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忘了說我的Olympus E-M10 Mk2壞掉了,所以這是考慮轉會的觸發點。
但大家的意見(其實我反覆看了幾遍),引發了我的反思:
反思我進M43的初衷,就是想不花大錢,又可以輕便,出動率高,拍些回憶,靠構圖心思去彌補細畫幅的不足。
而我也由於用慣了M43,已經把M43的好處視為理所當然,只看到其他系統的好(高感光),忘記了它的體積、重量、防震、價格。。。尤其看到大大的對比圖後,那個體積對於用慣M43的我來說真的很震撼!想像不到怎樣掛著到處跑。
回顧M43這段日子,其實也拍過一些我喜歡的相片。
不過終究M43低感光的問題仍是要解決的,先統合一下大家的建議如下:
*勸留M43 + 補光燈
*Canon EOS RP + 24-70 F4L
*Canon EOS RP + 24-105 F4L
*Canon EOS RP + RP 35 F1.8
*Canon EOS RP + Sigma 24-60 F2.8
*Canon EOS M50 + EF-M 22 F2.0 + 1122 + 32 F1.4 + (1545kit)
*Sony A6400 + Sigma F1.4 16/30/56
*Canon 6D2 + Tamron 28-300
我自己再找資料看了後,心裡有些疑問:
1.在FF下F4的景深相當於M43的F2,純粹看景深,24-70/24-105 F4L已可以達到我17 F1.8 + 45 F1.8的效果。但F4比F2進光少了2級,即是在相同快門下,如M43使用ISO800,FF要推到3200才有相同亮度?我在dpreview看了iso比較圖,FF ISO3200的畫質並不比M43 ISO800的好。所以FF的24-70 F4應該解決不了的我需要,而使用24-70 F2或F2.8的FF鏡在價錢、體積重量上都應該會超出預算。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確?
2.相對而言,Canon EOS RP + Sigma 24-60 F2.8似乎相對適合,整套下來1kg,還算可以接受,而且鏡頭也相對上短小。不過不知道是否兼容轉接EOS R系列?因為我看了SIGMA鏡頭兼容列表並沒有包含這支鏡頭

3.至於APS-C,體積重量不提升太多的前提下,是不是一定要採取定焦才能達到?始終想有一支標變鏡王,因為我試過旅行只帶M43的17 1.8和40-150 F4-5.6,焦段上限制很大,廣一點的景都拍不到。
5.至於繼續用M43,外加補光燈。如果以上APSC和FF都沒有更適合的方案,我傾向繼續用M43的,畢竟鏡頭群多便宜輕小。
我用久了M43長年沒有留意其他系統,所以現在不停地爬文看片,重新了解其他系統的特點和鏡頭群,希望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組合。
請各位大大也多給我一些意見。感謝!
站在對岸的人 wrote:
對於小弟這個無知的...(恕刪)
1.在FF下F4的景深相當於M43的F2,純粹看景深,24-70/24-105 F4L已可以達到我17 F1.8 + 45 F1.8的效果。
散景效果不是看景深,f1.8 鏡頭散景幾何投射就是比 f4 還要散,這是光學物理跟感光元件尺寸無關。意思就是 17/45 f1.8 拍出來的散景會比 f4 的鏡頭還要散。當然了,FF + 24-105鏡頭用 105mm 端開最大光圈,其實也是會有長焦壓縮散景效果,就看喜好了。
我在dpreview看了iso比較圖,FF ISO3200的畫質並不比M43 ISO800的好。
太好了,有注意到這件事,這樣就不會走冤枉路了。。。

但其實個人在必要時也都是開到 ISO 12800 以上在用,關鍵是「向右曝光」技巧,google 一下。
旅行只帶M43的17 1.8和40-150 F4-5.6,焦段上限制很大,廣一點的景都拍不到。
可以用相機內建的全景模式或是後製接圖,而且風景裡面有人都 ok 喔,不過人要當木頭人定格一下,多練習幾次就熟練了。
其他可行的採購方式還有
(1)買 A7/A7R 一、二代,搭配 kit 鏡頭,因為有自拍需求又兼顧大光圈,再挑一顆 24mm/f1.4 或是 35mm/f1.4。不過中古數位機身就是有風險,這就拼人品了。
(2)A6400/X-T30 + kit 鏡,搭配 sigma 16mm/f1.4 或焦段接近的 f1.4 鏡頭。
E-M10 II 故障實在太可惜了,不然添顆 12mm/f1.4 跟幾百塊的LED燈也可以改善自拍需要拉ISO問題,或用LED燈調亮度把主體打亮就好,還能保留現場光影,也不一定要用閃燈。
樓主自己斟酌囉。。。

站在對岸的人 wrote:
3.至於APS-C,體積重量不提升太多的前提下,是不是一定要採取定焦才能達到?始終想有一支標變鏡王,因為我試過旅行只帶M43的17 1.8和40-150 F4-5.6,焦段上限制很大,廣一點的景都拍不到。
Lucose wrote:
(2)A6400/X-T30 + kit 鏡,搭配 sigma 16mm/f1.4 或焦段接近的 f1.4 鏡頭。
這位大大的建議其實很不錯!
而且看了一下您的需求,旅遊時希望涵蓋焦段夠廣,
又希望有時能拍些帶有淺景深的照片,不需要去買甚麼變焦鏡王,
一台小台的 A6400 + 18-135 kit + sigma f1.4鏡頭挑一顆,
涵蓋的焦段範圍可以讓你拍到很多東西了~
比你原本期望的24-70還多出70 ~ 200焦段..
嫌不夠廣,善用現在相機的全景模式,
其實可以解決很多以前要用錢才能解決的問題!

至於是否非上FF片幅不可這件事,我真心覺得都是心魔而已..
自己FF/APS-C都有,現在出門最常帶的反而是a6400 + 24GM or FE85/f1.8..
要景深有景深,要畫質有畫質,要打小孩也有很狂的對焦速度..
FF甚麼的,都是浮雲了....

站在對岸的人 wrote:
對於小弟這個無知的...(恕刪)
是我拍下Olympus E-M10 MK2 + 12-100mm VS Canon RP + 35mm 的對比圖
很明顯看得出來,即便是號稱最輕巧的FF機,Canon RP還是比輕巧的M43機大上許多,更不用說鏡頭的體積重量差距
我跟樓主一樣,都是走到十字路口,但已經早樓主一步買Canon RP + 35mm這個大家都說棒的KIT組來玩看看,仔細比較兩個系統各有優缺點,很難抉擇
我暫時不會賣掉M43系統,因為M43輕便好攜帶,防手震能力很強很適合易手抖的我,幾年下來累積的鏡頭也蠻可觀的,尤其12-100mm這個鏡頭真的很棒
現階段想等看看據說今年9月會推出的E-M5 MK3,如果價格合理性能強,就買來搭配12-100mm,我就使用Olympus M43 + Canon全幅無反雙系統
但....如果E-M5 MK3沒有成功吸引到我,那我就會出清M43系統,專心在Canon全幅無反上
給樓主參考
單身一人時可以一套M4/3一機三鏡,配全幅底片機與三顆手動鏡,老鏡都是金屬鏡身與玻璃鏡片,機身也是厚實的像磚頭,全套扎扎實實的沈重攝影包,有空就背著到處旅遊到處拍。
現在有小孩了,小孩要背要抱,出門又有媽媽包(爸爸包)要背,或是嬰兒推車什麼的,實在是求輕便很重要,曾經一度考慮過Sony黑卡口袋機或是理光GR,後來選擇富士X100T,我直白的說,O家的膚色不後製的話,始終難過太座那一關,那個對東方人不友善的色彩讓我頗頭疼,但富士的色彩太座馬上過關,自己看得也喜歡,但富士可換鏡還無法踏入,等小孩更大出門裝備減少再說。
其實我很佩服有了小孩又拿整套全幅出門的人,要嘛自己體力過人,全身攝影設備加育兒配備全副武裝,邊拍還要邊處理小孩的各種需求,要嘛就是有個賢妻不會計較你只愛攝影沒法分擔小孩。
當然小孩大了對焦需求也越來越重要,遲早還是要往更精銳的XT3 之類的邁進,手上雖也還有Olympus PRO鏡,但色彩不合胃口,整套系統被我冰很久了,雖然對焦比富士X100快得多,PRO鏡的焦段便利與畫質也沒話說,未來會不會補上更新的EM5機身我也不知道,或許Olympus出了FF才會是我回歸O家的時候吧?因為我手上很多老O手動鏡待解放,底片時代的OM機身十分可靠,鏡頭設計的質感我也很愛,快門光圈都設計在卡口與鏡頭上,我超愛這樣的操作手感,街拍抓拍都很直覺迅速,但EM世代出了外觀略像老OM機,但我找不回那個順暢操作的手感與全幅視野。
感性來說富士的色彩與機身設計可以讓我願意克服它的缺點,理性來說Sony黑科技超強,但設計語言始終打不到我的心,機身外觀與操作介面太工程師哲學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