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關於 法蘭距 與 鏡頭接口 之疑問
1. 不同法蘭距 對 攝影成像 有何影響?
2. 為何近一兩年 微單的法蘭距 那麼短,卻可以塞進 全幅尺寸的感光元件?
其影像結果 會等同於 單鏡反光鏡相機嗎?
以上之疑問,想求教於各位大大們的看法
感謝
----------------------------------------
以下小弟為個人已知,可略過不談
法蘭距越小,機身就可做的越輕便小巧
這算是理所當然的結果,應該不用再多討論
比如 大家熟知的微4/3系統(M43), 現在才驚覺原來和 4/3系統Sensor是相同大小.
比如 Sony Alpha系列,居然可塞進 全幅Sensor !
小弟尚未用過全幅微單, 只用過M43.
kax0205 wrote:
RF相機........(恕刪)
法蘭距是卡口到感光元件的距離;鏡後距是鏡頭最後一片鏡片到感光元件的距離。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其實法蘭距短對於設計鏡頭來說從來都不是大問題,我們已經知道 Leica 在 RF 相機上已經可以做出小巧、畫質好的超廣角鏡頭。但為什麼現在數位全幅微單眼卻很難做出小巧的超廣角鏡頭呢?
這問題主要是因為鏡頭如果要小,鏡後距就會很短(因為不能像轉接環那樣加長鏡後距),而鏡後距變短,就會因為鏡片邊緣斜射光與感光元件的角度太大而造成紅移、邊角畫質崩潰等現象,這是感光元件的先天物理限制,目前也只有 A7R2 能稍微克服這個問題,其他 A7 家族的相機都還無法克服這些問題,也因此 A7 家族轉接 RF 超廣角鏡都會有紅移、邊角畫質崩潰等問題。Leica 在 M8 開始轉用數位感光元件時,就因為無法克服紅移問題而妥協採用 APS-C 感光元件,一直到 M9 能克服這個大麻煩之後才開始採用全片幅 CCD。但一直到現在也只有 Leica M 系列能完全無痛使用超廣角 RF 鏡,Sony A7 家族即便是 A7R2 仍無法克服邊角畫質崩潰的問題。
關於這個超廣角的設計麻煩,請參考我在癮科技的專欄文章,會有更詳細的說明:[攝影小教室] 轉接鏡頭不可不知的鏡後 / 法蘭距,以及超簡單解決的「紅移」修復密技!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