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第一台請益:
松下S9 vs
這台是我的預算上限 而且很捏
淘寶空機+副廠大光圈定焦大約三萬五台幣
看上即時lut及輕巧的全片幅
還有機身防抖
顧慮是L卡口的鏡頭好像都偏很貴且偏少……
握持感及沒有機械快門沒有電子取景
松下G97 vs
會看上是因為很便宜,
而且感覺該給的都有給
省下的錢可以買很多很多鏡頭玩
且未來長焦鏡頭比較是我能負擔的金額……
且也有機身防抖
機器本身感覺也比較耐操?
顧慮是m43...怕低光源不夠用……
然後內在跟2019的g95差不多
感覺很落後?
而且會不會拍出來跟手機差不了多少
富士xm-5 vs
看上是因為膠片模擬
但我就在想s9的即時39個Lut是不是能取代富士膠片模擬
顧慮是沒有機身防抖
索尼 zv-e10 II vs
會看上是因為感覺很輕巧,
感覺索尼的科技很值得信賴?
佳能 R50v
同zv-e10 II,不知道這台跟索尼那台差多少?
相機是工具, 最優先是切合自己的需求, 樓主要了解自己究竟是喜歡屯器材做器材黨, 還是實用為上, 拍到就好, 或是像藝術家, 要求更好表現, 諸如此類。就像拿牛肉刀切蘋果也是可以的, 開心就好, 但從工具角度就有點浪費, 相反, 你要切的是牛骨, 但只買了小刀, 就力量不足。
S9, 畫質好, 不是G97, X-M5這些可以比的, 色彩好, 鏡頭焦距完整, 不用擔心沒有鏡頭用, 也有18-40這類很輕便的廣角鏡頭, 也有20-60這種很泛用的鏡頭, 拍生活照就很好用。沒有機械快門沒有電子取景其實也沒問題, 放棄有頻閃的場景就好, 正常生活不會很多, 但如果要拍室內運動又遇到頻閃就無解了。
G97, 拍攝生活照的話, 畫質是足夠的, 例如一張A3照片, 其實也只是800萬像素
M4/3是可以用最低預算體驗最多焦距的系統, 很多人拿FF旗艦也和手機沒分別, 關鍵是環境, 光線和技術, 例如我在西藏用M4/3拍的風景, 就比我在城市用FF拍的好看很多。
我旅行都是用M4/3, 因為背一整天東西真的很辛苦, 只想輕鬆一些。而M4/3硬傷是高ISO相對弱, 拍靜態還可以用IBIS, 但晚上或室內拍體育活動不行。
X-M5, 優點是顏值和富士特色的色彩, 其實每家色彩都有獨特之處, 只是富士比較容易一眼看出分別。S9的Lut有自己特色, 但是沒有誰可以取代誰。X-M5缺點是不要問性價比, 鏡頭焦距也完整, 如果預算足夠的話。我手上有一台富士, 色彩滿意但對焦真的不太行, 當然G97和S9的對焦都沒辦法和第一梯隊的機身比....
zv-e10 II, 定位算是拍影片的吧, 不如考慮A6700? 配SIGMA18-50就很泛用了。
另外還可以想想NIKON Z50II, 鏡頭不多但焦距勉強算完整, 還有Z5II, 除了重一點, 就是很平衡的一台, 還有R8, 很輕便的一台, 慢慢存錢買L鏡。
簡單來說, 樓主的幾個選擇, 最重視畫質就S9, 要顏值和文青感就X-M5, 要玩很多焦距就G97。
分享幾張刻意在低光拍的, 足夠體現差距(日間差距會縮減一些), 但是器材考慮的是綜合。 畫質方面S9理論上會更好。
中低價FF, 用的是爛鏡, ISO 12800, , 但比小片幅表現好多了

小片幅ISO 6400, 因為抵受不住重量的誘惑而出勤 (如果有進DXO處理, 雜訊會處理得更好)

小片幅ISO 800, 利用防抖拯救靜態照片

小片幅入門機身, 入門鏡頭, 少污染的西藏

玫瑰雲 wrote:...松下S9 vs 松下G97 vs 富士xm-5...
這幾台我只傾向於"支持"S9 &富士(但非X-M5);
當然,會選富士大多是為了底片模擬,X-M5給了完整20組的確吸引人,所以等到前段時間至少有貨時就開始四處搜尋;價錢仍不是很漂亮;這種沒EVF,IBIS,內閃的塑膠機...我覺得回歸到官方定價或許還值得一看,再多溢價就太缺乏誘因了;還記得十多年前第一次買來試水的X-M1...只用了2週就受不了迅速甩賣(改入X-E2);不過,X-M1至少還有內閃啊,X-M5取消了改成啥底片模擬轉盤...,我用自定義的Recipe居多,那玩意兒就很雞肋,當然就更買不下去;後來查了查少一組底片模擬的X-S20,拆鏡公司貨$36,900,有EVF,IBIS,內閃,立馬下手;

至於只稍晚一點也入手的S9...當然同樣是衝著39組Lut+專屬鍵而買;它是否能取代富士的底片模擬?當下還真不好說;畢竟在Lumix Lab App現有的Lut當中,不大以底片色調命名(或作為調色的方向);之前我真的有認真的一個一個看過,不是那麼回事;只是我覺得不一定"非底片模擬不可",因為即使是富士的底片模擬,我也很少套用現成的就覺得OK,只是它提供一個很好的基礎,名號也容易理解又響亮,細部選項也還算夠,所以很受歡迎不難理解;
我比較缺又一直在試的器材是"儘量直出少用後製的日常隨拍機",各有足夠的特色就都買來用用看;其實一開始也是有想把底片模擬也弄進去,只是我的preset大多是用C1做的,不像LR轉Lut有一套比較簡單的方法,所以就有點懶得花太多時間在這上面(我現有或找得到的Lut已經夠多),沒太在意"名稱"是否有冠上"底片",色調看得順眼符合情境就好,反正S9的專屬Lut鍵實在方便,直接LV快速瀏覽選擇,這比富士快多了(自定義常要注意改WB);Lumix Lab也蠻不錯用,可以直接在App中調整完再回存相機,不再受限於機身笨手笨腳的操控;
S9+Lumix Lab是手上現有器材當中,最符合我"遠離電腦專注直出"的機身,不過它的致命傷同樣很明顯:少了內閃& EVF,甚至連個熱靴都沒有,這讓我不大願意用它來拍攝日常人像;通常純拍景OK,但光源方向與光質不見得對人友善,這就對直出人像的用途非常不利,導致拍攝環境受限+出片率偏低;大太陽下用得很吃力的普遍缺點就不必講了;所以這是一台優缺點都太明顯的入門機身,只有一台,不大建議,特定用途,有其價值;
後記:假如時光倒流至5,6年前,(鏡頭因素)相對於APS-C會更傾向於保留M43,前者已處於停滯半放生的狀態;只是事過境遷,市佔率是很現實的,(尤其副廠鏡的)價錢數量&選擇性,M43今非昔比,這才是願意再入富士的主因;假如只是鏡頭CP值超高單一因素,不足以吸引,還有體積.重量.焦段&光圈的多樣性,才得以評估勝出;所以,我不是說G97有什麼"不好";若M43有那麼"不堪",現有手上不會仍保留不少器材,只是在新鏡與CP值方面,M43的劣勢越來越明顯;副廠APS-C鏡出一支有好幾家銷量更大的卡口可接,是我也會以此為優先;
但樓主別誤會,以為入M43就會缺乏足夠的鏡頭選擇,這倒不至於,甚至有些焦段光圈是M43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只是在這個FF不必然一定有多大,M43不必然最小最省的年代,它們的優勢越來越模糊罷了;

新手預算有限可以考慮找二手的。
M43 目前就一個操控感與長焦比手機好。
畫面不放大看真的拉不開太多的的距離。
手機還有隨身的優勢。
S9與zve10 ii都有快門的問題,
技術上可以處理。
我會考慮二手的相機,(當然檢查二手相機也是需要一些知識)
因為我技術不好。
鏡頭方面L口不必太擔心,
Sigma 的28-70F2.8,35F2,50F2等都有L卡口的...
A7c2也可以自己放lut (但是s9的顏色比較好是真的)
不是錄影zve10 ii就不怎麼推了,我寧願選xm5。
XM5的膠片模擬很好,
但好用的也是那幾種。
雖然沒有防震,
但快門卡在1/50以上基本沒問題,
拍多幾張,增加成功機率。
也可看看xt50,xt30 ii 等。
=====
如果你只想拍照不想太多後期,
S9與XM5選一個。(我選XM5,多的錢可以買鏡頭。)
G97是學習拍照不錯的機器,
拍raw高iso丟LR處理,我相信iso 12800不是問題。
配上大光定,其實也可以拉開與手機攝影的距離。
妖狐藍風 wrote:...新手預算有限可以考慮找二手的...妖狐藍風兄的分析也都很有道理,不過我最注意的是這句話;本來想提但還是縮回去了;
這本身就是個矛盾;新手最缺的是知識經驗,不似老手日常的敢買敢用(所以可以省很多錢),無法類推;萬一給人挖錯了坑帳還算自己頭上?"騙"人掏錢的傢伙最容易被人記恨;畢竟要累積到自己有足夠的判斷力,明確需求,沒一定的使用經驗根本沒辦法,這都需要時間金錢堆砌;除非願打願挨決心承擔風險,否則這仍不脫雞生蛋蛋生雞的死循環,瞻前顧後進退兩難;

這不只是怕花錢最後更浪費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心態;尤其是在手機已經很厲害的今天,可換鏡系統本身就是要符合更複雜且更自主的影像需求,才有額外添購的價值,所以希望簡單省時省錢也是另一種自我矛盾;手機不用考慮凡事起頭難,學然後知不足的挑戰,這才是投入之前最該想清楚的;
雖然這是題外話,但我認為這比花錢買器材更重要;或許多數人認為"先求有,再求好",但我並不認為這是必然的邏輯;有並不等於自動變"好";或許先發掘自身照片的問題出在哪裡,再針對問題去挑選(或不額外挑選)器材吧;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