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小編找來「Canon EOS M5」與「Fujifilm X-T20」進行多項的比較!但為什麼是找這兩台相機呢?因為它們有許多共同點,包括搭載APS-C感光元件、24MP、中階機身、內建EVF、翻轉觸控螢幕...等等,當然價格方面也很接近,也是進階玩家最常接觸的款式,嫌DSLR太重不易攜帶的話,MILC的確是最佳的解套選項,同時Canon與Fujifilm都有豐富的鏡頭群可供選擇,自然成為近期MILC的大熱門囉!
Canon EOS M5 | Fujifilm X-T20 | |
感光元件 | APS-C CMOS(支援DAF) | APS-C X-Trans CMOS III |
有效畫素 | 2420萬 | 2430萬 |
感光度範圍 | ISO 100~25600 | ISO 100~51200 |
對焦點數量 | 49點 | 325點 |
AF工作亮度 | EV-1~18 | 未提供 |
每秒連拍張數(AFC) | 7張 | 8張 |
可連拍張數(JPG) | 26張 | 62張 |
電子觀景窗 | 0.39吋236萬點 | 0.39吋236萬點 |
機背螢幕 | 3.2吋162萬點 | 3吋104萬點 |
翻轉自拍 | 支援 | 無 |
觸控螢幕 | 支援 | 支援 |
錄影最佳畫質 | 1920 x 1080 60fps | 3840 x 2160 30fps |
影片格式 | MPEG-4 AVC / H.264 | MPEG-4 AVC / H.264 |
續航力 | 295張 | 350張 |
儲存媒體 | SDXC(支援UHS-I) | SDXC(支援UHS-I) |
USB充電 | 無 | 支援 |
無線連接 | Wi-Fi / NFC / 藍牙 | Wi-Fi / NFC |
體積(mm) | 115.6 × 89.2 × 60.6 | 118.4 x 82.8 x 41.4 |
重量(含電池/記憶卡) | 427公克 | 383公克 |
- 正面
- 左側
- 右側

雙機在機頂皆有內閃結構,M5的出力約GN5、X-T20則是GN7左右,但以這樣的出力來說僅能勉強應付近距離捕光,如果有人像拍攝需求的話還是建議另外添購外接式閃光燈。

就操控面來說M5與X-T20是截然不同的取向,先來談談M5好了...機身上下共有三具指令轉盤,快門及光圈的操作方式符合普羅大眾,曝光模式也有獨立轉盤,右肩的位置設有獨立曝光補償轉盤,同時也有獨立錄影鍵。X-T20則是強調銀鹽時期的操作感,光圈值在鏡頭上操作,快門速度則是在機頂操作,當你的快門速度想要採1/3級調整的話,就必須搭配機背滾輪使用,光是這點就會耗費不少時間,但原廠為了讓X-T20成為家庭用機,在快門轉盤的下方增設獨立AUTO鍵,當切換至AUTO模式就不再需要任何設定,X-T20一切會幫你搞定,此時只需要專心構圖即可;另外X-T20在左肩的轉盤可以快速切換至連拍、包圍曝光戶或是濾鏡模式,右肩跟M5一樣有獨立的曝光補償轉盤,不過M5僅支援到±3,X-T20則可以支援到±5。
- 雙機左側
- M5
- X-T20


M5與X-T20的觀景窗同樣是0.39吋236萬點,不過X-T20給我的延遲感比較短,反應也比較靈敏,還有圓形的接目器死角感覺比較少;但M5有個獨門絕活那就是用EVF取景時,可透過黑屏的機背螢幕來改變對焦點,算是彌補缺少小搖桿的遺憾,而X-T20則必須先決定對焦點之後再利用EVF構圖,或是直接用中央點對焦再重新構圖。接著要比較機背的部分,M5的按鈕集中在右半部,這樣的好處是拍攝完想檢視照片時可以用單手操作,但X-T20的播放及刪除鍵則是設在左上方,操作起來其實少了點效率,X-T20我前後用了一個月左右,還是很難習慣,但這是比較主觀的感受,不代表大家也是這樣想。
- 上掀
- 下翻
- 自拍

從機身右側看去M5的握把明顯較厚實,X-T20顯得單薄許多;另外M5的HDMI輸出埠單獨設在右側,另外有獨立的無線傳輸鍵,可以快速啟用作為拍照、檔案傳輸用途,X-T20則可以透過自定鍵來滿足。

最後看到機底的部分,X-T20的遺憾就是腳架孔並不在光軸上,取景時移動鏡頭難免不會產生旋轉位移的問題,M5的腳架孔為在感光元件正下方則無須擔心這個問題。
- 縮起
- 伸出
- 前玉
- 鏡尾

最後是雙機裝上標準鏡頭的範例,EF-M目前畫質最好的變焦鏡應該就屬EF-M18-55mm,至於富士的XF鏡頭還有XF 16-55mm F2.8 可以選擇,Canon老神在在的最大原因還是在於它們有上百顆的EF/EF-S鏡頭群作為後盾,所以EF-M發展到現在約5年左右,也只有7顆鏡頭可以選擇,其實從原廠對EF-S的策略就可看出端倪,Canon的主力還是在EF鏡頭及全片幅市場。
- M5
- X-T20
雙機在單次對焦速度的表現上也非常接近,拍攝完畢都會有極短暫的黑屏,畢竟實體快門簾還是得升降,並不會影響拍照時的流暢度。 |
觸控拍攝時X-T20的對焦行程作動時間較長一點點,像是眼前的目標又再重新再搜索一次,M5則是一氣呵成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合焦動作,而且X-20必須持續觸控目標才會完成快門釋放,如果按到一半手指就離開的話它只會進行對焦,M5則沒有這個問題,點到哪就直接拍到哪,手指停留在螢幕上。
M5的每秒連拍張數7fps,X-T20則是8fps,我取拍攝時車輛最接近我的10張照片,雙機拍攝時的曝光我皆固定在f/6.3、1/1250s,盡可能減少手震或車輛跳動使影像模糊,感光度設為自動但控制在ISO 800~1000之間,放大檢視這些追焦照片整體表現可說是平分秋色。
在EOS M5以前EOS M系列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連拍不夠快,且拍攝後會出現黑屏,從影片中可以看出M5與X-T20的表現是平起平坐,連拍時畫面不會延遲,還是可以利用對焦框持續進行追焦,但M5單次可連續拍攝的張數則明顯遜於X-T20,接著會有連拍張數及儲存速度的比較。 |
雙機測試時皆選擇24MP的JPG格式,且採用同品牌同規格的高速SDXC,M5連拍到30張左右就會開始卡彈,快門放開後大概5秒鐘儲存完畢;X-T20則是拍了121張左右才開始卡彈,儲存所花費的時間大概12秒鐘,整體來說還是X-T20的表現比較穩定,尤其是對於有連拍、追焦需求的消費者來說;因為只要卡彈許多畫面就會錯過,而這就是購機前商人不會跟你說的秘密。 |
這次的拍攝與Canon M6評測一起執行,所以壓縮不少時間,前後大概拍了8組最後只有4組可以用,因為X-T20不支援我們棚燈的高速同步,搭配的又是非恆定光圈的變焦鏡頭,在感光度及光圈都必須妥協的情況下,快門速度也拉不高,所以有幾組照片就在這個情況下產生手震,因此就捨棄不列入參考了。拍攝時都採用相同的光圈、快門及感光度,白平衡則是自訂在5000K,這是現場反覆試光後得到的理想值。從拍攝成果來看M5的膚色較為白晰,而X-T20的膚色比較接近肉眼所見,但喜歡哪種風格就看個人了,拍攝時的色彩風格皆為預設標準,沒有再經過任何微調。
X-T20所拍攝的九重葛在葉子的部分較為翠綠,而M5看起來飽和度就顯得比較低。
X-T20在本篇的比較中動態範圍都是設定100%(最低),上面的M5天空幾乎沒有細節,而X-T20則是有明顯的藍天及白雲,另外地面的綠色植物發色也討喜許多。
這組的色彩差異就明顯小了一點,但綠地的發色差異還是騙不了人啊!也不是說夠豔就好...但人是視覺的動物,第一眼很容易被X-T20的發色所吸引是不爭的事實。
這組照片是夕陽西下時所拍的而且是順光拍,M5忠實還原了當時該有的暖色調色溫,X-T20的AWB則是完全校正掉暖色溫的情況,不說完全看不出夕陽就在我身後。
只要是有綠色植物或藍天的元素在X-T20就能佔上風,而且與X-T20比較起來M5的自動白平衡會些微偏黃,X-T20則是將藍天及綠葉詮釋的相當好。
這組照片在拍攝時太陽躲了起來, 但X-T20所拍的湖水色彩較接近肉眼所見。
M5及X-T20對於藍色的詮釋有各自的風格,M5的藍天顯得中規中矩,X-T20則偏向暴力帶有點濾鏡效果卻又不會失真。
雙機對於海的顏色也是各有所長,M5的藍較為平實,X-T20的藍則帶有點綠色。
九份陰陽海的海水顏色比較向是M5所呈現出來的,因為受到天然礦物的影響所以帶有兩種顏色,也因為如此近海的顏色沒那麼藍,但X-T20則是自動讓海水增豔,讓它成為普羅大眾喜愛的色調。
每次測富士相機的時候,最愛用它們家相機拍夕陽,不論是AWB或手動白平衡都能給我滿意的效果, 這組照片因為X-T20測光較為保守的緣故,曝光看起來較暗。

看完上面的規格及實拍比較後,各位是否已有屬意的中階MILC呢?!如果還是猶豫不決的話,不妨來看看小編為大家進行的總整理吧!希望各位報完稅還有閒錢可以敗家



● 外觀:其實外觀是很主觀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厭惡,不過X-T20的外型我想多數人都會喜歡,M5的造型雖然較為中規中矩,但厚實的握感則是它的先天優勢。
● 操控:M5機身上下共有三具轉盤,因此能快速切換快門、光圈及感光度,曝光及錄影模式也可透過機頂轉盤快速調整,不需要時間適應很快就能上手,即便你過去不是C家用戶,多數功能可藉由選單來設定。X-T20則是適合對攝影有基礎瞭解的玩家使用,對快門及光圈的組合也需要點概念,多數功能可透過實體鍵或獨立轉盤來完成設定,熟悉後可以快速完成許多設定;雖然機頂設有AUTO鍵,但如果要用AUTO拍的話其實沒有必要花三萬元買X-T20,買台1吋感光元件的隨身機會比較合適。
● 觸控螢幕:M5的觸控螢幕較為靈敏,而且支援拍攝及選單操作,同時還支援180度下翻自拍;X-T20的觸控螢幕反應稍遜於M5,不支援選單操作是我比較納悶的地方,這個限制頗為詭異。
● 寬容度:影像寬容度及動態範圍是X-T20最大的優勢,這讓X-T20在過曝或曝光不足時都有更大的後製彈性,在拍攝畫面豐富的影像時,也能保留較多的細節,這是M5所不及的部分。

● 感光度:這次測試M6也遇到與M5一樣的情形,就是高感光度的表現明顯不如過去的APS-C機種,同樣是24MP但可用ISO卻輸給80D;反觀X-T20的高ISO表現則是維持一貫的富士水準,工作ISO及堪用ISO都勝出M5一級左右。
● 追焦:M5與X-T20的每秒連拍張數雖然有1張的差距(7fps vs. 8fps),但追焦的性能卻是差不多,X-T20佔上風的項目就在於可連續拍攝張數在實測後多達121張,反觀M5只拍了30張就卡彈,難免會影響消費者的使用感受。
● 色彩:不得不說富士真不愧是底片起家的,踏入MILC的時間雖晚,短短幾年卻大有斬獲,聰明的自動白平衡、濃而不豔且耐看的發色都是X-T20的強項,而且預設值就能有這樣的表現,稍加微調後說不定更討喜;M5在幾組風景照的比較中顯得平實許多,就像是未經調味的照片,我想這跟機身的預設值有關。M5的膚色看起來較為白晰,X-T20相較之下就顯得較為真實,接近肉眼所見,跟過去測試「X70 vs. GR2」的經驗頗為類似。
● 傳輸埠:X-T20擁有USB充電的便利性,外出時可透過Micro USB隨時進行充電,不論是透過車充或行動電源都可以快速搞定。
以上就是「Canon EOS M5 vs. Fujifilm X-T20」的捉對廝殺,測試照皆為機身直出JPG,同時附上原檔下載檢視,最後感謝各位賞文,有問題也歡迎提出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