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圖來自於 Lenstip.com不囉嗦,請看圖。Nikon D3x 搭配 Carl Zeiss Otus 55 mm f/1.4 ZE/ZF.2Olympus E-PL1 搭配 Olympus M.Zuiko Digital 12-40 mm f/2.8 ED PRO全幅搭配高級定焦鏡 vs M43搭配高級變焦鏡。解像力竟然是M43勝出?! 完全不懂這落差是怎麼來的? 可以請各位網兄釋疑解惑一下嗎?
Kyogo wrote:大概只看得懂是因為感...(恕刪) 首先,本來成象圈較小的鏡頭可以設計更高解析力,也因此繞射像差在較大光圈就會遇到,所以最佳光圈會往大光圈移動。所以一般片幅越大的鏡頭本身可以做光圈是往小光圈移動,本身也可以縮到更小光圈,這個是一個光學設計基本觀念。較大片幅是利用影像大小差異來產生具有較高影像細節紀錄。也就是同樣一個場景,要獲得同樣化面視角,較大片幅是拿較長焦距鏡頭獲得較大影像。一般使用ISO 12233測試本身為何獲得同樣畫面以免除焦距產生倍率差異,所以焦距越短,通常拍攝距離是越近。
感光元件畫素密度不同,EPL1的畫素密度如果延展為FF大小時,約有4800萬畫素相對於2400萬畫素的D3x,擁有兩倍的解像能力,假設某鏡頭的解析力無限大,那麼裝在D3x上最大mtf能到50的話,裝到EPL1上將會有100。
135片幅 大約是 43片幅 的四倍大面積。135規格且製作到F1.4 vs 43規格且製作到F2.8這兩者的難度上差別可是很大的...再舉個例子說...同樣都是135規格的35mm/F1.4 vs 35mm/F2.8通常各方面的畫質、體積、售價...都是後者比較好。那前者呢?大了兩級光圈的微光可用性跟體積&售價看起來比較專業...所以為什麼會有同樣性質的鏡頭,F2.8的全開就良好,F1.4的要縮到F4才可用。只是台灣人多半有嚴重的大光圈迷思...F2.0不夠,至少F1.4,能有F1.2最好。
說到底,lenstip 的 MTF50 應該不是大家熟知的 MTF50,它的單位是 lpmm.我記得 lpmm 是測底片相機用的,洗出照片爲特定 size,再判斷每 1mm 的間距可以識別出多少組黑白線.現在數位相機的 MTF50 圖表通常用 LW/ph (line widths/picture height) 表示.看整張照片可以識別出多少水平黑白線,再除以整張照片的高度。相對於 LP/mm,LW/ph 的數據更能跨 sensor 比較,因為它有針對 sensor resolution 做 normalize.
sorry, 詳細的原理我也不懂, 無法回答你的問題Kyogo wrote:大概只看得懂是因為感...(恕刪) 如果真要比, 比如. nikon F mount vs M43 mount我會參考 dxomark, 選等效焦距相似, 像素一樣的相機, 來比如下圖
tyf000 wrote:說到底,lensti...(恕刪) http://www.dxomark.com/Lenses/Compare/Side-by-side/Olympus-MZUIKO-DIGITAL-ED-12-40mm-F28-PRO-on-Olympus-PEN-EPL1-versus-Zeiss-Carl-Zeiss-Distagon-T-STAR-Otus-55mm-F14-ZF2-Nikon-on-Nikon-D3X___1233_643_1242_485tyf000有講到一個重點,要考慮到實際片幅的差異阿你都看100%,那M4/3當然威阿,畫素放到同尺寸,差異就出來了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