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hio爸爸的相片書 全國擊劍賽 (EM1 Mark II + 40-150mm F2.8)

原來我在2019年就有準備這個主題, 但不知為何地就中止了, 直到2025看到攝友的相關主題, 才把它給挖出來… 哈哈哈, 太好玩了, 大家也來看看美國的擊劍比賽吧, 而且還有故事的哦!
01
P7040403 by san ching, on Flickr

擊劍 (Fencing) 這種運動在臺灣應該很少見, 只有在電影中才偶而見到, 其實在美國也算是小眾運動, 我在美國的中小學幾乎沒有看到, 也許我們中西部是鄉下吧? 或是他們都偷偷躲著我練, 哈哈哈! 現在難得有個機會遇到全國比賽在我們哥倫布這個小城市舉行, 當然要去玩一玩!
02
P7040002 by san ching, on Flickr

我不太確定要怎麼翻譯這種運動, 還要去google 一下才能確定. 以前一直以為就叫做西洋劍, 以區分日本東洋的劍擊. 反正這是長期列為奧運的項目, 以我們亞洲人的身材, 應該有機會可以拿到很好的成績, 希望專家們可以給些回饋…
03
P7040044 by san ching, on Flickr

其實不是我批評這擊劍在美國是個小眾運動, 原因是我以前在臺灣的大學同學, 從東岸帶著全家包括二個男孩來參加這種比賽, 所以我才略知一二, 也有幸來分享這種運動. (也有拍了不少其他的運動比賽, 歡迎點擊過去看看!)
04
P7040087 by san ching, on Flickr

為什麼全國賽會在我們這種中小型城市舉辦呢?
同學告訴我原委, 原來這果然是個小眾活動, 經費有限, 所以他們都不選擇一線大都市來舉辦, 紐約, 芝加哥, 波士頓等等都市都在他們的名單之外. 這就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現象, 沒有什麼對錯好壞之分, 至少我們這些小城市就有機會多辦一些活動了.
臺灣有沒有可能也在小鄉鎮舉辦一些大型活動?
05
P7040107 by san ching, on Flickr

不知道臺灣這種擊劍運動的活動情況, 如果有朋友剛好有玩這種運動的話, 請在這兒多多分享. 只不過好像這要花不少錢哦, 光是這套衣服, 頭盔, 和劍等基本配備, 應該就臺幣三萬元跑不掉了. 如果是要給持續成長的小朋友從事這種活動, 那麼心裡就要有準備了, 他們會一直長大變型, 不過還是至少要形成一個擊劍的社會環境才有對手可以比賽.
(真慶幸拍到這種雙弧的相片, 太美了! F2.8, 1/640, ISO3200)
06
P7040180 by san ching, on Flickr

原來擊劍項目有三種不同的劍, 各自有不同的比賽規則, 我還以為只有一種比賽方式. 我朋友參加的是握槍型的劍, 身上沒有裝任何的感應器, 所有的感應裝置都在劍上. 所以只要劍能打到的地方都算得分, 說到這兒你們應該會有很多問題, 是的, 當時我也有很多的問題…
07
P7040064 by san ching, on Flickr

首先, 你們看到這個劍頭的檢測嗎? 這是有彈性的感應裝置, 只要打到對方的身上, 就會啟動這個感應, 從劍頭由電線連到手套上, 再從衣服, 所以檢測這個劍頭要在合格的敏感度之內…
08
P7040131 by san ching, on Flickr

這個法碼的重量是固定的, 要校正這個劍頭千萬不能過度靈敏, 不然還沒打到對手, 在空中揮舞就得分了. 不知道選手有沒有可以調整敏感度的方法, 讓檢查的時候合格, 比賽的時候就提高靈敏度… 嘿嘿嘿, 不是我老奸, 真的是因為這種對打的速度太快, 連裁判都不可能看得到瞬間的對打畫面, 完全是看這個亮燈為主…
09
P7040091 by san ching, on Flickr

你們就會好奇的問… 好啦, 是我太好奇了, 我是好奇貓. 時常會看到二邊的燈都亮了起來, 這個時差的敏感度是在幾分之幾秒? 其是還是有輸贏的! 我朋友就答不出來了…
10
P7040265 by san ching, on Flickr

我好奇地又問朋友, 如果選手故意往地上插一下, 不就得分了嗎? 結果他說地板都是鐵做的, 會完全導電, 所以就算把劍壓下去也不會亮燈. 原來像我這麼老奸的人, 以前就有, 早就做好防備了... 嘿嘿嘿...
可是我就好奇地再更深地問一下, 如果選手故意地不小心插到自己的鞋子算不算得分? 這時候他就答不出來了… 咦, 他還兼任助理教練, 大概沒想到我會用這種賤招… 嘿嘿嘿…
(如果老是這樣蹲著比賽, 縮小被攻擊面積, 會不會被判犯規? 哈哈哈!)
11
P7040451 by san ching, on Flickr

我又發問了, 看來朋友愈來愈緊張了…
既然是靠劍頭的壓縮來感應得分, 那麼這不就是大家幾乎都是只有突刺的方法進攻? 劍擊的最高藝術不是應該要各種招式都用上才算極致嗎? 我朋友算是聰明, 馬上給我轉移話題, 原來還有另外二種比賽方式…

(哈哈哈, 這是教練還是陪練嗎? 一定要穿這樣嗎? 乍看以為是黑武士來了, 果然很厲害, 可以當master, 應該要錄影… )
12
P7040291 by san ching, on Flickr

P7040319 by san ching, on Flickr

這種突刺式的攻擊, 劍本身是用握槍的方式, 另外一種是用軍刀的方式握劍, 這種握劍方式就可以又砍又刺又劈… 那麼怎麼得分呢? 現在這個感應方式就從劍尖移到選手的身上, 在重要的部位裝上感應片, 不管你怎麼打, 打到就得分, 這種比賽方式比較接近真正的打鬥情形. 可是後面拉著線就很好笑, 好像是要勸架的人在後面拉架…
13
P7040213 by san ching, on Flickr

可是我的問題又來了, 只不過不敢再提問了, 不然朋友會和我翻臉了, 以前他在學校是乖學生, 沒有我那麼多歪心眼… 他們時常會最後靠在一起互打, 我如果是選手的話, 平時會練好另一隻手, 用手刀來拼命點穴得分.
14
P7040659 by san ching, on Flickr

說到拍攝器材, 最近升級相機, 從EM1到EM1MII, 剛好在這種場合來看看有沒有升級感? 其他的功能和表現都不要說, 光是那個0.5秒預錄連拍的功能就讓我特別驚豔.
(哈哈哈, 這是在跳雙人舞嗎? 你們玩過的人知道, 其實這是瞬間0.01秒就結束戰鬥的鏡頭!)
15
P7040240 by san ching, on Flickr

在旁邊的家長千姿百態, 勝負心重的就會有許多激烈的動作, 也許反應比參賽者還誇張! 嘿嘿嘿, 我反正是第三者…
16
P7040060 by san ching, on Flickr

他們的背後打的字樣應該是全世界統一的吧? 臺灣網友放上來的也是如此, 而且還都是姓陳…
17
P7040099 by san ching, on Flickr

有沒有朋友知道, 為什麼他們還要展示日本的武士刀? 有什麼典故或關連嗎?
18
P7040218 by san ching, on Flickr

有幸看到台上的示範賽, 應該是高段的比賽…
19
P7040338 by san ching, on Flickr

現場賣劍修劍等各種器材的攤位也不少, 看起來就很熱鬧! 這又是一整個循環的產業鏈, 維持著這種運動持續不懈, 有些感慨!
20
P7040367 by san ching, on Flickr

P7040370 by san ching, on Flickr

如果美國有二百種運動, 那就有二百個循環產業鏈, 那會養活多少就業人口? 教練, 裁判, 球員, 相關器材設備製造和販賣, 經理, 廣告, 場地租借, 甚致於到周遭的交通和住宿. 大的產業如美式足球, 籃球, 棒球, 或冰上曲棍球, 那更不在話下了…
我們臺灣也有許多運動, 但是好像投入不太多, 可以大到形成一個產業鏈嗎? 也許是人口問題, 也許是政策問題, 如果一個國家想要產業多元化, 是否這方面可以多做考量?
21
P7040437 by san ching, on Flickr

P7040441 by san ching, on Flickr

亞洲人不少, 女生也很多, 不過好像不分左撇子和右撇子, 大家一起上, 看到了嗎?
21
P7040379 by san ching, on Flickr

打成這樣, 誰勝誰敗應該很清楚了吧? 不過, 用沒有感應器的手臂夾住劍, 算不算犯規? 哈哈哈… 至少對打的程度非常激烈, 二者都是進攻型選手的比賽最好看!
22
P7040395 by san ching, on Flickr

P7040398 by san ching, on Flickr

哈哈哈, 有時還會看到落淚的小女生, 也許自我期望太高? 在這兒練習運動攝影太好玩了, 真要感謝我的同學!
23
P7040417 by san ching, on Flickr

看到激烈的對打會非常興奮, 只不過動作太快, 完全看不清交手過程, 不知道現在的科技是否有全程錄影, 然後讓大家現場看慢動作重播? 像這種刺到彎的情況, 結果燈沒有亮, 然後選手抱怨了半天也沒有, 也許不公平吧? 那麼某國的選手來比賽的話, 會不會場場都贏? 美式足球現在也有這種重播的審判制度! 除非家長自己錄影, 回家慢慢看個爽…
24
P7040461 by san ching, on Flickr

等到瞭解他們衝刺的時機和先前動作, 我也學會在適當時機按下連拍的快門… 這些勝負應該已經很明顯了, 哈哈哈, 劍都彎到要斷掉了, 不過要看了相片才知道, 不然這又是0.1秒就過去的事! 這樣算是1:1嗎?
25
P7040483 by san ching, on Flickr

P7040548 by san ching, on Flickr

也許你們的問題比我還多, 那就帶著相機, 找一些有比賽的時機去拍照, 順便請教專家吧! 不要忘記到時候一起分享哦!

完結…
2025-01-09 1:49 發佈
Ohio爸爸拍得精彩,滿分是一定要的
不論攻擊或防守,美國選手的動作標準多了(不過不曉得是不是因為青少年比較認真,台上示範組也有點"隨意"哈)
劍把不是區分劍種的重點啦,槍柄只是更好施力、不容易被打脫手
雙弧那張右邊選手的動作(一個連續步騰空的lunge)就是我稍早在另棟討看的畫面叻
武士刀會不會是獎品(好像不太可能)、主辦單位的精神象徵、或者鎮煞求平安之用
喔對了,蹲著打銳劍應該是可以的,因為擊中全身都可得分,鈍劍只有刺中上半身才有分,這樣就太賴皮啦
拍得真好。
不過我詫異的是, E-M1ii 居然可以追縱到這樣的活動, 我用E-M5iii (縮小的E-M1ii )配75-300拍賽馬都有點勉強, 如果改用35-100又通常不夠遠...
如果把手上的Nikon換出來, 又沒長焦 (因為太重了不打算入手)
mahoro1046

是呢[偷笑] 75-300除了光圈小了兩檔多, 對焦也慢很多, 始終定位不同。

2025-01-09 21:31
jenhoxen

呃...我想起來,我用E-M1x+40-150/2.8在大太陽下拍國小運動會400接力,只有橫穿畫面的有點把握,轉彎跑進畫面的拍得2266、抓誰誰不中[囧]所以買不下去,不然這台我超愛的[嘆氣]

2025-01-09 21:55
mahoro1046 wrote:
拍得真好。不過我詫異...(恕刪)


什麼? 你有那顆4/3 35-100的神鏡? 還不快用起來...

場地很大但光線有些暗, 我是用光圈先決, 直接開到最大F2.8, 再偶而查看速度, 因此ISO調得有些高, 3200是常態! M4/3的好處是, 就算開到F2.8, 等同全幅的F5.6景深, 因此對焦清楚的範圍也會比較多一些!

另外, 我比較不用連續對焦, 就是你們想的原因, 怕會跟不上, 有幾次使用但不很滿意! 所以我直接用單點對焦, 選擇差不多距離, 先半按快門, 等到某一方開始衝刺, 再全按快門連拍. 這種方式要先學會擊劍的攻擊方式, 好像有點複雜, 但個人覺得比較有用, 哈哈哈!
jenhoxen

難怪在試用會聽好些攝友說只用單次對焦[汗]

2025-01-10 16:01
ching43202 wrote:
什麼? 你有那顆4/3 35-100的神鏡? 還不快用起來...

場地很大但光線有些暗, 我是用光圈先決, 直接開到最大F2.8, 再偶而查看速度, 因此ISO調得有些高, 3200是常態! M4/3的好處是, 就算開到F2.8, 等同全幅的F5.6景深, 因此對焦清楚的範圍也會比較多一些!

另外, 我比較不用連續對焦, 就是你們想的原因, 怕會跟不上, 有幾次使用但不很滿意! 所以我直接用單點對焦, 選擇差不多距離, 先半按快門, 等到某一方開始衝刺, 再全按快門連拍. 這種方式要先學會擊劍的攻擊方式, 好像有點複雜, 但個人覺得比較有用, 哈哈哈!


純粹是M4/3那支35-100/2.8
因為重量真的很討我歡心, 從前我是很喜歡用70-200/2.8的, 還帶上山....
如果是動作類,我通常是設定低速連拍, 找準時機單點對焦連拍, 按一會就停下。
jenhoxen wrote:
Ohio爸爸拍得精彩...(恕刪)


你眼睛太利了, 台上表演的確不太認真, 我當時還在想, 也許他們沒有領演出費, 台下也沒有太多人看... 哈哈哈...

場面很大, 可惜忘了來幾張廣角相片...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