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見過一台要價將近一百萬的相機嗎?
以往我們過去在相機板所見的多半是日系品牌,如Canon、Nikon、Sony或Olympus等等,或者是德系品牌如Leica或Zeiss,而且我們介紹的幾乎全部都是消費級市場的產品,不管你的收入為何,一般人只要存一陣子的薪水就可以買到這些器材,而市場上絕大多數人都是使用這樣的產品。就算是最高階的Canon 1DX系列或Nikon D5都是如此。
這次我們要介紹的是商用級的攝影器材,它是來自瑞典的Hasselblad,中文稱作「哈蘇」。有別於我們一般常見到的相機,主要的訴求是畫素、高感光度、對焦速度或者是特別的色調與特效。這類職業用的相機要求的是超高畫素、低ISO純淨度、閃燈同步速度、寬容度等等,而會用到這種相機的人也一定是對於消費級的器材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在攝影的內容也多半是經過設計光線、或者是有超大圖輸出的需求才會用到此類的器材。
這台也是我們相機版測試過最高階、價格最高昂的產品了。不瞞各位,本次介紹的H6D-50C一台要價NT$888,000,而最高階的H6D-100C則是NT$ 1,108,000。所以小編測試約莫2個星期,其實都像是隨時背著一台國產車在跑一樣。壓力非常大,但這台相機也讓我有不一樣的思維,並且還有機會接觸到更專業層次的攝影領域。而且今年哈蘇甫宣布推出的熱門話題機種,也是全世界第一台數位中片幅Mirrorless相機X1D規格跟這台幾乎是一模一樣,所以各位如果對那台小巧強悍的產品有興趣的話,各位也不妨直接用這篇文章的表現來預測X1D的評價。

哈蘇在今年四月推出的產品有兩個,分別是H6D-50C與H6D-100C。兩個產品是同時推出的,它們都屬於H6D,這代表是哈蘇數位中片幅的第6代產品,而破折號後面的數字與C,數字代表的是畫素的數量,例如50C就是5000萬畫素(50 megapixels)、100C就是一億畫素(100 megapixel)。C則代表這是使用CMOS感光元件的產品。而哈蘇第一款使用CMOS感光元件的產品,則是2014年的H4D-50C,這也是全世界第一款使用CMOS感光元件的數位中片幅相機。前面的產品都是使用CCD。
在哈蘇的相機產品線上,還有標示"X"與"MS",例如H5X與H5D MS。標示X則是代表不含數位機背的機身;而MS則代表Multi Shot,該相機拍攝時會讓一張照片用感光元件上的不同顏色分次感光,其原理有點像是Olympus PEN-F的高解像度拍攝,H5D MS是基於H5D-50C而來,能夠一次產生2億畫素的相片。
●外觀介紹

說到對哈蘇的印象,大家對於它的印象可能多半是那個常在電影中出現,一款小巧而且是從機身上方取景的相機。或者是人類史上第一台登陸月球的相機。過去的哈蘇是簡單、強大、精巧而耐用的代名詞,而且造型的設計簡潔,各位有興趣可以上拍賣,還可以找到不少500C系列的中片幅底片相機。
2002年的Photokina哈蘇發表了H系列,拋棄了腰平取景的方式,使用方法轉頭向了35mm的SLR陣營,但因為片幅尺寸的關係整個機身也更大更重。各位可能很熟悉各家日系或德系廠牌,但對於這樣外形的相機可能就比較陌生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超長的機頂觀景窗,還有向背後大幅突出的數位機背。但這個外觀從第一代的H1以來就大致底定。
我們先從各個角度來看看這台相機:




這次介紹的H6D-50C,加上鏡頭的長20.5公分、寬15.3公分、高則有13.1公分。機頂還有一個小小的操作螢幕。

把鏡頭拆掉,我們先看看機身正面。這是哈蘇的H接環,數位哈蘇的名稱是H系列,目前有HC與HCD兩個系列的鏡頭、12款產品,其中只有1支鏡頭是變焦鏡。如果你要在數位機身使用過去C系列或V系列的鏡頭則需使用轉接環。

機身側面有兩個很重要的接孔,一是右邊的USB3.0-Type C。另外一個連接閃燈的是PC線接孔。

連接埠區除了耳機、麥克風與HDMI接孔以外,還有另外三個比較少見、在最右側一排的,分別是:
閃燈同步輸入線(2.5mm)、
閃燈同步輸出線(3.5mm)、
12V變壓器插座。

側面的蓋子滑開,還有一個露出金屬接點的連接埠,這是專門用來連接GPS配件”GIL“的位置。

機身側面金屬光澤的按鈕是鏡頭卸除鈕。

觀景窗。機身有一部分功能做在這個位置,例如曝光補償,以及EXP(Exposure)曝光模式。

儲存媒體是哈蘇首次採用SD與CFast雙插槽,不是CF喔!CF與CFast兩者雖然是同一個系統,但CF是走IDE介面,CFast是SATA介面,兩者有根本上的不同。

機身背面其實按鍵不多,中間的位置由上而下分別是True Focus(真確對焦)、格式化記憶卡,以及鎖定曝光。
真確對焦是Haselblad特有的功能,它能讓相機使用內建的陀螺儀去調整對焦距離,這個功能非常的實用,我們後面另開章節再談。

機頂每一顆按鍵除了對焦以外,都同時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功能。例如最右上角的按鍵,除了是叫出選單以外,還有拍照/錄影切換;再往下是播放與機頂照明。最右下角是開關機鍵。

沒想到這種相機的機頂也有一個小閃燈!GN值為12。

機身前方,也是手指按壓的深處,這裡有反光鏡預鎖鍵、光圈預覽鍵。中間蓋子蓋著的則是快門線插孔。

機身底部有一個腳架孔的保護蓋,裝上之後你可以注意到握把是懸空的。

如果你想要一眼分辨出來H6D系列,那麼快門鍵是最簡單的分辨法,H6D的快門鍵是金色,讓整體更有高級感,有種畫龍點睛的效果,過去前幾代都是銀色。
模組化機身

目前一般消費市場上的相機,最多就是分為機身與鏡頭兩者拆開賣,如果是越低階的產品,就多半是相機與鏡頭包在一起賣,越高階的產品,就拆分得越細緻,其實市場上絕大多數的消費型產品都是如此,越專業的東西就會細分得越廣。
例如Canon或Nikon的機身,包含了感光元件、處理器、觀景窗、握把、反光鏡等等,是全部包在一起的,而哈蘇呢?基本上機身還可以再細分成:
- ▶機身本體
- ▶數位機背
- ▶電池,本身也是握把
- ▶觀景窗
而且很有趣,甚至可以說有一點奸詐的地方,是哈蘇把各個部件的功能分佈在每一個不同的部件上,就連電子式的功能也是,所以雖然零件可以拆開,但它們還是必須要裝在一起才能完整的使用這台相機。

但是在販售的時候,不論是H6D-50C/100C或者是以前的系列,都還是機身、電池、觀景窗與感光元件四項包起來賣,但如果你有要更換的需求,哈蘇還提供了許許多多的模組化配件。例如觀景窗本來是五稜鏡式、從機背看的演平取景器觀景窗,但你也可以另外換成腰平取景式、從上方看的觀景窗;未來推出新的數位機背,你也可以保留原本的機身,換上新的機背使用。
如果把電池、觀景窗、數位機背拆掉,看看機身本體會是長什麼樣子:

機身包含了部分的設定按鍵、快門鍵,還有接環與反光鏡。

稍微從上方來看,可以看到上方那個諾大的對焦屏。
光線從鏡頭進入,到達反光鏡後,反射至上方的毛玻璃對焦屏,之後經由觀景窗內的五稜鏡將影像翻轉,傳到攝影師的眼中。這就是一個單鏡反光鏡系統的運作方式,也就是說,這其實就是一台DSLR,只不過是中片幅的DSLR系統。

這是從機身本體的背部看過去,這個位置連接的是數位機背。你可以注意到畫面中有一大片被蓋住區域,那是感光元件的遮光簾。這從哈蘇的底片時代就有了。因為相機是使用鏡間快門,所以感光元件或底片前面並沒有快門簾遮住,所以當換鏡頭的時候,光線會直接從接環進來到達感光面上,為了避免這種狀況,所以機身後方會需要一個遮光簾擋住從接環處進來的光線。
我們用影片來看一下這個遮光簾的運作方式:
接下來是最重要的部分:數位機背

H6D-50C的感光元件尺寸是43.8 x 32.9mm,比全片幅的36 x 24mm還要大1.6倍。我們一般說的「全片幅」,其實就跟以前我們使用的35mm底片*尺寸完全相同。但有很多人就以為全片幅就是最大的,其實比全片幅更大的底片尺寸所在多有,只不過在當時35mm這個尺寸被萊卡優良的相機設計推了一把,小巧而且容易上手的萊卡相機大賣也造成了這個格式得以普及。這個感覺就有點像是Sony PS3是藍光光碟的推手、iPhone是現代智慧型手機造型的奠定者一樣。
感光元件解析度的部分,H6D-50C為8272 x 6200,像素間隔為5.3 x 5.3微米(H6D-100C為11600 x 8700,像素間隔4.6 x 4.6微米)。而像素間隔會影響到畫質與雜訊的多寡,一般來說像素間隔越寬,代表產生的雜訊會越少。但實際產生的照片仍有很大一部分是仰賴影像處理器的能力。
而一般數位單眼的鏡頭都有所謂的「焦距轉換率(Crop Factor)」,也就是非全幅鏡頭換算成全片幅的比例。APS-C片幅的是1.5倍,Hasslblad H6D-50C呢?答案是0.8倍,也就是說在這台相機上50mm的鏡頭,會變成全片幅的40mm;而在全片幅上50mm的視角大約會是H6D-50C的62.5mm。
而為什麼我一直強調H6D-50C而不是H6D整個系列呢?因為H6D目前分成50C與100C,兩款產品的感光元件與畫素都不一樣:
型號 |
感光元件尺寸 |
像素數量 |
焦距轉換率 |
H6D-50C |
43.8 x 32.9mm |
5000萬 |
0.78 |
H6D-100C |
53.4 x 40mm |
1億 |
0.64 |
*35mm底片,這代表的是36 x 24mm底片的「總寬度」,24mm是感光的寬度。有人又稱它為135底片,那是因為這是柯達在發明它時所制定的型號名稱。當有人提到35mm底片、135底片、36 x 24mm、全片幅,其實指的全部都是同一種尺寸。
但各位千萬別以為這兩種尺寸就叫做「中片幅」,事實上中片幅的世界中並沒有這兩種規格。我們拿50C與100C與過去的中片幅來做個比較:

原圖來源:Why Medium Fromat Is So Gorgeous?(It's About More Than Resolution)
黃色是5000萬畫素的H6D-50C,而紅色則是H6D-100C的尺寸。「35mm」就是全片幅,3.6 x 2.4cm;「645」是6 x 4.5cm; 6 x 6就是6 x 6公分,以此類推。而6 x 8是最大的底片嗎?不,上去還有以8 x 10起跳的大片幅,所以萬萬不要認為全片幅就是型、就是神,片幅的世界還非常大。
所以有很多人說數位中片幅並不是真的中片幅,說這句話的原因的確其來有自。因為數位中片幅的尺寸就連最小的中片幅底片645都還沒到。而且你知道嗎?就算是Pentax "645"Z的尺寸,也不是6 x 4.5公分,事實上645Z用的感光元件跟H6D-50C一模一樣,不只是一樣尺寸,是完全相同的一片,有趣的是PhaseOne的IQ250也是這一片,就連哈蘇之前發表的X1D也是用同一片。而這片感光元件的製造商是誰呢?就是你我都很熟悉的Sony。所以有很多人說索尼之後非常有可能推出數位中片幅的相機,這個推論是非常有可能的,畢竟中片幅市場的前三大品牌都是用它的產品,而他們自己也有製造相機的能力,所以絕對不是做不到,而是要或不要而已
*35mm底片,這代表的是36 x 24mm底片的「總寬度」,24mm是感光的寬度。有人又稱它為135底片,那是因為這是柯達在發明它時所制定的型號名稱。當有人提到35mm底片、135底片、36 x 24mm、全片幅,其實指的全部都是同一種尺寸。
最後提一下感光度,H5D-50C的範圍是100-6400;100C則是64-12800。

數位機背的後面就是螢幕,H6D也是哈蘇首款的觸控螢幕,支援多點觸控,操作方式就跟手機一模一樣。尺寸為3寸92萬點。

觀景窗為光學式,HVD90X。

注意看下方的電子接點,其實這個電子觀景窗是有內部線路,測光系統也在裡面。

觀景窗有三個重要的功能,第一個是曝光補償、第二個是曝光模式(EXP),也就是PASM模式。如果沒有觀景窗的話,你會失去測光的能力,同時只能用M模式。

但沒有測光也沒關係,曝光用全手動也沒差,但就連熱靴都是做在觀景窗上,這下攝影師就沒輒了,因為閃燈對攝影師來說至關重要,沒有擊發閃燈的裝置就代表少了非常多創作的空間。

但如果沒有觀景窗的話,還是依然可以拍照,只是對焦構圖必須要透過機身上部的毛玻璃,而且畫面還會左右顛倒。

再來是電池,其實電池本身就是握把。單顆電池有3200mAh,是哈蘇最大容量的電池。官方沒有電池續航力的資料,但根據小編的經驗大約是200張左右。

機身只裝上電池的樣子。
最後附上所有部件的拆卸方法:





機底的腳架孔,除了有標準的孔位以外,還有更大型的尺寸,以及錄影腳架的定位孔。

本次我使用的是哈蘇H系列鏡頭,但它並非是隨著H6D一起推出的新版橘色鏡頭。新版的鏡頭除了支援H6D-100C的一億畫素以外,同時也將快門速度提升至1/2000秒,快門速度亦同。舊版的這些鏡頭最高快門速度為1/800秒,但所有快門速度皆支援閃燈同步,關於這點,我們之後會針對這個特性講解。
最後來跟Canon EOS 5D3做個體積上的比較,讓各位瞭解一下這台哈蘇真的是台大怪物。
體積 |
重量(含鏡頭、電池、記憶卡) |
|
Hasselblad H6D-50C + HC 80mm f/2.8 |
153 x 131 x 205mm |
2105g |
Canon 5D3 + 24-70mm f/4L |
152 x 116 x 170mm | 1550g |




哈蘇就像是1DX或者是D5一樣,是一台必須使用雙手操作的機器,握感相當扎實,但也相當重手。而且它沒有垂直握把,所以我在進行直幅拍攝時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右手不斷的在發抖。你如果上Youtube看看,可以發現許多攝影師使用哈蘇或商業攝影器材時,裝的是那種超粗的巨型腳架。
外觀介紹的最後,我想讓大家聽聽看哈蘇的快門聲。你或許會覺得Canon 1D系列的快門聲打起來很響、聽起來很爽,但我保證這絕對跟哈蘇的快門聲差一大截,
左邊影片是一般拍攝,右邊是反光鏡預鎖後的快門聲。
一般快 門聲 |
反光鏡升起 |
●功能介紹

由於本篇文章的H6D-50C,我們發現在使用標準鏡頭HC 80mm f/2.8(相片下方的資訊會標示為63mm)有焦點前移的狀況。所以本篇文章中有使用這顆鏡頭的照片,你都可以注意到人像的部分眼睛都有點(或非常)模糊,但如果你找到相片中稍微靠近相機的位置就可以發現清楚的地方了。會發生這種狀況實非我願,但的確是這台相機的問題。但除了解析度以外,一點點模糊並不會影響到其他部分的解說。這個部分還請各位見諒。
相機操作 |
H6D是哈蘇第一款可以全觸控操作的產品。但小編認為那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過去的機背操作設定,是跟機身完全分開的,H6D系統一次做了整合,你可以同時在機身或機背同時更改設定。另外,哈蘇的功能其實相對一般的相機也少很多,特別是高階的全片幅機種,選單其實花個5分鐘就可以全部研究完,在操作上一點都不困難。
中片幅散景 |
影響景深有四個要素:片幅、光圈、距離。片幅越大景深越淺、光圈越大景深越淺、感光元件距離主體越近景深越淺。一般我們說要淺景深就要選全片幅,但中片幅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會比全片幅來得大,所以如果要更淺的景深,就應該選中片幅或以上的產品。
我們來看看兩台相機在相同距離、相同等效焦段、相同光圈下所表現出來的景深:
![]() |
![]() |
Hasselblad H6D-50c 63mm ISO100 f/4.0 1/800s |
NIKON D610 66mm ISO100 f/4.0 1/800s |
這樣的距離感覺並不是很明顯,我們再靠近一點好了。

Hasselblad H6D-50c 94mm ISO100 f/4.0 1/400s

NIKON D610 102mm ISO100 f/4.0 1/160s
這兩張照片在人的比例上有一點的不同,但你依然可以注意到一樣是f/4,H6D-50C的景深就比較淺,各位可以從模特兒鬢角的部分來做個比較。
兩台相機都是在相同的位置下拍照,但拍出來的人像依然尺寸不同。就算是我的D610已經將焦段拉到102mm,但人的尺寸依然會比H6D-50C來得更小,但如果你試著用手把D610的照片左右遮住,讓它變成跟H6D一樣的4:3,你會發現人佔照片的比例就會是一樣的。
至於為什麼兩者的景深差異很小,原因其實就是因為H6D-50C的感光元件並不是真的很大,所以很難凸顯出中片幅淺景深的優勢。如果是H6D-100C的景深就會更明顯的淺一些。
曝光寬容度 |
小編再重聲一次,曝光寬容度(Exposure Latitude)跟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是不同的東西。動態範圍是同一張照片中從最亮到最暗的範圍;曝光寬容度是包含在這張照片的檔案裡的所有亮度細節,包含那些你看得到與看不到的地方。
動態範圍不需要經過後製就看得出來,曝光寬容度則需要軟體把那些藏在檔案裡的細節拉出來。所以當你拍攝時曝光不正確,你在後製時就可以用軟體把這些太亮或太暗的地方找回來。雖然有經驗的攝影師會在拍攝時就將整個畫面的曝光調整好,但難免會有意外的狀況,或者是某些小部分的過曝或過暗是在現場無法處理的,這個時候曝光寬容度就很重要。
在過去,曝光寬容度是中片幅數位相機最大最大的優勢。小編在當兵時(當時還拿D80)就聽到學弟說「看到攝影師用哈蘇在後製的時候,把ISO64的照片從暗的地方拉亮,照片依然很乾淨。」當時為這句話羨慕不已。但現在的全片幅相機,其實曝光寬容度也都已經做得非常好了,目前中片幅是否還能夠有絕對的優勢呢?
先舉一個例子,這張照片是我在攝影棚中,我在前一組照片使用大光圈拍照,所以閃光燈的出力非常低。但我換到這組用f/16拍攝時,我忘記把閃燈的出力拉大,以至於拍到曝光嚴重不足的相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6.0 1/320s 目測這大概是under 5EV的照片,條件不會很嚴苛。
這張照片是該要還是不要呢?不如就用Lightroom拉拉看吧,或許會是可用的照片。(為什麼用Lightroom?因為Hasselblad的原廠軟體Phocus只能 2EV。):
Lightroom +5EV:

顏色正確、細節保留、雜訊極低。如果你拍了一整天發現只有這張照片能夠滿足客戶的需求,那不如趕快消一下雜訊、拉個銳利度,或許還能夠勉強過關。
我們再舉一個更誇張的例子,先來一張曝光正常的照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1.0 1/50s
為什麼說上面這張照片曝光正常?因為數位感光元件對於高光的寬容度很低,但對於暗部的重現能力很強,所以在拍攝時我寧願讓暗部過暗,亮部維持正常即可。而且雲朵是沒什麼細節的東西,過曝就算勉強拉回來,也可能變成雪白一片,看起來會很假。
我們先用Lightroom拉亮5EV看看如何:

建議各位點開大圖來看,注意看原本是全黑一片的地方,絕大多數的細節都有被重現出來,畫面雖然有雜訊,但沒有色偏。牆面與石柱該是灰色就是灰色的,放大之後你雖然可以看到裡面有色彩雜訊,但整體來說照片的顏色依然是正確的。
但是上面那張照片完全不是我想要的,於是我再用Lightroom在同一張照片做更多的調整:

THIS IS INSANE!!!
這張照片的調整數值為:
曝光度+2
對比+100
亮部-100
陰影+100
白色-100
黑色+100
其實就是把Lightroom對於亮度的調整全部用到頂了,但H6D-50C依然能夠撐得住這麼大的調整,而且色彩沒有偏掉,我也沒有對於飽和度或鮮豔度做設定,現場該什麼顏色,亮度一拉就是什麼顏色。非常神奇。這代表H6D-50C提供了非常寬大的後製空間。依照小編的經驗,一般的RAW檔這樣拉也很難擋得住,一般我最多使用到亮部與陰影,會用到白色與黑色的調整,代表這張照片已經可以說沒救了,逼不得已才會動到這個地方。
小編認為目前市面上的全片幅超高畫素機種,在寬容度上都已經有非常好的表現,但如果要實戰比較的話可能還打不過這台。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小編過去寫的這篇文章。不論是Canon 5DsR、Nikon D810、Sony A7RII,在+5EV之後都會出現色偏,Canon偏紅、Sony偏綠,而比較輕微的Nikon則因為是3600萬畫素所以我覺得不太公平。雖然在Canon/Nikon/Sony的文章裡與這次的拍攝參數、地點、時間都完全不同,不過各位可以從過去的設定裡面去感受一下數位中片幅的強大之處。
如果拍了一天發現照片中某些位置太暗,H6D-50C可以讓你很輕易的用軟體救回。這的確是專業使用者的器材必須要有的表現。
鏡間快門 |
一般我們所使用的數位單眼,其快門系統是屬於焦平面快門,意思就是快門簾是做在感光元件的前方,過去不論是35mm底片或者是數位單眼的SLR系統都是如此,我相信目前大多數人對於快門簾的認識都是屬於焦平面快門。
哈蘇的機身上並沒有快門簾,數位機背前方也沒有,因為它的快門是做在鏡頭內部,又被稱作「鏡間快門」,如下圖:

鏡頭中的四片並不是光圈葉片,而是快門葉片。

從感光元件的方向看鏡頭的後面。你可以注意到鏡頭中間有四片「快門葉片」把整個入光孔遮住,這是快門;但是在它的外圍,也就是稍微後面一點點的地方,你還可以看到一個八角形,那是「光圈葉片」的位置。
從機身前面看鏡間快門的運作 |
從機身裡面看 |
鏡間快門最大的好處就可以達到非常短的閃燈同步速度。一般的焦平面快門最短的同步速度通常是1/250秒,但HCD系列鏡頭可達到1/800秒,新款的HCD更可全系列達到1/2000秒的快門速度,這對於經常使用閃光燈的攝影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功能。如果攝影師使用焦平面快門式相機,而且閃光燈並不支援高速同步的功能,那就會有以下2個問題:
- 拍攝動態畫面容易會有殘影,因為1/250秒可能還不足以凝結主體的動作。
- 在戶外使用閃光燈,但快門速度被限制在1/250秒,無法使用稍大的光圈拍攝,背景會過曝。
![]() |
![]() |
NIKON D610 102mm ISO200 f/18.0 1/320s |
Hasselblad H6D-50c 94mm ISO100 f/18.0 1/320s |
舉個背景過曝的例子。這組有個大前提,就是我要儘可能的使用大光圈,讓主體清楚背景模糊。
![]() |
![]() |
Hasselblad H6D-50c 63mm ISO100 f/4.0 1/800s |
NIKON D610 70mm ISO100 f/4.0 1/250s |
這組圖片如果把閃光燈拿掉,兩台設定的差異就只有在快門速度而已,那差異很容易明白,任何有一點基礎攝影概念的人都會知道1/800s獲得的照片會比1/250s來得更暗,所以一張背景曝光正常,另外一張整個背景爆掉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今天如果加入了閃光燈這個因子,而閃光燈不支援高速同步,那麼一般相機的快門速度就會被限制住,此時如果現場的光線是非常亮的話,相機除了接收到閃光燈的亮度以外,還有大量自然光進入畫面中。
上面左圖的哈蘇,因為我能使用1/800s的快門速度,所以不僅是背景的亮度能夠維持,就連模特兒臉部的自然光也大量的被限制住,所以你可以注意到模特兒臉上與身上的光線都是從頭頂的閃光燈來的,你可以從她瞳孔中的眼神光來判斷。而右圖一樣是有眼神光,但因為1/250s的快門速度相對來說很長,所以不僅是背景都亮到爆掉了,就連模特兒的臉部、身體全部都因為大量的自然光進入,而變成過亮或者過曝的狀態。
不過1/800秒有個壞處,就是依然不夠快。例如在這個畫面中我無法使用更淺的景深,例如這顆鏡頭有f/2.8,但我如果使用最大光圈拍攝的話,照片就會過曝。但如果是一般相機搭配支援高速同的的閃燈,那麼我要使用到1/8000秒的快門速都可以。
所以如果你的相機並非使用鏡間快門,而又想要解決上面右圖的狀況,其實有兩種解法:
- 1. 縮光圈。直接用光圈降低進光量,但就不會有淺景深,同時閃燈的出力也要加更大。
- 2. 換可以高速同步的閃燈。
---------
焦平面快門的曝光方式,是由上而下,它並不是在同一個時間所有的位置都能夠曝光,我隨意舉個例子,按下快門按鍵時,快門簾從最上面到1/4的位置時,閃光燈可能就出力擊發1次完了,接下來閃光燈要再出力1次,讓快門簾完成從1/4到1/2位置的曝光,從頭到尾要連續擊發4次才能讓整個畫面都足夠亮度,這就是高速同步的運作原理。但鏡間快門的曝光方式,是光圈葉片從中間打開,可以讓整個畫面在同一時間都曝光,閃光燈只要擊發1次。
---------
16bit色彩 |
目前中低階的數位單眼,配備的RAW檔色彩深度通常是12bit,而高階的DSLR或Mirrorless則是14bit,最高就14bit,不能再高了。但Hasselblad早就已經到達16bit的水準,多早呢?早在2004年使用CCD、2200萬畫素的H1D就是16位元色彩深度。
色彩深度代表相機截取色彩的能力,我們用bit表示。相機的感光元件其實只能接收亮度訊息,會有顏色是因為前方有三種顏色的濾鏡。所以當一台相機的色彩深度是1bit,而且只能記錄灰階相片的時候,就只能記錄2的1次方=2種顏色,也就是黑與白。如果是2bit就是4個深淺不同的灰階,這個時候在前面有RGB三種顏色的濾鏡,依照排列組合的計算方式,那它就能顯示4 x 4 x 4 = 64種顏色。以此類推,12bit就會有2的12次方=4096的灰階色彩,而就能總共顯示4096 x 4096 x 4096 = 68,719,476,736種顏色。
我們把12bit、14bit與16bit總共能顯示的顏色做成一張表來看看:
色彩深度 |
能夠顯示的顏色數量 |
中文念法 |
12bit |
68,719,476,736 |
六百八十七億一千九百四十七萬六千七百三十六 |
14bit |
4,398,046,511,104 |
四兆三千九百八十億四千六百五十一萬一千一百零四 |
16bit |
281,474,976,710,656 |
兩百八十一兆四千七百四十九億七千六百七十一萬零六百五十六 |
16bit總共捕捉了281兆種顏色,2016年主計處的中央政府總預算也才將近2兆而已(這是我目前找到最有生活相關的大數字了)
既然16bit可以顯示出更多的色彩,那我們就來比較一下好了。下面有兩張圖,第一張是H6D用16bit RAW檔拍攝,並且用原廠軟體Phocus轉出;第二張是我自己的Nikon D610用14bit拍攝然後用ViewNX2轉檔,各位看不看得出來在背景的色彩上有斷階的差別?

Hasselblad H6D-50c 16bit 5500K 94mm ISO100 f/22.0 1/160s [.TIF檔]

NIKON D610 14bit 105mm 5560K ISO100 f/8.0 1/160s [.TIF檔]
看得出來差別嗎?如果不太清楚,或許你可以下載那個TIF檔看看(請注意,H6D-50C的TIFF檔是307MB)。最好看仔細點唷~
------------------------
好了,別看了,我相信你一定看不出來的,一開始在測的時候我是幻想要利用色彩的漸層去看出14bit與16bit的差異,但我發現不管是我,或者是我的同事們都看不出來在色彩的階調上有任何的差別。而後搜尋完14bit與16bit的真正意義後,我想這個星球上應該不會有人類看得出來差別。我不是對你的色彩辨識能力沒有信心,而是要請各位別忘了幾個很重要的重點:
為什麼看不出來14bit跟16bit的分別,其原因有三:
JPEG檔的色彩深度 |
8bit (TIF檔可儲存16bit) |
人類眼睛所能看見的色彩數量 |
也是約8bit,1677萬種顏色 |
一般液晶螢幕所能顯示的色彩數量 |
還是8bit (你常見的24bit是8bit乘以3的意思) |
所以為什麼你跟我都看不出來?因為顯示給你的螢幕連14bit都沒有,你的眼睛也根本無從分辨,更遑論跟14bit還差了64倍的16bit呢?就算是能夠儲存16bit的TIF檔也沒用。
其實我原本以為我是看得出來的,並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純粹不知道上面那些東西,而且常常在修圖的時候看到有色彩斷階,我以為那就是色彩深度所造成(其實是過度修圖與檔案儲存過程的失真所導致。)當然,你不能說眼睛看不出來就沒有用,色彩深度越高其實也代表在後製上能夠有更多元化的運用,但該如何運用、以及什麼時候會感受到差異,小編就真的無從得知了,還請在這方面專業的影像從業人員分享心得。
真確對焦 True Focus |
現代的相機都像是各國的軍備競賽,尤其是對焦點的數量,一開始是3個、接著5個、11個、41、63,現在還有499點。一台要價將近百萬的Hasselblad H6D-50C有多少個對焦點呢?
1個。
沒錯,就是中間一個點而已。所以很多時候你必須要先對焦再構圖,這個動作無論是在全片幅或者是APS-C系統都不會有問題。但因為中片幅的景深會比較淺,所以你如果先對焦在人的眼睛,之後再平移構圖的話,對焦的距離可能就會跑掉了,其原因請見下圖左:


先對焦在人的眼睛,對焦位置是紅色虛線A,對焦後往下移動構圖。但我們大多數都沒注意到,先對焦再構圖的這個動作,其實是以弧形的方式移動,它並不是在同一個平面上平移,所以以非常精確的角度來說,這並不是一種非常精準的對焦方式。所以原本在眼睛的位置A,在構圖後的對焦位置會變成B,這樣雖然構圖正確,A與B的對焦距離也完全相同,但實際上對焦的位置跑到眼睛後面去了。
True Focus的目的,就是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它怎麼做呢?

當你按下機身上的Ture Focus按鈕之後,機身的陀螺儀會啟動。而相機一旦合焦時,對焦系統就會擷取陀螺儀的轉動資訊,它會去算你移動多少角度,來決定對焦距離要前進或退後多少。
實際使用的畫面請見下面影片,請注意畫面的右上角:
我一開始先按True Focus鈕之後,相機會先做一次對焦。對好焦之後,注意看畫面右上有一個TF(True Focus),還有一個剖成4瓣的圓在轉動,那就代表True Focus正在運作中,這個時候你稍微轉動你的相機,機身也會隨時去計算對焦的位置。
實際的使用方式如下:
好啦,其實跟先對焦再構圖的樣子完全一樣(笑) 但聽聽那個可怕的反光鏡翻動聲...
各級感光度 |

[打包下載所有圖片]
出乎我意料的,我原以為中片幅的高ISO會很可怕,但其實表現得比我預期中的好很多。而且細節的部分不會抹,ISO6400上面該有的細節都還有保留。
影片實拍 |
我想應該不會有人拿一台專門拍照的機器來錄影。如果有,也絕不會是專業的影片需求。畢竟新台幣88萬的預算已經可以選擇專業級的錄影機了。所以我這裡只想簡單的看一下,錄影時的範圍到底會不會裁切?這個問題是回應給一個專門做影片製作的朋友。
影片有聲音,但不是現場的錄音,而像是...訊號處理的怪聲。
我先將H6D-50C上腳架,然後錄一個很簡單的畫面。注意,影片看到最後,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地方。
你有看到機身後面的遮光簾關上嗎?
然後拍一張照:

Hasselblad H6D-50c 63mm ISO100 f/10.0 1/500s
影片還是會做一點裁切,上下是一定會的,畢竟4:3要裁切成16:9,但畫面的左右邊也有裁掉一些。我估計這樣的範圍大約是全片幅,或者是比全片幅還要再多一點點。但絕對不會是Super 35的範圍。
另外,錄影的格式是FullHD H.264 30fps(H6D-100C則可以達到4K),只能手動對焦。錄影時可改變光圈與快門,而快門最高可達1/8000s,所以如果拍照片你怕快門速度只有1/800s容易過曝,那你可以改用錄的(爛建議)
●使用心得與建議
本次測試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我拿到了一台真正的工程機:韌體版本v0.2。所以機身還有諸多狀況,例如偶爾會因不明原因當機、搭配HC 80mm f/2.8對焦點會前移、沒有Wifi功能等等。即便我更新了v1.5的最新版韌體問題依然存在,我想這台就真的是用來展示的Demo機。而台灣的代理商也有點冤枉,因為這台相機從海關送到他們公司後的30分鐘內我就在門口等了,所以台灣石利洛也沒有時間好好的測試這台機器是不是真的有問題。一直到我們討論、實測確認是這台相機會讓80mm f/2.8會對焦前移的時候,已經是發文前一天的中午12點(相信我,面對一台這麼高價的相機時,一開始你都會以為是自己的問題,而且這種狀況是我過去從未見過的),而我早就把實拍照片拍完了。所以這篇文章主要是讓各位看看外觀、畫質與操作,但一切與對焦有關的部分,小編真的不敢保證這是H6D-50C的完整表現,這是我在提出一切看法之前一定要向各位報告的重點。所以你在文章中如果發現部分照片是沒有正確合焦的,請你僅作色彩的參考就好。
另外,就是我使用的不是最新版系列鏡頭,原因是台灣代理商雖然有這些產品,但這些鏡頭都是要賣給消費者的,所以沒能向各位展示最新版的鏡頭我是覺得有點可惜就是了。
▩許多你習以為常的功能都不復存在

舉幾個在消費市場很常見,但這台相機都沒有的功能:
- 自動白平衡
- 自動ISO
- 每秒超過3張以上的連拍
- 多個對焦點
- 電子水平儀
- Live View時對焦
另外還有一些你很司空見慣的相機使用方法,在這台相機上都不一樣,例如:
- 開機大約要10秒
- True Focus的用法跟一般的AF-ON不一樣。
- 對焦快速
你可能聽說有些攝影師分享,說數位中片幅是比較適合慢步調拍攝的相機,我認為這句話說得甚至還保守了一些,如果要用目前DSLR的對焦速度標準來看,哈蘇的對焦速度還只能稱做是「優雅」而已,要跟「快速」扯上邊的話可能還有一段距離。對焦速度在消費級的市場都可以輕易的把這台相機打趴。
另外在高感光度的部分,文章後面的實拍照我有用ISO800去拍銀河,曝光64秒,不過那個雜訊看起來有些抱歉,相片用Lightroom拉亮會出現滿明顯的色偏。如果你也硬要用消費級相機的標準來看哈蘇,那麼每一台哈蘇都可以被戲稱作「日光機」。用這種器材在陰暗的環境拍攝時,你該考慮的不是開多少ISO去快速的獲得照片,而是我要怎樣運用光線達到你想要的畫面。在拍攝的思維上與一般的相機有根本的不同。
▩專業器材是為了重現所有細節

要說明這個概念,小編可以舉個例子。專業錄音室所使用的監聽喇叭,並不是為了讓音樂好聽,而是為了重現麥克風錄到的一切細節,因為這樣才能夠讓錄音師知道哪個樂器太響、唱歌的聲音是否被掩蓋、哪個地方出現了不該有的聲響,就是要有非常高的還原度才能夠錄音師能夠做調整,所以監聽喇叭的聲音絕對不是一個「好聽」的產品,也不會有什麼特別的調性,它設計的目的就是要真切的還原現場的聲音,所以有些人在用這種產品聽音樂時甚至會覺得刺耳,因為它是設計來工作用,而非享受用。取向完全不同。
像哈蘇這類器材也是一樣。當我在攝影棚同時使用H6D-50C與Nikon D610的時候,就有發現到現場用D610拍出來的照片好美、好討喜,這種差別我完全可以從模特兒看到照片的時表情跟發出的音量體會出來。拍攝產品時,明明兩台相機都一樣是設定5500K(D610為5560K),但Nikon的顏色就是比較偏紅,但H6D-50C該白色的地方就是白色,這種差異如果沒有同時兩張照片相比是很不容易注意到的。
另外,即便是機身JPEG直出或者RAW檔,消費級的相機其實也在機身內部做過一些調整,例如銳利化以及色彩飽和度等等,其實或多或少都有預設的設定在裡面,就算是號稱最原始的RAW檔也會如此。但哈蘇的這類產品,在生成檔案時雖然也一定有一些預設的調整,但這些調整都是以最低限度的設定處理,所以如果一樣是5000萬畫素,可能Canon的5DsR拍出來還比較銳利,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為這台相機的設計就是必須要讓攝影師、設計師、美術人員有最大最大的空間來處理這張照片。這就好像高階的攝影機有所謂的Log檔,拍出來的對比度超低、畫面像是喝白開水一樣非常無趣、但其動態範圍超高,相當利於後製,這是完全一樣的道理。所以某些程度上,你不能完全用一般相機的標準來看待這台相機。
▩什麼樣的人會選用這樣的器材?

例如專精於建築的攝影師,他們很有可能會使用哈蘇相機加上移軸鏡,或者是直接換成蛇腹機身,不然就是哈蘇的機背加上一些奇形怪狀的鏡頭配件,這些比較特殊的週邊配件是目前的全片幅系統比較缺乏的,數位機背的市場有足夠的週邊系統支援。
另外一種是真的有超高畫素需求的攝影師。基本上,只要是超大圖輸出,我是說你看到大樓外牆,一張照片有好幾層樓高的那種,都應該會是這種相機拍的。只有這種相機能夠撐得起這麼大的畫面,同時又不會讓照片過度失真。
最後一種,也是最奇妙的一種。那就是「顧客需要」,也是我聽過不只一兩次的攝影師心聲。這種需要並不是真的有把照片印很大的需求,而是業主認為「我也有1DX/D810,你這台跟我拿的相機有什麼分別?」但是當Hasselblad/PhaseOne/645Z這種器材一從攝影師手中出現的時候,老闆因為這輩子從沒見過這種相機,於是會乖乖的把案子交給你負責,因為「看起來」夠專業。其實業主會有這種想法並不奇怪,不然為什麼那麼多婚禮攝影師會在自己的網站強調自己所使用的器材呢?
我常常會在文章的最後提到「我該選擇____嗎?」。好吧,哈蘇的定價絕對不會是一台你會提出這種疑問的相機,除了價格就有非常非常高的門檻以外,要使用它也要有一定的攝影觀念才行。我想這個地球上也應該絕對不會有人的第一台相機是數位哈蘇(底片我就不敢保證了)。如果你的家境真的好到第一台相機可以讓你選擇Canon 1DXII、Nikon D5等「便宜的」相機(版上真的有不少這樣的案例),或者是Lecia SL、Pentax 645Z,或者是預算稍微高一點點的Hasselblad、PhaseOne等等,那麼,請在下方留下你的電話跟facebook,小弟很榮幸認識你(喂!!!)
-----------------------------
這台相機我不認為自己有足夠的經驗寫表現優異與需要改進的地方,因為其使用的群眾與我過去面對的可能完全不同。但我可以告訴各位幾個我使用上很令我驚豔的地方:
◎所有快門的速度皆可閃光同步,可以讓我完全不需要擔心畫面殘影的問題
◎超高寬容度。暗部拉亮依然不會有明顯色偏。當代全片幅雖已表現得非常好,但還是有一段距離。
◎觀景窗的屈光度可調範圍超大,比Sony A7系列的還要來得更廣。
◎全觸控螢幕比想像中的好用。在這麼大的機身下使用觸控螢幕可能會更快速。
◎拍攝後相機自動預覽相片時,如果撥動滾輪,螢幕會顯示目前的相機設定。
◎機頂螢幕會顯示長時間曝光目前的秒數。你不需要在心中計算現在到底還剩幾秒。
◎True Focus的概念超棒,可惜沒有機會好好測試。
◎高ISO比我預期的表現好,細節即便在ISO6400也會完整保留。
●實拍照片
本次的實拍照片是有修過圖的,因為會用這種器材的人不可能不修圖。但如果你真的想要看最原始的照片,在圖片的下方有一個[原始圖片],那都是我用RAW檔在Phocus內轉出的,完全沒有做調整。另外,在修圖我也有幾項原則:我只有使用Lightroom、只調整曝光、對比、色溫、色偏、色彩飽和度、裁切,但不做銳利度調整,也不做形狀的變化,例如液化(只有Photoshop才有),但模特兒的照片我會幫她修掉臉上的一些瑕疵、商品攝影也有修掉下方玻璃上的灰塵。讓照片看起來稍微像是專業的製作。但如果你想看最原始的照片,請點[原始圖片]。
另外,為了怕你之前沒看到聲明,我必須要再說一次。這台H6D-50C是Demo機,在使用HC 80mm f/2.8這顆鏡頭時會對焦前移。但我還是有將一些未理想合焦的照片放上來,各位如果看到的話請檢視色彩即可。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1.0 1/16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22.0 1/20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6.0 1/200s
[原始圖片]
左上角的那道光其實是畫面左邊跑過來的閃光燈。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4.0 1/20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800 f/4.8 64s
[原始圖片]
這張照片有特別做過銳利化與清晰度筆刷的調整。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3.0 1/18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8.0 1/25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6.0 1/13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1.0 1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1.0 1/80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8.0 1/32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1.0 1/32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1.0 1/32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4.0 1/32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2.0 1/32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2.0 1/32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2.0 1/32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2.0 1/32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2.0 1/32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2.0 1/32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2.0 1/32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2.8 1/32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4.0 1/40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1.0 1/32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1.0 1/32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1.0 1/32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0.0 1/32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0.0 1/20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2.0 1/32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2.0 1/320s
[原始圖片]

Hasselblad H6D ISO100 f/12.0 1/320s
[原始圖片]
模特兒在這裡:Andrea
---------------------------------------
特別感謝:
妝髮:偏執狂造型工作室,謝謝Chloe提供非常專業的妝髮,讓這次拍攝的質感大幅的向上提升
服裝提供:Heart Beat 荷比服飾
還有謝謝所有01同仁在拍攝時的支援:愛曼達、Robert、前忠、Bryan、Steven、菜姐、Dennis、Yves、Issac、Ivan、Cody、Joyce、Vivi、Leon還有我的好同事吉姆。
最後,要特別感謝攝影師Arthur Wang,聽到我打電話詢問商品攝影的問題,他的解法是:「我等一下去你們公司」。解答我所有問題並且實際教我怎麼做,非常謝謝他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