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ry650 wrote:
如果FF可以取代AP...(恕刪)
DC <=> 底片傻瓜相機
數位單眼(APS或全幅) <=> 底片單眼相機
從來沒有發生過底片單眼相機取代底片傻瓜相機的事情 ,
DC跟DSLR是完全不同的市場 , 跟手機拍照也是完全不同 ,
所以全幅或許在數年後有可能取代APS
但DSLR永遠無法取代DC ,
手機拍照在畫質上也無法取代DC ,
所以談全幅取代APS的問題時 ,
把DC跟手機拿來混為一談就不對了 ......
RC-YUAN wrote:
你不認同講話也不必那麼酸吧,說出你自己的觀點如何.
其實這是冷飯熱炒,也算是蠻月經的話題了
威小豬的觀點也寫很多次了,只怕過去有參與討論的朋友會說我老是發表一樣的想法
說酸嗎………或許吧…的確不是很認同把話講得那麼死、那麼絕對,然後跟現況一點也不符合的觀點
科技的生態有點肉弱強食,新的東西一直出來,不斷的把舊的東西淘汰
手機淘汰call機、MP3淘汰CD隨身聽
但是被淘汰的東西不代表沒有他的價值與時代的重要性
科技地位的指標其實從廠商投資的市場價值就可以窺知一二。
APS如果真的猶如網友講得那麼不堪,那時代早就把他給淘汰了,而不會在此時此刻持續發展
而且還是『持續發展中』
說到片福,大家大概都有個概念:APS其實是一種規格的統稱,並非一種制式的規範
而APS這樣的規範過去在底片時代並不討好,原因是縮小了片福,卻沒有其他的優勢存在
所以底片時代沒有發展太久,逐漸被淘汰…
但是在『D』的時代,APS卻是相當吃香,上面有許多前輩已經點出了
除了縮小機身、降低,增加畫素來塑造『望遠』的假象、
在數位搭配成熟度之高,讓APS片躍身成為目前DSLR的主流(此處的主流定義來自市場的銷售量與發售量)
所以說這個東西很差?這個東西失敗?這個東西部該出現,不覺得還蠻好笑的嗎…
這麼不堪的東西怎麼會發展得那麼好咧?(我是疑問句,或許有人可以為我解惑他失敗在哪裡)
當然這是從市場的角度來看APS這樣的系統,如果以照相成像的素質和品質來看
當然,FF有他絕對的優勢,跟APS比較起來,也是略勝一籌,有明顯的強弱高低之分
這也是FF信徒最引以為傲的,就是他的那片感光源件表現好嘛~
而且延續著過去135片幅規格的血脈,不管在交換鏡頭的標示上和實用上都較能直覺性。
但若要成熟的來看待科技的世界,品質不能當成絕對的準則,還要看市場價值
打個例子:
過去的音樂播放主流,從唱片、類比卡帶、CD光碟至到現在當家的MP3、MP4播放器
我相信沒有人會質疑,目前市場所選擇的是像MP3這種造型多變,且輕薄易攜的工具
但是MP3這種壓縮格式的音樂品質會比CD光碟好嗎?
既然MP3音質沒有光碟好,那我可以說MP3都是爛東西,他是失敗的作品,他根本不該出現?
既然科技市場是肉弱強食,真正該被淘汰的東西,不用嘴泡也不用論點
市場就會讓他慢慢的退場,而且是不知不覺中就消失了(就像call機就是不知不覺消失了)
那留下來就有他的價值,就有他存在的意義以及消費者選擇的理由。
APS有優點有缺點,他的優點就是凌駕在FF上的各項指標,從價格、體積、可用望遠畫素……etc.
FF有優點也有缺點,他的優點就是APS無法比較的,他的缺點就是APS辦得到,而他辦不到的
就這麼簡單,所以沒有什麼誰強誰弱的問題,只有選擇哪一個工具的問題
每次有人在比APS和FF誰強誰弱誰有價值,小豬弟就會反問
「請問『尖嘴鉗』跟『斜口鉗』以及『老虎鉗』誰比較強?誰比較好用?」
所以小豬弟的觀念很單純:
相機是一種創作跟凍結畫面的工具,片幅只是這個工具的性能規格之一
你的創作需要什麼樣的性能(片福),就挑選擁有那個性能個工具(相機)
沒有什麼強弱、失不失敗、該不該出現的問題。
拙見分享
專有名詞只是嚇人用的!令人感動的畫面和用語,才是最真實的
            oneyellow wrote:
我的想法跟你一樣,當...(恕刪)
「電腦的單核、四核說法」我有點認同卻一直覺得邏輯不太對。
APS-C感光元件,也是一直在進步
5年前跟現在的APS-C,晶片等級運算速度當然完全不同。
這不是科技進步自然就會便宜。
而是APS-C跟FF的感光元件在於「材料用量」就是差2.3倍啊。
FF不只是CMOS,我相信其他CPU跟零件都相對比較高階。
就像四核就該配更強的顯卡、DDR3不是嗎?
D300s跟D90都是APS-C,價錢差很多自然是別的組件。
所以APS-C跟FF的價差當然不止是CMOS而已。
不能把APS-C跟FF比擬為1GB跟8GB隨身碟 (明明體積一樣,但科技開發早晚不同)
而是把APS-C跟FF假想成「隨身碟與2.5吋硬碟」吧 (是大了不少,但這樣比較合理吧?)
我很認同50樓的晶圓說法。
從電子科技的角度來推論這一點比較有信服力。
yafayu wrote:
其實全幅一直以來都是...(恕刪)
其實你這句就是錯的。你說的「全幅」也不過就是135的規格,在這之前還有中型底片、大型底片的相機。135剛出來的時候也是受過一番責難的,只是因為後來流行起來了,變得好像是標準規格一樣。
如果數位技術沒有切進攝影的話,事實上當年 APS 底片可能會慢慢取代 135 ,變成一般家用相機的標準規格,那時標準可能就變了。
回到現在的相機,其實現在的局面已經很明顯小尺寸(包括APS、4/3等規格)已經在市場上站穩了一個腳步,甚至可以說有些公司已經開始考慮如何擺脫舊鏡頭的包袱(如 4/3 或是三星的新規格)。
在未來可能慢慢的會見到越來越多相機不支援(或是需要轉接後支援)所謂「全幅鏡頭」。但是相機本身輕巧、價格低廉、而且畫質足夠一般家用和半專業使用。這些市場是全幅機無法切入取代的。
就想你說的,如果全幅兩三萬就有,你可能會考慮全幅。可是如果在全幅機兩三萬的同時APS只要1萬出頭,而且照出來的照片沒差多少,大部分的人會選那個?
「阿要買當然就在預算內衝頂啦
 」這個觀念出了m01終究不是主流,大部分的人仍然會想要在價格跟品質之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這個觀念出了m01終究不是主流,大部分的人仍然會想要在價格跟品質之中找到一個平衡點。hacker725x wrote:
D300s跟D90都是APS-C,價錢差很多自然是別的組件。
所以APS-C跟FF的價差當然不止是CMOS而已...(恕刪)
D300s的機身算是專業機了,所以同樣是APS-C但是成本卻會比D90高很多。如果機身的性能相同,APS-C跟FF機最大的差別除了CMOS之外,大概就是反光鏡室了。既然過去可以生產出便宜的入門底片機,現在若能壓低CMOS成本,應該也可以生產出平價的FF機才對。
假如CANON真的拿5D的CMOS來出個9D,就算賣個四萬,小弟相信還是會很有商機。最理想的狀況就是D700大改款,把舊的FF CMOS下放到D90這個等級,那麼CANON勢必得把FF產品線往下延伸。
        內文搜尋
    
    
 從 APP 打開
從 APP 打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