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轉接之後的乘數跟距離

一直沒有搞懂差別在那
我只知道焦段會變成2倍
但是距離呢?

假設我接70-300的C家鏡
那焦段會變成140-600...
原來APS-C機身配C鏡可以把160公尺外的鳥拍得很清楚

那換接成M4/3機身後(焦段*2),就可以把200公尺外的鳥拍很大很清楚嗎??
可以拍更遠,是這個意思嗎??
2012-05-06 1:08 發佈
文章關鍵字 乘數 距離
就焦段x2摟...

50mm定焦變100mm,變焦同理(有誤還請專業的補上)
一般人.

台中的Mr.J wrote:
就焦段x2摟...5...(恕刪)

了解了^^感謝你的回答
紫焰天蠍 wrote:
一直沒有搞懂差別在那...(恕刪)

不 ... 焦段仍然是 70-300
只是拍照時的視野變窄了,就好像拿全幅機接 140-600 可看見的視野一樣

舉個例子: 拍 20 公尺外的麻雀,4/3 m4/3 使用 70-300 鏡頭的最遠端剛好可以把畫面塞滿。FF 可不同了,必須要拿 600 大砲才能取得相同的畫面。這就是 2x 焦距轉換率的差別。

所以 50mm 鏡頭等效同 100mm 鏡頭?? 你認為有可能嗎??
鏡頭的焦距是固定的, 所謂 "等效焦距" 是從 "視角" 的觀點來說的, 最簡單的記法是, 135全片幅機身接上 300mm 鏡頭, 拍出的畫面是我們一直沿用的標準. 在這張拍攝的畫面中央裁切出 APS-C 感光元件大小的畫面, 就相當於把鏡頭接到 APS-C 機身上所看到的, "看起來" 視角變小 -> "等效焦距" 增加了.
同樣的把全片幅機身拍出的畫面中央裁切出 M4/3 感光元件大小的畫面, 就相當於把鏡頭接到 M4/3 機身上所看到的視角.

紫焰天蠍 wrote:
一直沒有搞懂差別在那...(恕刪)


視角
不是距離

這跟「這支鏡頭可以拍很遠嗎?」這樣的問法一樣
都是沒弄清焦距、焦段的基本觀念所致
rtsi wrote:
在這張拍攝的畫面中央裁切出 APS-C 感光元件大小的畫面, 就相當於把鏡頭接到 APS-C 機身上所看到的, "看起來" 視角變小 -> "等效焦距" 增加了.
同樣的把全片幅機身拍出的畫面中央裁切出 M4/3 感光元件大小的畫面


老實說我對這樣的說法是一直感到疑惑的, 因為我一直把視角跟焦段搞在一起! 不過剛剛查了一下資料, 似乎在"轉接"時確實是如此.

這樣的說法轉接是比較像"擴展遠距"的的作法, 拍攝的主體確實會放大.

但是拍攝視角是不會改變的, 拍攝視角反映到的主要是透視程度的差別, 跟背景物體呈現距離感有關. 不同拍攝視角的鏡頭, 在主體後同樣距離的物體呈獻的大小比例是不一樣的, 這也是為何我們會說長焦段鏡頭壓縮感重, 因為相對於廣角鏡頭, 背後同樣距離的物體看起來比較大, 感覺距離被壓縮了, 感覺背後物體會比實際的距離近.

如果是單純中央剪裁, 就像在軟體上把中間部份裁出, 是無法改變透視的角度跟壓縮感(背景與主體的距離感覺).


看來我也在轉接的視角跟等校焦段上, 有出過理解的問題.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DannyHwang wrote:
老實說我對這樣的說法...(恕刪)

要釐清一些事情,建議先對一些定義與原理了解,有些字很明顯是自創,但實際上這些早有專有名詞。

視角是在於和焦距與投影面大小有關,所以不同片幅系統系統獲得同視角是需要不同焦距。



以CANON aps-c機身+50mm和FF機身+80mm,視角是一樣,但是因為焦距不同,影像景深各方面是完全不同。



<攝視角反映到的主要是透視程度的差別, 跟背景物體呈現距離感有關. 不同拍攝視角的鏡頭, 在主體後同樣距離的物體呈獻的大小比例是不一樣的, 這也是為何我們會說長焦段鏡頭壓縮感重, 因為相對於廣角鏡頭, 背後同樣距離的物體看起來比較大, 感覺距離被壓縮了, 感覺背後物體會比實際的距離近.>


透視這裡僅單單受距離影響,這個問題MOBILE01也討論過數次,鏡頭焦距是否會影響透視感的探討
只要距離一樣,透視是一樣,不同只是在於不同焦距的視角不同會擷取不同範圍場景。

大部份您會覺得使用長焦鉅和短焦距的透視差異是來自構圖上不同,同樣一個人像比例,短焦距要相對靠近主體,長焦劇要遠哩,是這種構圖距離不同造成。




另外像是1:1微距鏡,在最近對焦距離的放大率都是一樣,在感光元件上成像和實體一樣大,但是APS和FF的視角會不同,這個也是會覺得APS會有放大感覺是一樣來自視角差異。

就像簡單重力加速度觀念就是在檢視過去重物體比較快,輕物體比較慢似是而非觀念,因為現實生活會有空氣流體產生浮力,因此,看到只是表象而不是真正原理,這也就是科學需要不斷去突發奇想與接受挑戰釐清現象真實原理。




diffusionless wrote:
要釐清一些事情,建議...(恕刪)


你給的這個連結, 給我了一個新疑問. 關於轉接鏡跟原生鏡, 如把全幅鏡轉接apsc的系統上, 跟拿原生的apsc等校一樣焦段的鏡頭, 兩者的視角都是一樣嗎?

我一直以為透視的差異是來自視角的不同, 不知這樣的觀點是否有誤, 願聞其詳. 能否舉幾個"只要距離一樣,透視是一樣"的例子? 還有在視角不同時, 距離一樣也會有一樣的透視嗎?

其實我還真需要人來好好教我啥叫"透視", 看來我沒搞懂這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DannyHwang wrote:
你給的這個連結, 給...(恕刪)

當然是一樣!

專用設計APS鏡頭和FF鏡頭,最大差別在於成像圈大小不同,而越小片幅越需要高解析,但也因為成像圈越小比較可以做到高解析,也就是焦距是一個簡單光學參數。

否則所謂焦距本身是代表主點平面到焦平面距離,在物距無限遠時候,焦距=像距,焦平面位在感光元件上
以NIKON 105mm F2.5手動鏡
H H"就是主點相當薄鏡片的中心,只是鏡頭會有入射和出射兩方向中心位置不在同一點!
F F"就是焦點
105就焦距,也就是主點(H")到焦點(F")的距離,也就是相當基本光學薄鏡中心到焦點距離
,也就是相當鏡片中心到焦點距離。
46.5mm就是NIKON卡口距,也就是接環到感光元件或底片距離。
39mm就是鏡後距,就是最一片鏡片到感光元件或底片距離。


另外請理解,所謂轉接並不是添加什麼,只是透過轉接環的厚度來達到原本鏡頭系統的卡口距。

像是canon轉接nikon鏡頭,canon卡口距為44mm,NIKON卡口距為46.5mm。
那CANON機身(44)+2.5mm轉接環=46.5mm(NIKON卡口距)




實際上,假設您是M4/3系統去使用135系統,最大差異是135系統的解析力需求較M4/3小。
M4/3預設的解析力是135的1倍,也就是135系統使用10 30lp/mm,M4/3使用20 60lp/mm。









所以像是4X5大型相機要用150mm作為標準鏡頭,120系統使用~90mm,135系統要用50mm,4/3要用25mm作為標準鏡頭,因為這樣他們的視角才會是標準視角~46度。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