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阿Kim工房:當富士X-E1遇見索尼NEX-6!

阿Kim工房:當富士X-E1遇見索尼NEX-6!

  曾幾何時,把玩相機依然是生活中不能缺失之輕,但漸漸滴動輒一公斤起步的單反卻已成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於是乎在輕與重之間稍微拉扯之後,決然的在世界末日之前把一灘泥坑徹底滅門,請允許Kim在此最後一次默念它們神聖的名字:
  尼康D90、尼康AF-S 17-55/2.8G、尼康AF 70-210/4、尼康SB-600,安心上路!
  
  有機的時候,從來沒有嚮往過裸奔的自由;因此,裸奔的時候,無限懷念手中有機的溫柔!
  既然在輕與重之間果斷抉擇,那麼單反(半幅也好、全副也罷)是不想再碰,於是乎某類叫「微單」的玩物開始在腦海縈繞。
  在悼念過若干腦細胞的罹難之後,最終把目標機型投向富士的X-E1,在它的家鄉被稱作「Sexy One」。
  
  不幸的是,世界末日最終不負責任的延期了。
  幸運的是,在那場空歡喜之後,把二手的X-E1加35/1.4領養回來,銀色版喔。
  在2013年寒冷苦逼的一月,Kim的X-E1與同事的索尼NEX-6,毫不偶然的如期而遇。
  
  耶和華說:沒有最好的機器,只有最適合的。
  本文的目的絕不是血腥的PK,而是單純以一位數碼控的主觀視角,來初略解讀兩套系統的差異。
  誠然,對於Kim而言,兩套系統都比較陌生,而且搭訕的時間僅僅數日,如有不足敬請原諒。
  
  第一章:外形與設計
  
  眼看手勿動的時候,兩台機器風格迥異,銀色版X-E1復古而裝逼,黑漆漆的NEX-6時尚而硬朗。
  忽略掉NEX-6「巨大手柄」的話,可以說X-E1的身材比NEX-6大一整圈,這很容易給人錯覺,以為X-E1的握感更佳。
  回頭來看NEX-6的手柄,總覺得在美學上有些突兀,想想人家RX1都不帶這玩意。
  
  然而一旦機器拿上手,前面兩條想當然的殘念,瞬間灰飛煙滅。
  恰恰得益於這隻「突兀」的手柄,才使得身材相對瘦小的NEX-6在右手握感上,明顯超過X-E1。
  單手(我有說是左手么)持X-E1的時候,前面的三根手指完全沒有安全感,就連後面的拇指也很難在密集的按鈕間隙找到舒適的依靠。
  在此不能不佩服索尼在人體工學方面的造詣,如果能把NEX-6的機身再做高5mm以上,那麼連小指都會笑出聲來。
  XD,X-E1的娘家不是為女兒準備了HG-XE1么?嫌握感不好,可以再下聘禮呀!Orz
  
  再來聊聊機身的觸感,X-E1大面積的金屬外殼加上粗糙顆粒的硬質蒙皮,將裝逼的文藝范發揮到極致。
  不能不貪心的吐槽一下,X-E1機身底部后側的外殼,居然不是金屬滴!還有,內置閃光燈的腦門,也不是金屬滴!
  體重相近的情況下身材更瘦小的NEX-6同樣帶來給力的觸感,因為密度更大的緣故,NEX-6顯得更為紮實可靠。
  儘管只有機身頂部是金屬外殼,但是機身主體的硬質塑料紋理灰常精細,與手柄的淺紋路蒙皮渾然天成,絲毫不輸給X-E1。
  
  第二章:開機與顯示
  
  相機終究不是美術品,不能逗留在看和摸的層次上,讓我們來開機吧!(我知道你們想歪了……)
  X-E1的開機鍵比較圓潤,開關阻尼適中,開機的感覺輕鬆加愉快,要是安裝了騷包的快門按鈕,心情會更歪歪。
  NEX-6的開機鍵比較扎手,開關阻尼較緊,開機的時候相對費勁,當然這份硬朗與機身氣質不謀而合。
  換個角度來看,攜帶的過程中,X-E1的開關更容易被誤觸,而NEX-6相對保險一些。
  
  在拍攝模式下,兩台機器的LCD(液晶屏幕)和EVF(電子取景器),很值得說道說道。
  
  X-E1的LCD是4:3顯示比例,重要信息固定顯示在取景框外下方的灰帶。
  LCD只有三種顯示方式,其中標準模式清爽宜人,除了曝光補償提示外,取景框內沒有任何干擾元素,連網格線都不顯示。
  X-E1的EVF也是4:3顯示比例,只有兩種顯示方式,與LCD顯示的畫面完全相同。
  兩者最大的差異就是色彩平衡,EVF的色彩更準確,LCD的色溫嚴重偏暖,建議盡量參考EVF效果來出圖。
  在此不能不批評一下X-E1的LCD,畢竟LCD是瀏覽照片最主要的手段,如此偏色實在坑爹得緊。
  
  NEX-6的LCD是16:9顯示比例,但是……索尼並沒有把取景框外右側的黑帶利用起來,所有信息均顯示在取景框內。
  LCD有七種顯示方式,所幸DISP鍵的選擇範圍可自定義,不過即使在無信息模式,也跟清爽相去甚遠。
  NEX-6的EVF是4:3顯示比例,這回總算貼心的把大部分信息固定顯示在取景框外上方和下方的黑帶里。
  EVF共有三種顯示方式,但沒有一種與LCD的顯示方式相同,因此在LCD與EVF間切換的瞬間,需要一丟丟的適應。
  兩者顯示的差異並不算大,EVF的飽和度和反差比LCD略高,均可放心的作為出圖參考。
  在此不能不批評一下NEX-6的EVF,因為屏幕刷新頻率過低,可以明顯察覺到畫面在忽閃。
  
  在瀏覽模式下,兩台機器的情況基本參考前述結論,值得說道的不多。
  
  X-E1提供四種顯示方式,外加方向鍵上提供額外信息,略微遺憾的是詳情模式下只有亮度直方圖。
  最為悲催的是照片無法點對點瀏覽,大約只能放大到50%的精度,不利於清晰度的判斷。
  
  NEX-6提供三種顯示方式,即使在詳情模式,所提供的信息依然不如X-E1豐富。
  好在瀏覽照片相當給力,能感動的以100%精度看圖。
  
  菜單界面(MENU),依然是兩套系統在風格上的一脈相承。
  
  X-E1的菜單不可能復古,但也算傳統,包括拍攝、回放與設置三類菜單集。
  拍攝模式下,只能看到拍攝與設置菜單集;瀏覽模式下,只能看到回放與設置菜單集。
  菜單項目井然簡約,每頁面顯示七條項目,並只受MENU鍵、方向鍵和BACK鍵控制,對於單反轉門的用戶,親切友好。
  儘管X-E1的選項並不豐富,自定義按鈕也只有Fn鍵一個,但卻提供專業相機必備的「自定義設置」存儲,而且有七套之多!
  
  NEX-6的菜單數碼味十足,無論在拍攝模式還是瀏覽模式,均固定呈現相機、影像尺寸、亮度色彩、播放與設置五類菜單集。
  遺憾的是菜單集的分配並不科學,「相機」有16項,「影像尺寸」只有7項,「亮度色彩」只有8項,「播放」有13項,「設置」居然有66項!
  而且菜單的樣式也不合理,每頁面僅顯示五條項目,在海量的「設置」菜單集中尋找目標項目苦逼芭拉。
  不能不說NEX-6的選項灰常海量,自定義按鈕包括Fn鍵、AEL鍵和軟鍵B,充分滿足用戶操控習慣的需求,然而最最不該漏掉的「自定義設置」有點遺憾的欠奉。
  
  第三章:操作與控制
  
  本回合不再爭鋒相對,而是讓兩套系統自由活動,畢竟在操控範疇內實在難以對仗。
  
  首先X-E1的招牌造型就是「四輪驅動」,整套系統共有四個轉盤(也稱撥輪)。
  光圈轉盤:提供1/3檔間隔調節,實際上X-E1採用電子光圈,此轉盤只不過是從機身遷移到鏡桶上而已,由於此轉盤阻尼適中而且較為突出,所以攜帶過程中難免誤觸。
  快門轉盤:提供1檔間隔調節,配合方向鍵左和右實現1/3檔微調,與光圈轉盤並列為X-E1裝逼必殺技,同時配合實現各種常用的曝光模式。
  曝光補償轉盤:提供1/3檔間隔+2至-2的調節,既然有此物理轉盤,取景框內又何必保留曝光補償提示呢,唉。
  指令轉盤:X-E1里最接地氣的多功能轉盤,還可以按下去喔。
  X-E1里的四個轉盤功能完全獨立,沒有任何重疊或歧義,除光圈轉盤外其餘轉盤的誤觸幾率爆低。
  
  相比之下,方向鍵的設計過於平淡,在拍攝模式下,除上鍵提供微距開關外,其餘三個方向鍵消極怠工。
  在將來的固件更新中,如果富士沒能把這三個懶傢伙給利用起來,那麼只能說明某些人跟豬長得很像。
  至少給這三個方向鍵定義特定的功能,甚至把它們開放為自定義按鈕,在技術上都是完全可行的。
  另外刪除照片的操作也略顯繁瑣,跟把大象塞進冰箱的步驟一樣多,嗯,三步。
  
  X-E1操控方面的另一個亮度,就是「長按」鍵開啟特殊功能。
  長按DISP鍵:開啟禮儀模式,除不可避免的鏡頭對焦聲和快門聲,其餘聲音以及燈光均關閉。
  長按MENU鍵:鎖定微距開關,很遺憾也只能鎖定微距開關,而已。
  長按Fn鍵:可快捷打開Fn鍵設置菜單,也是最有價值的隱藏功能鍵,甚至從某種程度上彌補X-E1只有一個自定義按鈕的遺憾。
  儘管這三個「長按」功能的應用略為有限,但無疑為相機操控的發展做出積極的嘗試,希望在將來的固件更新中得以發揚光大。
  
  X-E1的手動ISO設置中規中矩,官方明確原生ISO範圍為200至6400,在此範圍內以1/3檔間隔調節。
  而自動ISO設置倒是頗有創意,用戶只需指定自動ISO的上限(400、800、1600、3200和6400),相機會在ISO200至上限之間自動選擇,同時灰常智能的把快門上限設定為鏡頭的安全快門(對於35/1.4,安全快門為1/52秒)。
  儘管無法手動設定自動ISO的「快門上限」,但此解決方案已基本適用常規的拍攝場景,只是需要新用戶稍微適應。
  
  接著NEX-6的招牌造型就是「智能化」,整套系統的操控界面基本繼承自DC,同時融入較為時尚的智能化元素。
  NEX-6採用相對傳統的雙轉盤配置,機身頂部曝光模式轉盤下的稱為主轉盤,機身背部兼做方向鍵的轉盤稱為副轉盤。
  但是索尼對兩個轉盤的分工設計並不理想,除M檔下主轉盤負責光圈、副轉盤負責快門外,其他場景下副轉盤閑得發慌。
  好不容易在菜單界面里,副轉盤找到點活干,結果卻是跟主轉盤和方向鍵重複勞動,意義甚微。
  跑到瀏覽模式下,副轉盤的命運依然凄涼,縮圖模式下繼續跟主轉盤和方向鍵搶工分,即使在放大模式下都擺脫不了主轉盤的背後靈。
  如此畸形的分工更引發另一個問題,就是放大瀏覽的情況下,無法切換照片!
  同時由於副轉盤兼做方向鍵,而且靈敏度很高,這導致按方向鍵時誤觸副轉盤輕鬆不愉快。
  
  好在瑕不掩瑜,畢竟少一鍵不如多一鍵嘛,更何況NEX-6還多出三個自定義按鈕。
  Fn鍵:可自定義六個菜單項目,相當於X-E1的Q鍵簡化版。
  AEL鍵:對於不習慣使用曝光鎖定的用戶而言,能把這個按鈕自定義,真心歡樂。
  軟鍵B:屬於受限制的自定義按鈕,只能在特定的情況下有效,只有非「自由點」(對焦區域)的用戶才能享受福利喔!
  如果說自定義按鈕只算「半智能」的話,那麼軟鍵B和軟鍵C就是貨真價實的「智能化」按鈕。
  軟鍵A只有寥寥兩個功能:菜單、返回,好意思談「智能化」么,親!
  軟鍵C好歹還有三個功能:確認鍵、瀏覽模式放大鍵、手動對焦居中鍵,還有其他的么?
  軟鍵B逆天提供四個功能:瀏覽模式刪除鍵、菜單微調OPTION鍵、自由點設置鍵、自定義鍵!
  事實上,軟鍵配合屏幕提示,在不同場景下提供不同功能的設計,早在功能手機的時代就廣為流傳,這與X-E1的「長按」功能妙得異曲同工。
  
  NEX-6的ISO設置功能略顯陽春,官方並未聲明原生ISO範圍,但是從唯一的自動ISO檔(100至3200)不難猜測其淵源。
  在手動ISO設置上,NEX-6只能以1檔間隔調節,是簡約還是簡單就因人而異羅。
  與X-E1相似,NEX-6同樣無法設定自動ISO的「快門上限」,而是淡定的停留在1/60秒上,讓長焦頭用戶無比蛋疼。
  
  第四章:對焦與測光
  
  莫辦法啊,眾目睽睽之下同台表演,無意中陷入殘酷的較量實在難以避免……
  
  作為微單系統,對焦性能主要包括四個維度,簡稱NASA,不過與Johnson Style無關。
  PS1:此處僅就最常用的單次自動對焦(AF-S)進行評論,諸如跟蹤對焦或手動對焦等高精尖,因個人經驗不足故不做測試。
  PS2:參與表演的系統配置為X-E1 + 35/1.4和NEX-6 + 16-50(變焦到35mm),嗯,都是套機喔。
  PS3:X-E1為區域對焦,中央對焦框,框尺寸默認,AF輔助燈開啟;NEX-6為自由點對焦,中央對焦框,相位檢測關,AF輔助燈開啟。
  對焦噪音(Noise):哪怕是木耳都聽得出來,富士35/1.4的對焦馬達(不是風琴么?)有點拉風扯呼,而索尼16-50(我有說是A口那支么?)竟然鴉雀無聲,毫不客氣的說35/1.4的對焦噪音基本與16-50的變焦噪音相當,嗯,親沒看錯,是變焦。
  對焦精度(Accuracy):兩套系統暫時都沒發現跑焦的情況,或許是運氣不夠好。
  對焦速度(Speed):在正常照明情況下,X-E1的合焦速度與NEX-6相當,完全滿足日常攝影的需要;但在弱光下尤其是對象低反差時,X-E1必須演奏完風琴才能艱難合焦,而NEX-6的合焦相對輕鬆加愉快。
  對焦能力(Ability):承前所述,弱光加低反差是X-E1的風琴演奏會;僅弱光或僅低反差情況下,X-E1還是能緊跟NEX-6節奏,因此揚長避短還是灰常必要滴。
  還是稍微吐槽一下吧,在電子大拿索尼的面前,光學大拿富士的對焦技術還遙遙落後,要知道以兩套系統的售價來看,X-E1(¥9000)幾乎頂兩套NEX-6(¥5000)。
  
  既然談到對焦,就不能不提兩套系統的快門釋放按鈕(簡稱快門鍵),尤其是手感和聲音。
  X-E1的快門鍵半程反饋灰常強烈,用戶能清晰的分辨出快門鍵從半按到全按明顯是兩個階段,半按時甚至還能聽到按鈕半程暫停的卡位聲。
  X-E1的快門帘比較輕盈,全按快門鍵時無論聲音還是震動都屬於婉約派,在鏡頭的對焦風琴聲之後配上清幽的咔嚓聲無比和諧自然。
  NEX-6的快門鍵半程反饋幾乎欠奉,用戶很難確定究竟是在半按呢?還是半按呢?還是半按呢?至少Kim就發生過幾次半按誤觸成全按的尷尬。
  NEX-6的快門帘比較粗獷,全按快門鍵時那份豪放派的氣息肆意張揚,特別是在套頭寧靜的對焦之後配上洪亮的吧嗒聲有點突兀掃興。
  
  相比對焦而言,關於測光的評判要簡單得多,只有準確性而已,最直觀的測試工具就是直方圖。
  X-E1有三種測光模式,多重(默認模式)、點(畫面2%大小)和平均(特殊用途)。
  NEX-6有三種測光模式,多重(默認模式)、中心(中央加權)和點測光(自由點對焦框大小)。
  福無雙至的是,兩套系統的點測光均不支持對焦點聯動,當然基本只用中央對焦框的孩紙可以無視。
  
  讓兩套系統以默認模式彼此打量一把,回味那份搭訕前的曖昧情愫。
  PS1:請參見「對焦」部分的三條PS。
  PS2:X-E1測光模式為多重,膠片模擬為ASTIA,白平衡自動,DR100,其他參數均為默認;NEX-6測光模式為多重,創意風格為標準,白平衡自動,DRO自動,其他參數均為默認。
  PS3:曝光模式均為光圈優先,曝光補償均為零的平方,所有照片均為SOOC(Straight Out Of Camera,機身直出JPG)。
  來,給X-E1一個眈眈!(厄……貌似有那麼一丟丟的欠曝呀,是吧?)
阿Kim工房:當富士X-E1遇見索尼NEX-6!

  來,給NEX-6一個眈眈!(這下可以確定,之前那個眈眈真心欠曝!)
阿Kim工房:當富士X-E1遇見索尼NEX-6!

  親們,不要懷疑你們的眼神,其實Kim對此結果也各種震驚,!~#$%,尤其是快門速度的差異!
  
  為還法海一個公道,在蝸居里另外選取非典型場景,再次進行測光對比,照片瀏覽軟體為光影魔術手3。
阿Kim工房:當富士X-E1遇見索尼NEX-6!

  上圖與下圖沿用眈眈時的脈搏,依然得到眈眈時的靈異現象,一方面NEX-6明顯欠曝,一方面X-E1的曝光時間比NEX-6大兩檔(請自行忽略現象二,下一章節再議)。
  中圖改為手動曝光,相比上圖增加一檔曝光時間,從直方圖不難看出,中圖與下圖的曝光基本一致。
  只能殘酷的表示,在默認模式下X-E1的自動測光更為準確,而NEX-6的多重測光有欠曝一檔的傾向。
  經過更多的測試發現,在大部分場景中,NEX-6的中心測光明顯要比多重測光更為準確,建議盡量使用中心測光模式,或參考直方圖來控制曝光。
  還是吐槽一下索尼吧,不然富士心理不平衡。
  多重測光(尼康稱為矩陣測光,佳能稱為評價測光)通常是各系統推薦使用的智能化測光模式,理論上在大部分場景中應該具備明顯的測光精度優勢,身為電子大拿的索尼居然沒有把多重測光的演算法設計好,實在有點對不起奶昔。
  
  第五章:ISO的噓虛
  
  在「測光」部分的評測中,靈異的發現曝光相同的情況下,光圈和ISO一致的前提下,X-E1的曝光時間總是要比NEX-6大一檔!
  為還法海第二個公道,又另外選取非典型閨房內景,第三次進行手動曝光的對比。
  PS:還需要再念一遍么?照片上的直方圖和參數已經說明一切。
阿Kim工房:當富士X-E1遇見索尼NEX-6!

  杯具令人唏噓,X-E1在ISO3200時才能提供NEX-6ISO1600下的感光能力,簡而言之X-E1的ISO數值相比NEX-6整整虛高一檔。
  再以100%截圖不嚴謹的對比一下,X-E1的「ISO3200」與NEX-6的ISO1600畫質表現如何。
  PS:X-E1的降噪功能為0,長時間曝光降噪為開;NEX-6的高ISO降噪為標準,長時曝光降噪為開。
阿Kim工房:當富士X-E1遇見索尼NEX-6!

  以SOOC的JPG而言,富士所吹噓的X-E1在高ISO下的噪點(注意,只談噪點)表現只是傳說,撕掉ISO標稱值的偽標籤之後,X-E1的噪點表現對比同期的NEX-6並無明顯優勢。
  之所以僅討論噪點而不是畫質,是因為在F5.6的情況下,X-E1系統拿最佳光圈來對比NEX-6系統的全開光圈,談銳度實在有點不好意思。
  
  結束:無語
  
  耶和華說:沒有最好的機器,只有最適合的。
  X-E1與NEX-6兩套一時瑜亮的系統,要說誰更貴不難,要說誰更好不易,因為每個玩家都有自己的攝影習慣和喜好。
  誠然,兩套系統的差異也遠遠不止於此……
  X-E1給力的原廠鏡頭群、無低通濾鏡、膠片模擬等;NEX-6強大的手動頭轉接、小角度翻轉LCD、WiFi支持等,地球人和外星人都懂的,在此不作贅述。
  總之,攝亦有道揚長避短,千萬別要「相機你不懂愛」!

PS:因本文作者Kim是中國內地的網友,或許在行文措辭上有不恰當的地方,還請對岸的網友理解。
2013-01-17 10:26 發佈
心得寫了好多
可是"讀了"兩分鐘後
已經無力解讀

這類的文字不是那麼白話
很難一一往下看。
波比旅行攝 http://bobbyns7.pixnet.net/blog

bobbyns7 wrote:
心得寫了好多可是"讀...(恕刪)


同意2樓的意見
也向有耐心讀完的童鞋致敬!

不经风云 wrote:
同意2樓的意見

也...(恕刪)


看完真的很累
尤其有時看到一半還要想這詞是啥意思
樓主的熱情是有
但我看不明白
也看得不爽 分享文要有自己的風格但請考慮讀者的感受
加油
雖然看的很痛苦,還是看完了

只是腦袋裡

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邪惡奶昔..

Assassino wrote:
雖然看的很痛苦,還是...(恕刪)


把你搞暈,樓主的目的就達到啦,哈哈!
其實碼字的時候也很痛苦,寫得太精簡又怕沒說清楚或不夠嚴謹……
max33 wrote:
也看得不爽 分享文要有自己的風格但請考慮讀者的感受

如果常逛無忌就會漸漸習慣了,他們很喜歡幫器材取一些擬人化的小暱稱
咱也不是沒有...主要是佳能那邊比較多

不经风云 wrote:
  曾幾何時,把玩相...(恕刪)


有熱情分享的心很好,但真的不知所云

"名稱選字不正確, 標題內文不清楚, 無意義填字"
內容很棒呀! 點出了ISO值灌水以及測光欠曝的各關鍵點!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