稍微說明我使用16mm的時候,有種NX200好像解開封印的感覺一樣。色彩較為濃郁、對比預設較高、解析力不錯,都是針對廣角類型拍攝的題材很適合的鏡頭屬性。

前幾天在留言迴響有探討到關於鏡頭造成畫面平板的情況,我自己在想或許可能Samsung也有意識到這點,所以做了一點點轉變。

下一篇文章的話,我要來放一些實際使用的照片,也來說明拍攝的一些情形。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光如此豐富詳細的解說就先給你一個讚

我的感想是,NX200的發色與其他人不一樣,是比較立體...

但價格更低一點或許會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smilebrad wrote:
光如此豐富詳細的解說...(恕刪)


其實我對NX200也是愈用愈愛~

尤其對於通用熱靴、操作的流暢方便度、白平衡顏色的演繹算準確,加上可以選的餅乾定都不貴,因此說到價格我覺得還算合理!

在台灣不多人使用的市場上(尤其是相機),這間頗受爭意的廠商還能維持這樣的進步,鏡頭群也尚稱規劃完善。我反倒覺得還算用心~不過換角度想,少人用也ok啦~少了撞機和解釋的機會(以前用nikon,gf大家都會問意見、好不好用,現在聽到samsung自動閃避 XD )。也好,自己用的開心滿意就好,就更單純的拍照。

我已經有了三顆電池了~我現在只期待能出一支50mm的餅乾定、還有優質的皮套。

nx200的質感很好,我想要有適合的皮套,但是拍賣上,覺得最好看得也要近三張小朋友.. ><
完全就是專業

文章有內涵
測試嚴謹不隨便
攝影底子強

五分奉上
...

希望有人看了要知道檢討....
寫得很棒
比起一般制式的評測要好太多了

大推!~~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