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生活的美感 - Samsung NX10

(一)Exterior

NX10是在今年(2010)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CES消費型電子所發表的。

在此之前,市面上的無反光鏡系統大致上只有Panasonic跟Olympus推動的Micro 4/3系統,NX10的出現,也可稱得上是ILDC戰國時代的開始,在此之後也有了SONY NEX投入,也讓很多對單眼相機體積卻步的人有了更多樣化的選擇。

在過去Samsung就已經推出過兩款數位單眼相機,這兩款是植基於Pentax P/K mount的GX10與GX20,不過這兩台跟Pentax K10D/K20D是雙生機種,但也或許是因為這層緣故,加上技術面的成熟,才造就新的NX系統的出現。



就外觀而言的第一個印象,NX10如同G1/GH1一般仍舊保有軍艦部,所以還是帶有單眼相機的感覺,不過實際的體積來說,在機身的高度、握把的寬度、整體的厚度都已經是削減不少。



鏡頭的釋放鈕放在機身的右側,跟過去GX10/GX20外觀上比較方正硬派的情況相比,NX10在機身周邊也針對這次輕型化的機身做了比較圓潤的機身設計。

右上角NX10的標籤底下那幾個孔洞是NX10的收音孔。



NX10的握把。

蒙皮的材質倒是有一點特別,跟一般的合成皮蒙皮略有不同,硬度稍微硬了一些些,不過這個形狀我很喜歡,鉤在手上剛剛好,也不會覺得機身特別重,進行單手拍攝的時候負擔並不大。



NX10的機身頂部。

我個人對NX10在設計上的看法,就熱鍵的分配還有適當性來說,有兼顧到入門跟進階的使用者。

以熱鍵的使用來說,會是比較進階的使用者會希望且願意使用的,這點NX10在分布上做的不錯,但如果是一般入門使用者呢?透過清楚的圖示,也讓一些入門使用者在接觸相機上面沒有太大的困窘。



NX10主要的拍攝模式轉盤。

跟EX1相同,正好與我拍攝習慣的方向不同,使用上需要稍微注意一下,在轉盤上除了PSAM模式外,也把一些錄影跟常用的情境模式直接放上去,方便使用。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可以很清楚看到滾輪還有兩顆獨立按鈕。

我覺得滾輪的位置是稍微不理想的,食指要稍微往後退一些,加上較為凸起,使用上常常會摸不到滾輪。而兩顆獨立按鈕的設置,剛好NX10略有設計傾斜的角度,我一般都採用大拇指往上按。

小綠點的功能性來說倒是比較令人費解的,小綠點的功能大致上就是拍攝模式恢復重置一些設定,播放模式放大照片,我在使用的時候一直以為是錄影快速按鈕,如果未來在軔體更新可以提供小綠點的自定義功能那會是比較好的狀況。



熱靴與觀景窗的另外一邊則是閃光燈控制開關與MENU選單,那直排的小孔是影片的出音孔。



NX10的TTL熱靴孔位是跟過去的GX10/GX20一樣的,所以之前的閃光燈可以沿用,如果有單點閃燈的話,NX10也可以順利觸發沒有問題。



NX10的電子觀景窗EVF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部份(因為我很喜歡用EVF)

NX10的EVF擁有640x480畫素,而且具備100%視野率與86%的放大倍率,觀看的大小上,比起4/3的入門單眼如E-620/E-520略大,不過跟G1/GH1相比有稍微小一點點。

EVF的畫面對比跟亮度都比AMOLED來的差一些,不過在大太陽底下,有遮光效果的EVF就會比LCD來的實用。

另外在EVF下方有一個感應器,當把眼睛靠近的時候就會自動的切換到EVF,離開則會轉為LCD取景,不過這個範圍有點大,好幾次我在外面想用手遮擋光線看清楚LCD的時候都會不小心遮到,切換到EVF去。



NX10的機身背面配置。

常用的按鈕都有獨立出來,而方向鈕也預設了幾樣常用的選項調整:對焦模式、測光、白平衡與ISO。

一個我比較常用的功能是刪除鈕上面的「風格選擇」,我經常利用NX10的這個按鈕調整照片風格。



3"具備64萬畫素的AMOLED螢幕。

儘管使用上它有過於鮮豔的特性,但整體在使用上還是很不錯。好處是分享照片時非常棒而且可視角度非常大,強光底下表現也不錯,缺點就是可能回在電腦上觀看落差較大。



NX10的電池跟記憶卡是分開放置的,這倒是近幾年來少見的配置。



記憶卡艙放在機身的右邊。



剛剛有提到我蠻喜歡NX10的握持跟操作的,所以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一般時候的握持。

通常握持的時候我的大拇指會靠在預貼的那塊蒙皮上,而無名指跟小指會撐在機身下方當做支點。



當需要進行曝光補償或者AEL(曝光鎖定)時,大拇指移動到外側去操作,而食指則會放上滾輪。



操作Fn按鈕時也是類似的狀況,食指也是放上滾輪進行調整。



對我來說,使用NX10是一個有別於Micro 4/3系統的經驗,一來在鏡頭上的配置不同,二來廠商的設計思維也有些許不同。

就流暢度來說,我認為NX10有發揮Samsung電子廠的功力,在對焦速度、儲存速度上這些都有發揮應有的水準,而大家關心的畫質跟實際使用,我就直接利用後面幾篇的實拍文章來介紹了。

關於NX10的外觀介紹與選單(主要是選單,因為我實在沒時間拍了),大家可以參考延伸閱讀:


Mobile01:APS-C 的逆襲‧SAMSUNG NX10 正式亮相

in those lights:Samsung NX10 試玩初心得



Samsung NX10 快問快答



怎麼開始對NX10有興趣的?


嗯,老話一句,我會喜歡無反光鏡系統不是沒有原因的,除了體積比較小以外,無反光鏡系統因為把反光鏡拿掉,因此鏡後距離縮短,不只SLR系列的鏡頭可以轉接,過去很少數位化的C mount跟RF鏡頭也可以在這些相機使用。

所以,第一件事情我看的就是鏡後距離,NX10約莫25mm,或許有機會轉接Leica M接環加上他又是APSC規格,轉接起來焦長轉換差異比起原本的小一些,因此陸陸續續有注意。



所以你第一次用到NX10是什麼時候?


是在和平東路的Best電器試用的。印象很不錯,出乎我意料。




哦?所以有什麼特別訝異的地方嗎?


在對焦的反應上,比我預期的要來的快,而在熱鍵的配置上倒也中規中矩,算是方便使用。

那也是我第一次正式用AMOLED的螢幕,非常漂亮。

我也特別喜歡它的握把,握感很不錯。




那麼有沒有不喜歡NX10的部份?


雖然EVF擁有92萬的規格,但是在實際使用上,亮度不如我預期,精細度與色澤也不若AMOLED的螢幕。

通常我如果用有EVF(不管內接或者外掛)我用EVF的機會很高,但NX10是第一台我比較常用LCD取景的機器。




但後來好像沒聽你對NX10有下任何評論,怎麼了嗎?


自從德國Novoflex宣布因為NX系列卡口太小,無法製作轉接環,那時候我就默默的打退堂鼓了。




所以你覺得NX10有什麼是值得一般人參考的?


我覺得NX10的色彩模式做的不錯,儘管是比EX1還要早推出的機器,但是每個色彩模式都還可以針對色相偏移、飽和對比濃度進行微調,我個人覺得相當迷人,可以借此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




那麼你最常搭配NX10使用的鏡頭是什麼?


大概是30mm。

我覺得用起來挺愉快的,不管是焦段、光圈、體積,甚至是自動對焦的流暢度與低噪音,都是我願意且喜愛使用的特點。




那麼大家關注的,鏡頭素質與畫質怎麼樣呢?


鏡頭來講,比NEX的好,比M43系列的鏡頭略差一些。
(這樣會不會太直接)

低iso質感在我可以接受的範圍內,至於高iso表現就跟一般的APSC近似。




NX10是三星第一台在市場上推出的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的相機,你個人的意見是?


我覺得NX10是一台很中規中矩的機器。

鏡頭表現上,雖然不如傳統光學大廠,但也不像大家想像的那麼差。
電子性能上,不是位居在最領先的角色,但一點也不會造成使用上的困擾。
(不是要抱怨EX1,晚出的EX1反而反應比NX10差一些)

簡單的說就是中規中矩,是一台售價跟性能上剛好位於適當區間的機器。




NX系統對你來講,你最關注的是什麼?


可交換式系統有一個很重要的資源就是鏡頭群。這點M 4/3陣營做的非常好,發展至今已經非常完整。

Samsung建構鏡頭群的時間點稍晚,但是發展的卻很快,很快的在2010年已經要擁有很多人常用的幾個焦段了:18-55、50-200、30、20、20-50。後續的Roadmap規劃的很明確。

而這點,這我覺得是發展一個無反光鏡系統很重要的起步。

給予一個藍圖,如何有適當的步調然後去完成它,這是我後續主要關注NX系統的地方。




簡單總結NX10,你會怎麼說?


NX10是一台在台灣被低估的無反光鏡相機,時間點跟體積都有點尷尬,但價格上卻完全對得起性能與畫質,有機會的話倒也可以列為一個考慮。

我覺得寫真迷的ADI前輩用起來相當不錯,他自己也對這台相機有一些使用上的心得,或許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二)生活的觀點:30mm F2

使用NX10的這段期間,我最常用的便是這顆30mm F2。

不為什麼,就是為了輕便。



30mm採用的是43mm的口徑,這個口徑的濾鏡我自己的相機裡面算很少見的,我印象中用在DV上面比較多一些。



鏡頭的接口是用金屬的,這顆30mm的塗裝也還不錯,幾個禮拜用下來倒也沒有什麼磨損,手動對焦的阻尼也算滑順,在操作面、外觀質感來說相當合我的胃口,這也是我願意經常使用的原因之一。



基本上,Samsung規劃的鏡頭群算是相當中規中矩的,並不是每顆鏡頭都一定放置防手振OIS,並不是因為Samsung小氣還是怎麼樣,而是因為30mm具備F2的光圈,等效的焦長也約略50mm左右的視角,透過提高ISO跟大光圈,安全快門往往都還能維持一定的水準,自然就不需要防手振的機制。



30mm這顆鏡頭基本上是一個具備大光圈的鏡頭,實際用起來在稍微昏暗的室內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僅僅需要稍微提高ISO,就可以拍出不晃動的照片。



就鏡頭的放大率來說,30mm也擁有0.16X的放大率,在APSC上面因為經過裁切,所以也會稍微更大一些,這對基本的花草微距,甚至是一般日常的食物拍攝都有不錯的效果。



儘管不能靠的非常近,但對於日常用途來說,這樣的放大率對一般人寫食記也已經足夠使用了。



就視角來說,30mm恰好接近50mm鏡頭的視角(其實是46mm)。


註:我知道很多人會問,為什麼不是45mm,不是x1.5倍嗎?實際上APSC的焦長轉換,後面還有一個小數點,有些是1.53x、有些是1.54x,而NX10是1.54x。

原廠網站指出,30mm的等效焦長是46.2mm。




我相信你應該聽過不少50mm是標準鏡,很符合人類視角的說法,就我自己使用來說,我會覺得50mm左右相當於我自己眼睛「關注」物體的視野角度。



稍微有集中視覺的效果。



我也認為這顆鏡頭的散景表現不錯,基本上沒有讓人不舒服的漩渦散景,背景雖然不見得就是個奶油狀,但就是柔柔的。



說老實話,要不要最近一年開始用ILDC無反光鏡類型的相機,我還真的很少用50mm左右視角的鏡頭。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愛拍風景的關係,總是希望盡可能的把景致放進相機裡面,所以我慣用的焦段往往是28mm甚至是21mm。



不過後續用了幾台相機,有很多機會開始用標準鏡焦段的鏡頭,先前開始改變習慣的,大概就是Lumix 20/1.7跟一些C mount電影鏡了。



也不是說抗拒這個焦段,就只是不習慣而已。



後來拍的多了,才發現為什麼以前傳統單眼總是配置一顆50mm的大光圈鏡頭。



這個視角不若28mm那樣,稍嫌廣了些,也不若中望遠集中了些。恰恰是個中庸的視角。



要拍什麼都沒什麼不可以,儘管少了廣角的壯麗。



也少了望遠鏡頭濃濃的壓縮感,化不開的奶油散景。



不能靠的太近,但面對美食仍有餘力。



因為這個視角是一個生活的角度,就像這樣,望向天空的風箏那般。

不侷促的生活觀點。



偶爾,你會面對幾個有氣氛的好風景。



旅行中總有想要記錄的人。

就是這麼自然,不造作。



30mm這顆鏡頭的特性不只是只有在視角而已,光圈全開的銳利度、散景表現都令人嘉許,如果只帶著它,在畫質面上也沒什麼好挑剔的。

在電子性能上,搭配NX10的使用上也相當愉快,對焦速度相當不錯,對焦時也不會發出震動跟嗡嗡聲。



為什麼許多無反光鏡系統都選擇等效50mm左右而不是廣角來當做一個餅乾鏡的開始?
(我知道有選用廣角的系統,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就如同下面這張崩壞的瞬間。



因為這就是生活。

儘管這只是平實的角落,天天相處的人們。



或許只是一個不顯眼的街角。



一道經常品嚐的小吃。



但更多能拍到的,是生活中的喜悅。



就是這些,這麼淡淡藏在你生活中的風景。



文章索引:

Samsung NX10 快問快答

轉化生活的美感- Samsung NX10(一)Exterior

轉化生活的美感 - Samsung NX10(二)生活的觀點:30mm F2

轉化生活的美感 - Samsung NX10(三)平實中的不平凡:18-55 mm

2010-10-28 15:27 發佈
(四)延伸的視野:50-200 mm & Flash

伴隨著NX10一起上市的最後一顆鏡頭,就是50-200了。




操作50-200mm,蠻令人印象深刻的手感就是粗大的變焦環。

握持起來比起18-55擁有更好的感覺,畢竟是體積也稍微大一些,較為寬大的對焦環也讓長焦段的微調更方便些,不會因為太過狹窄而讓手指卡在一團。



跟18-55mm一樣,這顆鏡頭也擁有O.I.S跟手動對焦切換開關,塗裝也採用一樣的款式。



濾鏡口徑上則是採用52mm。



鏡頭接環則跟18-55mm不同,回復到金屬材質。而鏡頭後玉也有些許不同,並不是圓形,而是有一個方框。



我不太常用望遠鏡頭,一來是拍攝的題材比較沒有需要用到小望遠,二來是體積。

50-200mm的體積比我想像中的來得大一些,以前用數位單眼的時候曾經用過一小段時間的Pentax DA 50-200mmm,這顆鏡頭的大小是66.5mm x 78.5mm,而Samsung 50-200mm則是70 x 100.5mm。

就攜帶而言,大概真的要特別有用到,才會想要帶出去的體積。



真正開始使用的話,當拉到200mm最望遠的時候,伸出的長度也相當驚人。



遮光罩是碗型的,一般說來,望遠鏡頭的遮光罩比較少採用蓮花型遮光罩,即使是用花型遮光罩,遮光罩突出的部分也比標準變焦鏡來的長一些。



實際的使用上,雖說不常使用望遠鏡頭拍攝,但就畫質感受來說我覺得還是具備相當的水準。對焦的速度上也還不錯(光源足夠的狀況下)



望遠鏡頭的題材運用上,並非只能用於拍攝較遠端的事物或者人,在風景上也有不錯的成效。廣角鏡頭帶來的是整體的遼闊感,而望遠鏡頭拍攝的黃昏則有另外一種壓縮時空的感覺。



這張照片拍攝是在太陽下山後,200端拍攝,由於光線不是很充足,快門低到只有1/60s(以安全快門1/200s算,這大概慢了約一級半),儘管不太能夠凝結人物的動作,但畫面並沒有因為這樣晃動太多,O.I.S防手振有起到相當不錯的效果。



NX10本身的對焦速度還算不錯,不過搭配望遠鏡頭來使用的話,也有稍微比較慢一些,遇到對比比較低的地方,著實是需要有耐心多等待幾次,或者乾脆自己切成手動對焦來使用。



顏色的濃度來說,其實反倒沒有特別的感受,跟1855相比差異不大。



景深內的銳利度不錯,不過散景的光點有一些些稜角,看起來比較沒有那麼柔順。



在50-200mm之外,我們也來看看原廠的兩顆閃燈。



SEF42A是先前GX10/GX20就推出的外接閃光燈,由於NX10跟GX10/GX20閃燈接點相同,因此也可以繼續沿用。



閃光燈開啟後,出力有兩個模式,一個是TTL模式,相機透過熱靴上的電子接點溝通與閃燈之間的出力。



另外一個就是手動出力,1/1就是全出力。通常我使用閃燈的狀況都是手動出力,倒不是因為我愛自己控光還是怎麼樣,而是我都利用閃燈拍攝小物品,自己調整出力比較不會過曝。



最小出力可以來到1/32,算是稍微可惜一點,我手上有隻閃燈最小出力可以來到1/128,有時候僅需要小出力的補光的時候,最小的出力規格就顯出他的重要。



透過TTL的話,鏡頭焦段都會自己偵測,但你也可以選用手動模式,讓閃燈知道目前使用的焦段,做出正確的出力。



在使用的時候,閃光燈的背光是橘紅色的。



不過儘管這顆閃光燈擁有GN42的規格,用在NX10上面還是稍嫌太大了。



搭配18-55的狀況下,顯得頭重腳輕,我都不知道手的握持重心應該放在哪了。



也因為這樣,Samsung在NX10上市的時候也推出了SEF20A,這是一支GN20的便攜型閃燈。



與一般用轉盤鎖緊的方式不同,SEF20A是採用一個撥盤開關固定住閃光燈。



電池盒也稍微不一樣,也是一個撥盤開關。



打開後是這樣,SEF20A只需要2顆3顆電池就可以運作。



這顆閃燈比較特別的地方也在於他的熱靴連結座平常是收進去的。



得透過手指轉動把它扳出來。



也因為體積比較小,所以閃燈的指示並非用面板呈現,而是利用LED燈號來進行辨別。



打開左邊的電源開關後,最右邊的Test燈亮起就表示充電完畢可以使用了。



這顆閃光燈基本上沒有M模式可以選擇,是一顆全TTL的閃燈,因此中間的閃燈出力調整就是根據TTL的結果做的補償。

剛開始調整的時候是先往+的方向移動。



之後才往-的方向調整。



這顆閃光燈用在NX10上面就正常多了,收納上也很容易攜帶,算是彌補內建閃燈出力不夠的好選擇。



除了直打以外,也可以向上90度打跳燈。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顆閃燈用於NX100因為不夠高,所以會檔到NX100的模式轉盤,加上配重不恰當,所以後來又多出了一支SEF15A,方便NX100使用。



我們繼續回到延伸的視野這個主題。



初次三星來建構NX系統的鏡頭,都是一般人都很容易接觸到的焦段,而50-200mm我相信是一個在18-55之外,給予使用者有個擴張的角度,能夠看的更遠的選擇。



對一般人來說,多少在18-55之外,還是需要有一個能夠拍用來拍攝更近或者集中視角的望遠鏡頭。

50-200mm正是這樣一個銜接的角色。



即便是這樣的焦段並非日常生活常用的焦段,但畢竟不同於標準變焦鏡頭的平實、也不同於大光圈定焦餅乾鏡頭用於生活的愜意。



而這樣一個增添NX系統延伸視野、照片題材豐富性的角色。

正是50-200mm這隻鏡頭。



(五)遇見 P/K mount

開始用數位單眼的起點是PENTAX,那是2004年的時候。

而離開PENTAX那時正好推出K100D/K10D,在那個時間點Samsung也與PENTAX合作,推出了K10D的雙生機種GX10,後續也推出了GX20。或許是經歷了兩台機種Samsung也推出了不少P/K接環的鏡頭,當推出無反光鏡系統NX的時候,也順勢推出了可以轉接到NX系統的P/K to NX轉接環MA9NXK。



取出MA9NKK這個轉接環,映入眼簾最明顯的就是一個塑膠軟蓋。



不過其實我有點好奇,過去Samsung做過P/K mount的相機,用硬蓋或許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換個方向想,或許也是因為轉接環上面有拆卸鏡頭的開關,因為會些許卡住所以才設計出有凹槽的軟蓋。



旁邊簡單註名了一下這是K mount轉接到NX mount的轉接環。



轉接環的正面,接環是金屬材質的。



後面與NX卡口接觸的部份也是金屬材質。



由於Samsung推出的鏡頭都沒有光圈環(應該說那要底片時期的鏡頭才有光圈環),所以這個轉接環也利用裡面的一個簧片讓光圈可以收合。



運作的方式大致上是轉動這個可動的旋鈕,鏡頭上的光圈就會跟著開放收縮,不過用起來的感覺是無段式的,也就是說你並不知道現在縮的光圈到底是哪一檔(如果你用的是數位版的Pentax DA或者Samsung出的鏡頭)



寫真迷的前輩collective也買了一個,他有拆解這個轉接環,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參考看看。

重新用起Pentax的鏡頭,其實我最想接的就是FA31、FA43、FA77這三顆鏡頭,在不然接個DA15或者DA35也可以,但是因為PENTAX的鏡頭這幾天實在水漲船高,總不能為了想玩想接就買來放著生灰塵。

也還好masato大方的出借他的寶貝鏡頭給我,也才有這兩篇文章。



我們第一顆來看的鏡頭是Ricoh 50mm F2。

是的,就是那個Ricoh。



Ricoh其實不是只有做GR而已,這樣就太小看它了。

很久很久以前,RIcoh也做過中片幅相機,也做過135片幅的SLR相機(其實也沒很久,1977年才正式開始生產K mount的相機跟鏡頭)

這顆Ricoh 50mm Rikenon F2就是當時的產物。



這顆鏡頭其實不是Ricoh出名的銘鏡,它只是一個平價版本的標準鏡頭,而真正有名氣的是F1.2版本的鏡頭。



接上轉接環後,由於要補齊失去的鏡後距離,所以會多上約莫兩公分(NX:25mm、P/K:44mm)會長上一點點。

不過這張圖主要不是要看這個,而是轉接環側邊的開關,當你往旁邊切換的時候,光圈也會因此而有所變化。



往旁邊切到的效果就是縮光圈。(我上一張圖已經切到F4了,這張圖就是切到F4的光圈狀況)



而如果開關的兩條線對齊,所呈現的狀況就是完全的開放光圈。



儘管已經切換到F4,但還是完全的開放光圈。

通常我使用手動鏡的時候時候,都是把開關調整成最小光圈,這樣使用鏡頭上面的光圈才能一格一格精準的控制。不過你回去上一張圖仔細看,也會看到這顆Ricoh上面有一個P光圈,這個P光圈其實跟現在的DA鏡頭差不多,當你切換到P檔,那就得完全靠轉接環上面來控制光圈。

但由於這種方式比較不精準,所以我還是選擇利用鏡頭上面的光圈控制進行切換。(要注意的是,那是因為這顆鏡頭碰巧有兩種方式可以控制光圈,數位鏡頭通常只能遷就轉接環上面的不精確控制)



嚴格說來,我認為NX10並不算是特別適合轉接老鏡的系統,一來選擇性稍微少一點,二來畫面放大的狀況也比較不理想。

NX10的方式是這樣,按住OK長按以後,畫面會自動放大,但並沒有辦法選擇要放大的倍率,也無法切換(其他無反光鏡系統則是有做到這點)



不過AMOLED用來對焦到還算愉快,螢幕的顆粒感(好歹它也有640k像素)還有放大的狀況都不會令人不悅,拍起來不會不耐煩。



我覺得這顆Ricoh的鏡頭拍起來倒是中規中矩,色調上沒有太過濃郁的感受,但也不顯得特別清淡。



就中規中矩的鏡頭。

面對強光的時候也略有耀光,畢竟當時的鍍膜技術沒有那麼好。



描寫力來說以老鏡頭的表現倒也還不錯



還是老話一句,對於老鏡頭我的態度還是一樣,喜歡可以去找找看,但不要太沉迷其中,不要追高,也不要追捧網路上炒作的鏡頭,這些東西畢竟有年紀了,很多時候性能面其實不如現在的鏡頭。



尤其是轉往數位化以後,焦段的轉換還有光路設計(當初是對底片最佳化)的不同,都有可能讓底片上的銘鏡瞬間崩壞。



我偶爾還是會接些鏡頭來用用,一方面當然是心態上的不同。

這種心態上的不同當然不是:「我用老鏡我好強,我都自己調我好強」



有更多的時候其實我是在享受一種比較慢的步驟,每個角落都放慢一些心思多看一些。

同時我也是在賞玩器材,享受那個過去很多東西都沒有修正的不精確感,包含口徑蝕、失光、二線性散景這些現在鏡頭修正掉的缺點。

(不過這些東西在這顆鏡頭不太會看得出來就是了,就說它是個公務員鏡頭XD)


這些鏡頭上的特性,或許明天我們可以來看看,是不是透過轉接可以看到不同時期、不同老鏡頭各自的個性?




(六)旭光學的榮光


終於可以來寫Pentax本家的鏡頭了。

好一陣子沒用的Pentax。


因為這次文章,masato大方的出借了幾隻鏡頭:Pentax A 50mm F1.2、Pentax FA 50mm macro F2.8、Pentax M 35mm F2.8

第一顆鏡頭,就是Pentax A 50mm F1.2



50mm的標準鏡,在光圈的設計上,多半是以F1.4為主,平價版本的大概會設計成F2,不過也有少數鏡頭會在把光圈加大一些些來到F1.2。

鏡頭的前緣寫著SMC PENTAX-A。



SMC是Super Multi Coating的縮寫,這也是PENTAX本身的多層鍍膜技術,在很久以前就享有盛名,在面對強光時候的抗耀光鬼影的能力都相當不錯。

(不過畢竟是老鏡頭,所以還是跟現代的SMC不可同日而語)

那麼,在介紹這次的鏡頭的時候,鏡頭後方都有些代號,這些代號究竟是什麼呢?



最早的K mount鏡頭並沒有代號,只有寫 SMC PENTAX,一般為了方便稱呼才叫他K系列。大約是從1975年中開始採用的,那時的光學結構大多維持SMC takumar系列的設計,大約一年後左右更新為M系列。

而從1976年開始,從M系列才開始寫成SMC PENTAX-M。意思應該是mini或是mobile之類的輕量化的意思。據說是受到Olympus 的M-1(OM-1)的刺激。本文最後的35mm就是M鏡。

而從1983年開始,有了A鏡,也就是50mm F1.2這顆的代號。A代表的就是光圈環上面多出了A檔,可以進行自動光圈的調整,但是仍需要手動對焦。A系列所支援的「自動光圈」嚴格說起來應該是「由機身控制光圈」,在那個時代的意義就是「開始支援P模式或是TV模式」。

1987年開始,有了第一代自動對焦&自動光圈的鏡頭,代號是F,稍後的1991年則有了FA鏡,文中的 50mm marco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

但最早的PENTAX自動對焦鏡頭就是PENTAX-F嗎?

其實在1987年的F系列之前還有一支唯一的AF鏡頭(SMC AF35~70/2.8),比Minolta的1985年還要早,但是並沒有獲得太大的迴響,所以一般說來還是把PENTAX-F當做PENTAX系統第一代的自動對焦鏡頭。



或許是因為F1.2的關係,後玉顯得相當大片。

配上NX10的樣子。原本還算瘦小的NX10,配上這樣一顆大眼睛,看起來也凶悍了些。



這顆鏡頭很多年以前我自己買來用過好一陣子,拍起來的感覺很柔和,顏色並不鮮豔,顯得很清爽。

但F1.2還是看看就好,很多時候我用起來都要縮一些光圈,下面這張全開的表現其實不是很理想,色散相當嚴重,不比現代的鏡頭。



不過我很喜歡這顆鏡頭在逆光下的表現。

一來SMC的鍍膜有加持,鏡頭本身的對比並沒有下降的很快,尤其是這張照片髮絲的質感,映出的亮度真是討人喜歡。



清爽而亮麗,可以這麼說這顆鏡頭吧!





除了逆光的髮絲質感,在膚色上,還有整體照片的色調也是我喜歡這顆鏡頭的部份。這樣照片的光線,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清晨照進窗口的陽光,透過窗簾整個漫射到室內的感覺。



多年以後重用這顆鏡頭,難免有找尋過去記憶的意圖。但畢竟是過去了,機身條件也不一樣,只能當做回憶的一部分了。



第二顆鏡頭是Pentax FA 50mm marco。

顧名思義,這顆鏡頭是顆微距鏡頭。



平常不用的時候,最前面的鏡頭是縮在裡面的。



但要進行近拍時,鏡筒會拉長很多。



儘管FA是自動對焦的鏡頭,也支援機身自動調整光圈,但還是可以看到鏡筒上面有光圈調整的機制,這是因為這樣的設計也可以讓新型的鏡頭用在比較舊的機身上面(舊機身沒有電子機構支援這些電子功能)

另外,也保有對焦距離的小窗口。

這兩樣東西在數位化以後,大多數都拿掉,因為時代的變遷,不需要支援這些了。



這個機構是比較特別的。他是一個類似煞車皮的東西。

拍微距的時候你不是永遠都是水平拍攝,你可能會往上拍,也可能往下拍,在這樣的情況下,當你需要固定對焦距離,假設你要用到最大的放大率,那麼鏡頭要伸到最長,鏡片的重量會讓這個鏡筒滑動,也會改動對焦距離跟放大率。

所以才要有一個煞車皮的機制擋住鏡頭的重量。所以這個東西是會磨損的,現在搞不好也沒有備料了。



搭配起NX10稍微大了一些,但是在NX系統還沒有正規的微距鏡之前,利用先前的鏡頭來搭配倒也是不錯的選擇。



跟我的手相比大小大概是這樣,握持上利用雙手握持跟操作可以減輕配重上的不適感。



微距的世界其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基本上從鏡頭看到的世界因為放大了,常常跟我們習慣而想像出來的不同。



這張是不知道什麼昆蟲的卵。



即便是我很少真正的拍攝蝴蝶、昆蟲等常見的微距題材。但在雨後的花圃裡面等待、觀察,時間很快的就過去了,或許這也是拍照所產生的一個樂趣也說不一定。



最後一顆鏡頭,是PENTAX-M 35mm。



在底片上屬於小廣角的35mm,是很適合拍人,也很適合拍風景,是一個很多人很喜歡用的焦段。但在數位上,乘上1.5以後大約就是50mm的標準鏡,用起來的話就要轉變一些想法。



由於是M鏡,所以光圈調整的機制上面就沒有A/P檔。



我記得我看過一個很有趣的說法(是不是錯誤大家就自己判斷)

那篇文章是提到GF1搭配20mm擁有不同的透視感,所以拍起人來並不協調,歸咎於原因在20mm的實體焦長是135廣角鏡的焦長,因此造成這樣的透視。

我的想法是這樣,今天如果我拿了過去給135片幅的20mm來轉接給GF1用,那麼這樣的說法沒有問題,因為當初的光路設計就是超廣角,只是現在被片幅切掉。

但是如果是原本就預備搭配給數位片幅用的鏡頭呢?是不是應該還用135片幅的思維去看?



我倒不認為。

儘管是實體焦長20mm,但實際上的光路設計是根據40mm的視角去設計的,因為這些數位鏡頭完全無法用在135片幅上,自然就不能用這種看法去看待。

要是這麼說的話,一般DC的實體焦長大約是6-18mm,即使到望遠端也有跟135單眼相機搭配超廣角鏡頭一樣的詭異透視感不是嗎?

雖說是50mm,在135單眼上是標準鏡頭,但在中片幅上面卻是廣角鏡頭,這道理是類似的,我們要從鏡頭設計的視角與用途看,而不是一昧的把過去135系統上面的窠臼帶過來數位系統。



為什麼會提起這件事情?

一來是因為要重新解釋數位系統上的不同,二來是要解釋體積。很多人都說無反光鏡系統並沒有真正做到體積變小,鏡頭變小的這件事情。

上面兩張圖是Samsung 30mm F2跟Ricoh 50mm F2,兩者的光圈一樣,所設計給相機使用的視角也非常接近,但30mm仍舊小了一號。

即便是用M 35mm去看待,30mm也是輕薄很多,這是以前想不到的事情。



NX10搭配起PENTAX-M 35mm並不大,但接上轉接環以後也一樣增加了一些厚度,倒是有些精悍的感覺。



等效50mm焦段,簡單的在街上也是個很適合的視角。



因為35MM畢竟是一個廣角鏡,有一個特徵是對焦距離可以稍微近一點(對焦距離跟實體焦長有關,這也是為什麼望遠鏡頭常常動不動最近對焦距離就要2m、3m的緣故)



加上被片幅裁切了,所以在室內拍起食物來還算得心應手。所以我幾乎都是帶去吃飯用的。



這幾顆鏡頭,用途上多少有些不同,我最常用的是反而是這顆35mm,一來畢竟拍食物好用,二來則是體積不大,重量也不重。

相對起50mm F1.2的重量跟體積,這顆鏡頭很輕巧,更別提我不會帶上更大的50mm marco了。

另外,這些給底片用的鏡頭最大的問題就是焦長轉換,在底片上好用的焦段一乘上1.5倍,那就變得有些可怕了。像50mm變成75mm,這在室內是不太好用的焦段,餐桌面對面大概只能拍張大頭,拍個食物還要站起來。

這也是我比較常用M 35mm的緣故。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句話是很多人對老鏡的疑惑。

這些鏡頭老歸老,但仍舊有一定的水準,也能體驗到一些現代鏡沒有的特色。

可是說穿了,他們畢竟有年紀了。



我們在使用的時候多少要轉化些心情,第一當然是了解每支鏡頭用在數位化上面的特性,比較明顯的自然是知道焦段的轉換搭配使用習慣來使用。

第二自然是得放慢腳步去用,畢竟得用手動對焦去進行拍攝。

想急,也急不得。



在數位機上面最好使用的當然還是搭配專用的數位鏡頭,在畫質上跟性能上的搭配都是最好的。

可是你也經常看到我老是轉接這些東西,很多都不只是比我年紀大了,還都可以當阿公了。

為什麼?

這些鏡頭不盡然只是為了在資金有限底下的物盡其用,我知道很多人家裡父親跟爺爺總有一些器材是塵封在櫃子裡面的,藉由這樣數位化的機會,讓他們重見天日也是一個時代跟器具的傳承。




我沒有這些資源,所以我在現代的鏡頭之下還如此沉迷這些老傢伙的原因也很簡單。

我只是在緬懷那個我沒有參與到的時代,那些關於Pentax旭光學的榮光。

如此而已。



延伸閱讀:

如果你想知道Pentax P/K接環機身、鏡頭、配件的規格資料,有一個網站你不能錯過。

Bojidar Dimitrov's Pentax K-Mount Page



(七)行旅的腳步


我不知道大家購買相機的目的是什麼。
對我而言,相機的用途很簡單。

旅行,不斷的旅行。

不管是在地城市的小型旅行還是搭乘飛機的長途旅行。我的相機就是拿來旅行用的。



我本質上其實不只是一個相機操作狂,也同時是一個超標準的器材派,所以雖然我不是『職業』攝影師,但對於快門遲滯跟連拍對焦速度這些基本的硬體判別,我還是能感覺的出差異。

可是對旅行來說,這些事情是不是顯得特別重要?

是重要,但不特別重要。



就旅行來說,對我最重要的反而是輕量化跟多樣性,因為我一直在各國各個城市之間使用大眾交通工具,並沒辦法利用遊覽車跟轎車直接到達定點,這也是我為什麼從mirrorless類型的相機開始興起後就一直投以大量關注的原因。



那麼,NX10是不是一台有缺點的相機?

是的,它有它的缺點。

我相信你早就知道NX10的問題在人機介面,還有ILDC類型的相機在對比式對焦的一些先天限制。



NX10是不是也具備它的的優點?

是的,它也同樣具備。



ILDC (Interchangeable Lens Digital Camera) 類型的相機就是這麼讓人惱怒又讓人喜歡,因為體積取捨的關係,有些缺點特別明顯,但是一些運用新科技的的一些優點,又讓他更顯得特別跟一般人親近。

這些優點,也正是我對ILDC無可自拔的原因。

而其中最大的優點我稱之為「相機的多樣性」。



我們都知道單眼時期,不同廠商製作的相機跟鏡頭都有各自的個性與味道,這點在進入數位化有稍微減弱,但仍多少看的出差異。

而ILDC提供的不只是相機跟鏡頭不同的個性,還加上數位化的個性,每台ILDC的設計切入點都不盡相同,運用的數位技術、數位濾鏡、甚至連螢幕的翻轉程度都影響了相機的性格。

更別提許多是過去用在數位相機上的技術。

這些混合、不斷排列組合的特性,加上不同的缺點,正是ILDC的多樣性。



對很多人來說,NX10背負的原罪就是他是韓國廠牌,對我來說,它不過是另外一台相機,一台「也」可以拿來旅行的相機。



所以我要問你一件事情,相機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



是「謀內才擱嫌機司窄」,天天嫌ILDC只是玩具快門遲滯嚴重所以根本拍不到東西?

還是對焦速度不如職業用機D3、1Ds MK4,所以對家庭記錄小孩,永遠錯失最好時刻?



都不是。



相機這個器械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能夠按下快門。

理論來說,其實我需要的相機只要能夠按下快門就夠了。



因為旅行這件事情最愉快的部份,不是吃吃喝喝,也不是大聲歡笑,而是在熟悉的風景、陌生的環境中那個。



未知的多樣性。



很多人問過一件事情,「器材重不重要?」

這件事情我相信直到今天你還是想問我。



你以為我會回答你器材不重要嗎?錯了,器材非常重要。



新聞攝影跟運動攝影需要的那一瞬間,需要的是器材高速對焦速度跟低快門遲滯配合的極致,因為這些畫面不會再現。相反地,相對起上述兩樣題材,沙龍人像攝影在畫面與表情的重現能力都有機會再複製一次,這兩樣性能或許還是很重要,但權重就不會那麼高。

為什麼過去戰地記者選擇Leica相機,除了畫質好以外,它沒有電也還可以運作,機身強韌的可以幫主人檔子彈,甚至從25000英呎的高空掉下來後底片室依舊完好,沖洗出照片。


西班牙內戰(1936.7.17-1939.4.1)期間,一位攝影記者遭流彈擊中,但他胸口掛著的Leica II相機卻奇蹟似的為主人擋下了這發子彈,這名記者因而存活。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Canon與Nikon身上,但很不幸都沒擋住...1973年,日本戰地記者一之瀨泰造於柬埔寨失蹤,他使用的Nikon F2日後被發現,機身被子彈完全打穿。



1970年代,一名加拿大航空攝影師受雇為加拿大空軍拍攝宣傳照,他所搭乘的雙座型F4戰機卻在高空發生故障,駕駛員與攝影師彈射後成功逃生,但攝影師所使用的Leicaflex SL2 MOT卻從25,000呎(7,600公尺)的高空掉落到下方的沙漠地帶中。失事一年後,加拿大陸軍於該區演習發現此台相機,相機雖然嚴重損毀,但底片依然完好保存其中,且可沖洗出完整影像。




我不是職業攝影師,我相信很多人也不是,器材相當重要,但你是不是想要天天拿D3/1Ds MK4在家裡拍小孩,帶著五公斤出門旅行,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當很多人告訴你,買相機不能買ILDC,因為他們是玩具;相機不能用韓國廠牌,因為他們對台灣不友善;相機一定要一次到位,不然你絕對拍不到東西。



在此同時,我們都犯了Chimamanda Adichie要告誡我們的:「單一故事的危險性」。


Chimamanda Adichie目前大約33歲(1977~),她29歲的時候就得了Orange Broadband Prize for Fiction。

range Broadband Prize for Fiction是獎勵女性作家的文學獎。

長篇小說、女性作家、不分國籍、英文寫作,評獎前一年在英國首次出版,且非翻譯為英文的小說作品。
評選小組為五位女性,通常分別來自圖書業(圖書館/出版商或書商),媒體界,小說家,學術界,其他領域傑出成就者。


演說長約18mins,很值得一看。
記得打開view subtitles,有中文字幕可以選。

演說網址

單一故事的危險性這件事情其實講的就是刻板印象,忽略了其他故事的可能性。



這一點用在相機也一樣,前文提到我是不折不扣的器材派,為什麼我還要挑選缺點這麼明確的無反光鏡系統?照道理說我應該要至少買個7D/D300s/E-5才是。

因為其實我知道旅行最重要的是挑選一個底線以上的相機,而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相機。



當我需要專業的時候,自然會借重到專業的器械,可是我只是一般人,一個喜歡旅行拍照跟偶爾寫寫文章的人,所以我必須耐受很多因為體諒我脊椎負重狀況所造成的缺點。



旅行途中不管是按圖索驥,還是胡亂追尋,都是一個故事。即使這故事可能工工整整,也可能歪七扭八。



我其實不算一個很會旅行的人,往往只是定好機票跟住宿,連旅遊書也不帶,就這樣出門了。好像沒有什麼地方一定要看,也沒有什麼在地食物一定要吃,我希望當我回憶起我的旅行的時候,能夠像挑選相機一樣。



抗拒單一故事,真正描繪出一個多元的故事。



旅行、挑選相機這件事情就如同Chimamanda Adichie所結語的。

『當我們抗拒單一故事,當我們了解,世上沒有任何地方只有單一故事時,我們就會重拾心中的樂園。』




全文索引:

Samsung NX10 快問快答

轉化生活的美感- Samsung NX10(一)Exterior

轉化生活的美感 - Samsung NX10(二)生活的觀點:30mm F2

轉化生活的美感 - Samsung NX10(三)平實中的不平凡:18-55 mm

轉化生活的美感 - Samsung NX10(四)延伸的視野:50-200 mm & Flash

轉化生活的美感 - Samsung NX10(五)遇見 P/K mount

轉化生活的美感 - Samsung NX10(六)旭光學的榮光

轉化生活的美感 - Samsung NX10(七)行旅的腳步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5分先!
已經很少在01上看到如此公正又感性的相機分析報導,棒!

這篇是我看過惟一知性與感性兼具的評測文章!~

只能說感動!~

讚!~

相機到你手上整個有了生命了!

記錄生活中的感動真的遠比較量器材打嘴砲有意義多了

可惜三星轉接頭比較少

自家的鏡頭又不夠齊全

後來我選了NEX...
好用心..專業的文章......把喜歡的感覺表現的....像寫報告一樣...
我是從寫真迷連過來看的,真是一篇圖文並茂的好分享。
謝謝~
You don't take a photograph, you make it. - Ansel Adams
圖文並茂,很中肯的心得
好機好鏡好技術,拍得很有風格喔
很久沒看到這麼棒的文章了!! 不推不行
大大寫的文章都很棒,這麼用心的文章一定要推,應該可以讓反韓相機的人有一些改觀
你寫的每台相機都是我參考的對象

這篇回覆是我在samsung版的第一篇
雖然很少在這裡逛
今天看到您這篇這麼用心的文章
真的很感動&佩服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