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相機其實是選擇一個系統,除了相機本身,鏡頭群與配件(含正副廠),也包含升級選擇,甚至包含用戶群大小與交易市場規模。但不知為何在網路上爬文所得(Best Mirrorless Cameras),多半是從相機的角度來評價而已。這樣看待雖然比較容易,但卻未必能讓買家找到最符合需求的相機(系統)。買得到好相機不一定能買到合意的鏡頭,買得到也不見得代表價格漂亮。
在過去只有 Sony 與 Fujifilm 耕耘這個市場,這兩年 Canon 與 Nikon 也砸重本搶進無反市場,當然也包含APS-C這區塊。在單反時期,CN兩家是霸主,但進入無反時期後,市場已重新洗牌。FF雖然一直領導話題與技術創新,也是許多愛好者追求的夢想,但APS-C相機仍是佔據著可交換鏡頭相機市場最大區塊,還是值得單獨聊一聊。
沒有所謂最好的相機,當然也沒有所謂最好的相機系統。各家都有其各自優劣勢與強弱項,可能也因此適合不同需求的用家,所以希望能邀請眾多用家分享您的看法,也順便能協助新進玩家。但希望就限制在 APS-C 規格討論比較單純。APS-C相機若能用FF鏡頭,就把該鏡頭視為APS-C鏡頭即可。
----------
我自己目前只用富士相機鏡頭,沒法比較與其他系統的優劣。但當初入坑時其實也只有 Sony 與 Fujifilm 兩家 APS-C 相機可選(因不考慮全幅)。當時富士專注於APS-C, 而 Sony 的重心在全幅,感覺在這塊的經營較缺心力,雖然副廠鏡選擇較多,但我無意使用全幅機,而且懶得修圖,就入富士坑。對錯其實不知,但反正對業餘用家來說,機身功能與鏡頭品質足敷所需,原廠也不斷開發新機鏡,沒有當孤兒的感覺。買了鏡頭之後,相機也可升級,所以也無遺憾。但如果現在才入坑,說實話我也無法確定會選擇哪個系統/哪台相機。
uglycat wrote:
選擇相機其實是選擇一...(恕刪)
說真的,APS C的無法反,我除了沒買NIKON之外,剩下的都買了。
CANON EOS M5 ,SONY A6500 , FUJIFILM X-H1, 說真的這三台都沒有M4/3來的好用。
M4/3我用的是OLYMPUS E-M1X, 這台真的好用又強大!比那三台好用太多了,這台唯一的硬傷就是ISO只能開到3200,再往上畫質就不行了……
我最常拿相機來拍火車,以顏色來講,CANON與OLYMPUS拍出來的最好看。SONY A6500顏色就是怪怪的。
要準備砸錢買全幅機了,但很不幸的CANON我想要的性能,只有EOS R3有達到,但是我根本買不起!我的預算只有四萬多,但EOS R又太弱(連拍性能不夠快),所以大概會去買NIKON Z6 II吧~ 不過CANON RF鏡頭真的香,RF 800 F11跟 RF 16 F2.8我都好想要,為了這兩隻鏡頭,放棄Z6 II改買EOS R值得嗎?
Nikon出了也不短時間,卻只有兩支鏡頭
Sony相對最輕便,但全力在全幅上,鏡頭主要靠副廠
Canon已經三年沒新鏡了,原廠總共才8支鏡,欠缺超長焦,現況和nikon類似,而且它比其他家感光元件小一號感覺吃虧
富士鏡頭相對最齊全,但很大部份價格和重量也不是優秀,只計算值得買的鏡頭後其實和sony差不多水平
另外M43倒真的做得不錯,可能是因為接口兩家通用的原因
P家偏向輕便,o家則很多特別變焦和便宜定焦,另外有非常便宜的長焦,雖然也有貴價鏡頭,但主流常用鏡頭價格和重量確實是m43應有水平,而且這水平的鏡頭數量非常多
就是機身可能追不上大廠
另外不得不說,現在全幅的情況,nikon在價格上壓到apsc水平,sony在重量上壓到apsc水平,亦令很多買家選擇時自接購買全幅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還是sony跟富士,原因無二,
無反中APSC做的最認真的兩家廠商,
富士也開始有副廠鏡頭的支援,
Sony的A6000系列,因為騰龍的支援,
等效焦段可以從17到525
A6600一機三鏡十萬內可以買齊
一機三鏡重量兩公斤
以整體未來性來說,還是sony會比較好,因為目前鏡頭的支援還是比較多。
NIKON Z-mount
SONY E-mount
以未來性來說是SONY會比較好,但是最近OSNY APSC 出機速度又變遲緩了
NIKON是連在日本境內都在喘,不知道能活多久
SONY APSC 2020-2021會又稍微熱起來
是因為Tamron 投入恆定變焦鏡頭兩顆(11-20、17-70 F2.8 + 一顆18-300)
補足超過五年沒恆定F2.8的APSC 鏡頭群
(首台APSC E mount NEX3 2010年)~SEL1655G 2019年發表將近10年,
沒有 超廣角-標準焦段恆定F2.8變焦。
原廠那顆16-55 F2.8G 太貴了,當初DT16-50 F2.8也沒破三萬不知道在貴三小朋友

TAMRON 11-20mm F2.8 DiIII-A RXD B060
TAMRON 17-70mm F/2.8 Di III-A VC RXD B070
加上FF通用的TAMRON 70-180mm F2.8 Di III VXD A056APSC 大三元也就到齊了,又可以通用E-Mount FF龐大 正/副廠鏡頭群
至於說啥用啥廠牌不用修圖,只能笑笑不答



問題是在於APS-C這個規格有點不上不下丶動不動就兩面不是人,規格差異造成的價格接受度當然就不同;以前的確是很想把它獨立看待(不像其他大廠比較偏向FF以下的附屬),只是在FF無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單獨存在的APS-C的空間又更有限了;要求最好的畫質與光學很難不去用FF(&以上),另外要求鏡頭的體積與焦段優勢的話M43又更明顯一些…所以前一段時間富士幾乎出清並非它本身有什麼”問題”,只是在FF有必要性的情況下,不得不有點走回FF附庸互補的思路(尤其在長焦這部分),若未來要更新不會選擇一個獨立存在的APS-C系統;

當然,以上雖有點題外話,但富士面對的並非APS-C系統與對手之間的競爭,一樣都是未來的無反世界,大廠FF+APS-C的總合效益才是最大的競爭壓力,尤其即使是在與FF競爭時,價格丶體積與重量差別都有限的情況下,那才是它未來必須面對的終極挑戰;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