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用的一樣是熟悉的場景,只是對照組是G2搭配14mm,另外拍攝時間沒有一樣。造成變因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要使用G2這台機器(因為剛好是12MP對比20MP,差距會比G3的16MP大一些),所以拍攝的時間也是早了幾個月。
另外這篇文章用的照片素材用的都是原圖大小,有需要的人可以直接在Flickr下載。

一樣,先從圖片開始看吧。
NX200 with 18-55mm @中心

G2 with 14mm @中心

NX200 with 18-55mm @偏右

G2 with 14mm @偏右

NX200 with 18-55mm @左側接近邊緣

G2 with 14mm @左側接近邊緣

其實高像素帶來的優點很簡單,基本上就是解像力的提升,我們可以很明確的從幾個地方看出差異:中心部位鴿舍的柵欄、偏右的大樓磁磚、左側邊緣的屋瓦與樹叢,都可以看出兩者的差異。
當然一昧的競逐或者強調畫素並不是一個好方法,但是以目前APSC跟m43這樣的片幅來說,20MP還不到畫質開始下降的地步,我們也確實可以看到20MP帶來的效應:可以更有效的壓榨出鏡頭本身的解像力。

高畫素的好處當然不只有解像力的提升,相對的也造就一些使用上的便利,其中一項最大的好處自然就是拍完以後裁切處理的便利了。
像這樣的一張照片經過裁切後,還有2712x1808,大約是490萬像素的大小。這個像素大概跟過去我使用的E-1相近,正常照片輸出4x6沒什麼問題,以大圖輸出來說的話也還可以到8x10或者10x12這樣的大小。
蜜蜂的翅膀質感歷歷可見。

事實上,裁切也不僅只是一個「放大」的動作而已,其實你也可以看做是一個重新對畫面構思的步驟。

像這張照片一樣,是一樣的照片,但經過裁切以後你會發現整體的表現方式跟原本的照片不同了。
我們來看的話,其實不只是畫面構圖的不同,而是因為裁切過後畫質仍然不錯,才有一種塑造全新照片的感覺。
以這張圖來說,不僅是蜜蜂本身的細節相當清楚,花瓣上面的花粉也是一樣的情況。

我們已經聽過太多「高畫素不等於高畫質」的論調,但你也可以檢視一下下面這張照片,魚肉的斷面質感都很讓人滿意。

真的要探究原因的話,我想確實可以歸功於NX200對於影像處理、感光元件與鏡頭之間的搭配。當我們來探究一台相機規格的時候,有時候我們只注意到亮點的地方,卻忽略了這個優點或許是經過幾個步驟才達成的。

從上面一些照片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來NX200的2000萬像素優點除了解像力特出以外,在裁切後仍能維持一定的畫面品質。
這樣的優點,並不是只有感光元件的規格完善(高畫素)就能帶來的,我常跟我的朋友提到相機的畫質不等於畫素高低,原因在於我認為畫質這件事情,是屬於三位一體的展現。
怎麼樣的三位一體?
是感光元件、鏡頭光學、另外在數位時代就是相機後端的處理。
如果我們擁有一個很理想的感光元件,但是鏡頭光學跟不上,或者是相機的處理引擎有些瑕疵,都可能會造成最後照片的品質稍微不理想,至少在這三者的搭配上,我認為NX200的搭配是很不錯的,可稱得上發揮20MP應有的水準。
我相信這陣子使用NX200,對文章內我們對它探究的歷程看來,這個20MP的特徵絕不會淪為只是一個口號,變成又是另外一個「畫素不等於畫素」的情況。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一樣,我們用下面這個固定的場景來探討。

不過由於控制篇幅的關係,我們挑了幾個比較具代表性來進行比對,分別是:ISO100(最低ISO)、ISO800(中級ISO)、ISO3200與ISO6400(較高ISO)
不過我所有的圖片都有製作出擷取圖,所有的資料在這個連結,而NX200的原圖請參考此篇文章,其他原圖部分請參考:G3原圖、GXR原圖
我們先從最低ISO來看起。
這邊我主要想提起的部份是中心部分的向日葵還有左側的摩艾石像。
對我來說,除了要求高ISO的部份以外,我相當重視的是低ISO的質感跟細節,我必須老實講,這兩年的ILDC使用經驗,NX200實在是我覺得相當不錯的機器。用向日葵這張圖其實可以很明確的看出來。
向日葵這張明信片其實是印刷品的複製品,我們都明白印刷品會有一種特徵出來,那就是印刷的網點。如果是相當偏重高ISO畫面純淨度的機種,通常會有一種傾向出現,在低ISO的抹除通常會稍微嚴重一點。而這樣的特徵也會造成網點的部份消失。
而另外一個摩艾石像,代表的其實是一個暗部細節的展現,同樣的,也可以很清楚的理解到同樣如果是NR部分參數過高,一樣會造成細節比較缺乏,出現比較明顯的抹除情況。



接下來是ISO800。這個ISO數值對於JPEG已經稍微有些處理,但仍能維持一定的平衡,其實對多數的使用者來說,這個ISO數值在室內是經常會使用到的。
在小熊跟向日葵我們也多半可以看到三台機器都有些許抹除的痕跡,NX200在這邊的細節表現不錯,但沒有特別突出。唯一差異相當明顯的還是在摩艾石像,相同的場景、光源、快門情況下,很明顯的看到GXR跟G3都有抹除的痕跡



然後是ISO3200。這個ISO的使用部分已經會是比較微光的場合會用到的情境。
我們可以看到幾件事情。
與同為APSC的GXR比較,NX200的3200並沒有顯得特別離譜弱勢,或者我們應該這麼說:NX200的高ISO就落在這個時代裡面正常應當要有的水準。
而G3受限於片幅的關係,雖然表現不錯,但在摩艾石像這個部分是表現較弱的地方。



最後是ISO6400。由於GXR最高的ISO數值只有到3200,所以這個部分GXR缺乏圖片。
對於較高ISO的處理,我們仍舊可以看出NX200的處理佔了較大片幅的優勢,在這部份是比G3來的不錯的,我們同時也可以看出NX200的使用上,如果真的需要應用較高ISO的部份,利用RAW檔可以保存更多的細節。



我自己在使用NX200的時候,其實有時候會有奇怪的感覺:「低ISO的質感好像不錯?」
後來我慢慢做了這幾個測試後,也才發現這件事情確實是存在的,低ISO保存的細節相比之下也是明顯多不少,這部份我覺得是值得去期待的。
這篇文章並不是真的要跟GXR還是G3比出什麼高下,只是長久以來對於NX200多半有種「高ISO不行」的說法出現,但平心而論NX200的整體處理也在合情合理的地步,或者應該說,我個人認為NX200的ISO處理是相當均衡的。
怎麼個均衡法?應當就是在低ISO保有更多的細節跟質感,而高ISO還能維持在一定的水準,有些機器是將ISO處理的天平完全的傾向高ISO沒有雜點,卻也忽略了低ISO的質感。別忘了,ISO800以下這樣的數值才是許多一般人在大多數使用的數值,這也是我說NX200對於ISO處理這件事情具備「均衡」的原因。
經過這些圖片的探究,我們或許也可以把這種高ISO比較差的說法當成「傳說中拔了獅子的鬃毛,我就可以...」這樣的鄉野傳說吧。
上一篇我們有提到三位一體,這樣對於低ISO的處理細膩,更能引發出鏡頭跟感光元件的優勢,我想也正是NX200能夠吸引大眾的原因之一吧。
euyoung's soliloquy - http://euyoung.blogspot.com/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