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

全片幅相機在現今世代的優勢?

kingjehau wrote:
對不起,我知道您舉的這個例子散景程度是完全相同的..
但是壓縮感也一樣??
認知中..壓縮感不是只跟實體焦長有關嗎???
有點不太瞭解..

並沒有什麼景深壓縮感這種東西
一切的源頭都在於"視角"
只要兩個系統"視角"一樣, 那你所謂的壓縮感就一樣, 跟實體焦長一點關係都沒有, 等效焦長才會跟你說的壓縮感有正相關
個人覺得全片幅的優勢這種東西是相對的

像我之前用D7000 也覺得全片幅的優勢在哪 d7000我就用的很開心了

但慢慢的拍久了 看的照片多了 慢慢理解到apsc跟FF的畫面到底差在哪

這時就會有想換機的衝動 後來換了D750 實際拍了幾場婚禮後 那感受就更明顯了

不管是畫面的通透感 畫質的差異 都覺得有感 所以FF的優勢一定有 畢竟那是物理上的限制

只是端看自己 感不感覺的到 覺得沒差 還是輕便點 享受拍照的樂趣最重要
給你一張照片,
有誰能夠分辨出是啥片幅拍的呢?
apsc+good鏡頭,
已經好到肉眼難分了,
好照片需要再用片幅來評價優越性嗎?
還沒人放A/B Test阿
無論景深、視角、壓縮感、通透感、爽感、花錢的快感

這是最容易打臉的...




毛 二 wrote:
給你一張照片,有誰...(恕刪)


今天拿到新鏡頭隨便試拍的,
你看一下是全幅還是片幅的


毛 二 wrote:
給你一張照片,
有誰能夠分辨出是啥片幅拍的呢?
apsc+good鏡頭,
已經好到肉眼難分了,
好照片需要再用片幅來評價優越性嗎?


等你用過全幅或中片幅拍過之後 ,

就會後悔為甚麼不用大一點的片幅去拍 !

也許你分不出來照片是啥片幅拍的 ,

但不代表別人也會分辨不出來 !

我自己甚至還要用移軸接圖的方式產生近似67片幅好輸出大圖 !

CrazyShark wrote:
今天拿到新鏡頭隨便...(恕刪)
我也要玩












可以點進去找tag,看看自己有沒有猜對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meridian wrote:
我不曉得你是不是有...

一個layer因為某些因素, 例如線寬太細, 光學解像力不足, 所以要拆成二或三次曝光
或者像前面說的die size已經超過scanner field size的極限, 所以也要拆成兩次曝光
那麼原本1次的成本就會變成接近2倍, 光罩量要兩倍, 同一道process要跑兩次

(恕刪)



以目前CIS 或BSI 的design rule 應該還不需要用到多重曝光, 至於FF sensor所需的
stitching(縫合曝光)技術, 同一個layer 應該還是要做在同一片光罩上, 因為曝光時多作一次光罩
對準就會產生圖案對準誤差(alignment accuracy error), 這對縫合接面的layout rule是不利的
以目前 4X Mask 來說, 放進FF sensor 所需的layout 應該綽綽有餘, 因為sensor上有很多的區塊
是由光罩上相同block區塊, 反覆曝光縫合而成, 實例上看過8吋wafer上不到15個die的sensor產品
(面積夠大吧) 一個layer 一片光罩就打死

不過, 不可否認的, stitching 技術以及大die sensor的確需要較高生產成本, line yield的控制也
比一般產品要付出更多

jly wrote:
等你用過全幅或中片...(恕刪)


你為什麼不買大片幅相機呢?
全幅是上一世代的底片規格,
已經落伍了!
orionlee wrote:
以目前CIS 或BSI...(恕刪)

所以你的意思是說wafer不出scanner, layout改一下, 一個die曝兩次是嗎? (因為image sensor幾乎是重複性的東西?)
  • 3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