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趕快來檢視到底箱子裡是啥東西。
外箱上蓋

外箱側邊上勸敗的E→A轉接環及A鏡系(目前只能調光圈,要等到十月底的新韌體,才會更新成搭載AF機能)

說明文件一覽,保卡、兩本多國語言說明書、重點項目說明單、攝影課程+週邊廣告單及最重要的程式光碟。

附贈的配件,眼罩、蓮花遮光罩、麥克風防風毛毛套、電池倉蓋、機身+鏡尾護蓋、電源供應器、充電器、NP-FV70電池、USB傳輸線、以及兩組電源線+旅行轉接頭。
應該要附上一條Mini HDMI轉HDMI的線才對~

E18-200mm F3.5-6.3 OSS鏡頭已經預先裝在機身上。

側面照,結合麥克風、熱靴及電子觀景器的提把有相當長度。
提把側面上有一個背帶固定座。

有相當深度的電池倉。

底部貼紙,機身為日本製,腳架鎖孔為金屬製,鎖孔前方另有一額外定位孔。

金屬E接環內就是總像素14.6MP(靜態可用像素14.2MP,動態可用像素9MP)的APS-C Exmor CMOS感光元件,電子控制縱走焦平面快門預設為開啟,跟NEX3/5相同。

接環側邊印上的Exmor APS HD CMOS標記。

焦平面指示與型號印在底部左側,右側為記憶卡卡槽蓋。

記憶卡可使用SD、SDHC、SDXC(Class 4以上)及SONY自家Memory Stick PRO Duo及PRO-HG Duo高速卡,卡槽上方凹槽處有個小紅燈指示記憶卡讀寫狀態。

打開LCD後就可以看到機身側面功能鍵及轉輪。

3吋92萬像素16:9 LCD,並無觸控操作功能,其角度也只能正負各轉90度,無法翻轉自拍。

機身頂部的小喇叭。

0.43吋115萬像素的彩色電子取景器(EVF),底部有屈光度調節桿。

Dolby實驗室認證Dolby Digital Stereo Creator四囊結構陣列麥克風,達成2ch高傳真低雜訊收音效果。
圓柱型保護框結構用來避免麥克風本體受撞擊損傷。

把手上方護蓋打開後就是配件固定座(後)及SONY閃燈系統熱靴(前),側面則有外接麥克風用3.5mm立體插座。

手持部分採方格狀防滑設計,中央較大的護蓋打開後是Mini HDMI以及Mini USB插座。

靠近按鈕處兩片半圓形小護蓋則是3.5mm立體耳機插座(上)及電源供應器插座(下)。

電源開關與攝影鍵做在一起,須按下綠色卡榫才能撥動開關,MODE鍵切換攝影及拍照,上方的小指示燈會指示目前拍攝模式,另外頂部還有靜態攝影用快門鍵(上一張圖可看到),與一般快門鍵相同為兩段式按壓(半按對焦全按拍照),不過在攝影模式時該鍵只剩下對焦(AF-ON)的功能。
電池倉位置還有背帶固定環(上)及電池釋放紐(下)。

用手握住握把示意圖。

可以比較手掌與機身大小比例關係(抱歉手震)。

手持按鍵控制示意圖,大拇指控制錄影、電源及模式,食指負責靜態攝影快門鍵(抱歉再度手震)。
手背固定帶感覺較為薄弱。


原裝E18-200mm F3.5-6.3 OSS與NEX3/5用的E16 F2.8餅乾鏡大小比一比。

18-200產地為中國製(16餅乾還是泰製的....


鏡尾接環為金屬製,電子接點數為十個。

口徑67mm,最近對焦距離0.3m(18端)與0.5m(望遠端)。

200mm望遠端鏡筒伸出狀況及長度。

裝上蓮花遮光罩後的樣子。

裝上E16 F2.8餅乾鏡後,把手變成最長最顯眼的地方。

裝上毛毛套及眼罩後的樣子,錄影時16mm的視野並不會被麥克風擋到。

電池倉裝入NP-FV70電池的樣子,還有很多空間。

裝上電池倉保護蓋。

開啟電源後,上方指示燈會點亮顯示目前操作模式。

標準操作畫面。

選單,與NEX-3/5幾乎是一模一樣,只是圖示變成VG10的外貌。

目前機身的韌體版本。

接著就是找機會實際拍看看成果如何囉~
報告完畢,謝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