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聊聊攝影全幅(135)感光元件成為單眼主流

lml640707 wrote:
不會google 關鍵字"開口井" "CMOS"嗎?
一堆光電半導體的文章可以看呢^++^ ...(恕刪)


嗯~
您關鍵字可能給錯了!

不過是不是你自創的我其實不是很在意,
知道你在說的是感光元件單位受光面積就夠了~
謝謝~
看完這篇落落一長串,想到之前一直有人認為同一顆鏡頭接全幅跟接APSC拍出來的照片在中央畫質有差異,當時我戰不過他們,現在竟然還是如此啊......
只是不知道大家對 " 畫質 " 的定義是什麼?

也有看過有人覺得自己手機的畫質不比單眼相機差啊
明明影響畫質的因素非常多, 但就像政治版的一樣, 那些死忠者就是只抱著某幾個對自己的論點有利的地方, 忽略它缺陷的地方, 不知最終結果是要看整個系統是否協調.

畫素低密度是萬靈丹嗎? 看sony a7s2跟a7r2的例子似乎不是. 有人問sony為何a7s2為何不跟a7r2一樣上bsi架構, sony說效益不大. 可以猜想低密度帶來的好處是有極限的(也許感光元件大到某個程度再上去效用就不大), 但高密度的卻有方法拉近跟它的距離.

實際吸收光線的效益, 是要看受光單元跟其他數位邏輯線路面積佔的比例. 以前的架構那些數位邏輯跟感光元件擺在同一層, 這些數位邏輯線路會排擠感光元件的製作空間, 這時候大片幅確實有優勢. 未來sensor架構並不是這樣, 這樣的優勢是越來越不顯著.

大片幅就只有兩個物理上的優勢永遠無法被取代, 一個是高密度, 另一個是超廣角應用. 其他啥通透, 層次, 那都是流於主觀無法實驗驗證的一種說法.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DannyHwang wrote:
明明影響畫質的因素非常多, 但就像政治版的一樣, 那些死忠者就是只抱著某幾個對自己的論點有利的地方, 忽略它缺陷的地方, 不知最終結果是要看整個系統是否協調.

畫素低密度是萬靈丹嗎? 看sony a7s2跟a7r2的例子似乎不是. 有人問sony為何a7s2為何不跟a7r2一樣上bsi架構, sony說效益不大. 可以猜想低密度帶來的好處是有極限的(也許感光元件大到某個程度再上去效用就不大), 但高密度的卻有方法拉近跟它的距離.

實際吸收光線的效益, 是要看受光單元跟其他數位邏輯線路面積佔的比例. 以前的架構那些數位邏輯跟感光元件擺在同一層, 這些數位邏輯線路會排擠感光元件的製作空間, 這時候大片幅確實有優勢. 未來sensor架構並不是這樣, 這樣的優勢是越來越不顯著.

大片幅就只有兩個物理上的優勢永遠無法被取代, 一個是高密度, 另一個是超廣角應用. 其他啥通透, 層次, 那都是流於主觀無法實驗驗證的一種說法.

好文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01XD wrote:
只是不知道大家對 " 畫質 " 的定義是什麼?
也有看過有人覺得自己手機的畫質不比單眼相機差啊 ...(恕刪)

因為 "畫質" 這兩個字, 本來就不狹義..

That has been my 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 experience
我用高畫質電視的經驗就是這樣。

Very small photosite compromising image quality
非常小的像素使畫質下降

Picture Quality Analyzer
畫質分析儀


基準咧 較量 拍照器材 咩,

那就把這個 Image Quality Factors 記起來 (講白話就係 影響畫質的各種因素 )..

http://www.imatest.com/support/image-quality/

因素這麼多, 那有辦法狹義?

啊所以就 各取所需, 拿容易 講贏的 來比..

mooobeo wrote:
以小弟個人經驗來講...(恕刪)

很簡單,因為這個是光學問題,並不是電子影像問題!

相信這個是很多43系統用戶感覺,就是感覺鏡頭水準遠遠高於感光元件,感光元件跟不上鏡頭水準,但實際上並不是感光元件問題!
鏡頭解析力高,他的單位是lp/mm等表示,為單位距離的紀錄能力,畫面描畫=>鏡頭解析力乘於真實投影大小,所以問題是真實投影在感光元件上面影像有多大!





以前底片機時代,大家很容易理解是因為看到真實投影大小。




因此就算同樣一顆50mm鏡頭,如果是站在同樣位置,那麼投影大小是一樣。
但問題是因為不同片幅就會造成畫面視角不同,因此,越大片幅看起來越廣,需要越靠近主體,放大率差異是片幅視角倍率。



也就是實際上你用50mm在全幅機身上,你就是會用標準視角畫面取景站比較近,如果是中片幅50mm鏡頭就會用廣角取景方式去構圖那就會站更近。












b8b8b8 wrote:
大片幅感光元件 最...(恕刪)



現在所謂全幅,是過去底片時代小底片,是LEICA拿35mm電影底片橫著用做自己玩具相機。


這種小底片系統,造成他的標準視角只要50mm就可以達到,不像大型相機都是要到數百mm焦距才可以達到,因此對於手震,攜帶性等各方面優勢有利於人文攝影發展,就像今天手機相機已經變成主流最多使用相片的場景類似。





而對於數位系統,真正問題並不是在於感光元件大小成本,而是在於感光元件特性使得鏡頭設計限制大小,更大片幅系統為何後面會流於棚拍系統,就和當初大型相機是類似,還是在於視角焦距。








也就是即使未來科技,中片幅和大型相機的感光元件變得很便宜,但是他的焦距視角範圍就造成嚴苛手震機率,使得在不是鏡頭防手震造或著機身防手震,成體積更大,否則就是大多需要腳架。





數位時代了,感光元件尺寸本來就不應該受到35MM限制,
或許可以比他更大,或更小
但便攜性還是很大的癥結,
因為加上鏡頭後才是整體的重量與大小

也難怪小尺寸的傻瓜,或M43單眼仍可立於不敗之地

因為真正看得出畫質差異,或需要很好畫質的,是那些專業人士

一般民眾手機就拍得很高興了,這才是大宗

身邊的朋友自從有了唉鳳,單眼都放在一邊了

或許你不知道,有些出版品或記者的網路照片,就只是手機拍出來的而已

因為夠用就好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