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能否分享一下全幅機才拍得出來的照片? (APS-C以下拍不出來)


faustcolin wrote:
單論畫質,RX100就已經打趴很多家的APSCorFF+KIT鏡了.......(恕刪)





RX100就已經打趴很多家的APSCorFF+KIT鏡了
RX100就已經打趴很多家的APSCorFF+KIT鏡了
RX100就已經打趴很多家的APSCorFF+KIT鏡了


很重要,所以說3次
以aps-c跟全幅片幅的差別小弟喜歡全幅的原因是:
aps-c片幅由觀景窗望去,其景物的長X寬面積只有全幅觀景窗望去的1/1.6,且景物只取全幅的中心部份,即是視角只有全幅的1/1.6,由於小弟年老目衰,aps-c的觀景看的很吃力,所以相當討厭.
現在全幅比自家的APS-C明顯表現比較好,我覺得主要是廠商把主要資源投入在全幅上面
剩下的資源才分給APS-C

所以很多人選擇全幅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假設有廠商把主要資源投入在APS-C片幅的話,我覺得跟全幅的差異就沒那麼大了

順便分享一下M43陣營的超廣角定焦鏡
Voigtlander 10.5mm F0.95 (等校21mm)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49&t=4454030&p=1
FF就是用短焦大光圈比較容易拍出立體空間感而已

Canon 5D3, Honda civic8, http://blog.xuite.net/luckyjacky/wretch
我的因素是因為: 從以前銀鹽膠卷就在拍了~(Nikon FM2)
每個焦段給我的直覺都習慣了
如24 28 35 50 85這些焦段給我的視野都有FEEL了
換用APS-C怎麼用就是沒那麼直覺~
換鏡頭前總要在換算一下
(因此 在Nikon D700出了之後立刻出掉D200 整個感覺都回來了~24mm不再變36mm, 50mm不再變75mm)

就好比對公制的長度 重量 都很直覺後~看到台制或英制就沒那麼直覺 總要在腦海裡在計算過才有FEEL

當然 這種問題只是習慣問題
對於沒用過傳統底片單眼的使用者就沒這問題
---

前面有網友已經回答了
在有限的空間下 如果你需要更有景深的畫面 那片幅就需要更大


不是一堆人在講說甚麼拍照重要的是相機後面的腦袋嗎?

現在怎麼又一堆人在講說全幅和非全幅什麼什麼的...
askgoodquestion wrote:
其實我也一直搞不懂全幅機的優點.

Sorry,無筆戰的意思

爬過很多文. 其實多半說的好像都不是問題點.

類似上面的,如果只是找一個大廣角.大光圈的. 是否就跟全幅機一樣

還是全幅機是否存在某個最高點?(恕刪)


很簡單,同樣85 f1.2,這是目前CANON的超大光圈,那請裝在全幅與aps,你會發現,景深與距離同時成正比,越接近,景深越淺。所以我假設框取一個半身人像,全開光圈,我距離被攝體兩公尺,我得到的景深是否已經比你的景深淺了?更不要提片幅本身在景深已經有差距。同時,我得到的是85mm的透視角,你的已經不是了。什麼是透視角,為什麼那麼重要,您可以從美學的角度去探討。景深淺不淺不是問題,你也可以說是錢井深,但景深深淺事關重大,因為這牽涉到立體感的問題。我們可以用很多方式去得到立體感,但至少景深控管也是重要項目之一。所以我在景深上可以有比較大的控制權。

再者,同樣的像素量,你的片幅尺寸所造成的像素密度,在光圈5.6以後可能已經開始因繞射而逐漸劣化。全幅的還不會耶。所以,在使用光圈的範圍,我們雖然用同一支鏡頭,得到的畫質可能不同。

高iso時,像素密度更是一個物理上的問題。所以雖說可以用不同的軟體等等去克服,但原始的東西,越少處理,得到的畫質越真。這也是必須思考的問題。

還有一個重點,同樣的解析度鏡頭在不同片幅,其銳利度也不一樣。也就是說,我大底片要傳達的銳利度可能40lp的對比反差辨識度夠了就好,但小底片要得到一樣的銳利度,可能就必須設計在60lp才能得到相同的銳利度。那問題就來了,為了得到60lp的銳度,可能在黑白反差的辨識度上得做的比較高,以利於判讀,但是對比與階調是對立的,所以通常反差高的鏡頭同時立體感較差。這也就是為什麼nikon的設計通常銳利度高,但較為平面感。canon拍人像等比較柔順,材質感較好,但感覺比較鬆。這種事情同樣發生在leica與zeiss上,這純粹是每家公司的藝術眼光,各取所好,也各擅勝場。我玩了30年的相機,幾乎什麼廠牌都走過一輪了,這些是多年的閱讀與經驗的看法。不同意者請勿戰,自行跳過就是。我的意思單純是說,同一支鏡頭,在不同的感光尺寸上,得到的結果也未必相同。我把哈蘇的鏡頭轉接到35相機或數位相機,得到的結果也頗直得玩味。立體感超卓,但解析度超差。為什麼呢?因為大片幅底片因底片像素優勢,根本不需要40lp的解析度,所以她們都以20lp為設計的方向,同時兼顧解析度與階調,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底片機的作品往往立體感,材質感與真實感出眾的原因。

不同意見的兄臺們就免炮了。僅路過提供一點感想。

mvp168ks wrote:
網友分享照片時:
頂級器材+沒故事、沒構圖......看前三張大概就按上一頁了
一般器材+有故事或構圖不錯......通常我才會從頭看到尾

很同意
現在一堆人都這樣
把討論區當個人貼圖區
標題強灌器材名稱,內容只是貼後製圖沒啥內容,根本不會想去看,看到幾張都是後製圖就開始動滾輪再上一頁

lexus1838 wrote:
不是一堆人在講說甚...(恕刪)


這兩者不相違背的, 腦袋要磨練,同時可以討論器材的差別。
FF跟APSC拍出來都差不多
FF的圖片明顯的優勢只有景深比較淺而已

至於哪些是APSC拍不出來的?
也就只有兩種情況
1. FF使用大光圈鏡頭, 同樣的構圖下景深明顯比APSC淺
2. 近期的FF開到ISO12800甚至25600勉強還可以用, APSC的ISO12800~25600....可以直接刪照片了
  • 1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